衡水市,河北省轄地級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以近衡漳水而得名,這個城市擁有悠久的歷史,衡水市所轄冀州為九州之首,河北省稱冀,也緣於此,歷史上也是人才輩出,湧現出了董仲舒、高適等知名人物。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衡水歷史上有哪些名人吧,歡迎各位朋友補充,讓我們銘記那些在歷史上作出貢獻的人。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廣川(今河北省景縣廣川大董故莊村)人,西漢時期經學家、思想家、政治家。
漢景帝時為博士,講授《公羊春秋》,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之策,經歷漢初黃老之治,漢武帝不得不遷徙富豪,打擊豪強,董仲舒上《舉賢良對策》,主張教化民眾,唯賢是舉,提出“天人感應”、“大一統”之說,並進言“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先後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十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四年後辭官回鄉,閉門著書。朝廷每有大事,仍令使者與廷尉前來問詢。
董仲舒一生歷經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著有《春秋繁露》等。
孝文竇皇后(?—前135年),名猗或漪(一說猗房或漪房),清河觀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人,漢文帝皇后。
漢惠帝時,被選為家人子,入宮伺候呂后,稱為竇姬。後被賜予代王劉恆,隨行代國,甘苦與共。漢文帝劉恆即位後,冊立為皇后,育有一女二男:長女館陶長公主劉嫖,長子漢景帝劉啟、少子梁孝王劉武。漢景帝即位後,尊竇氏為皇太后,竇太后大力提拔外戚,致使竇氏一門三人封侯,並多次提議讓漢景帝拜自己的侄子竇嬰為丞相,但終究未被漢景帝採納。後因私仇誅殺震退匈奴的將領郅都,導致匈奴騎兵重新侵入雁門。同時,竇太后縱容幼子劉武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僭越天子,甚至圖謀讓漢景帝傳位於劉武,最終遭大臣反對而未能成行,劉武心生嫉恨,便派人刺殺了賢臣袁盎等反對他的議臣十餘名,劉武病逝後,竇太后絕食大鬧,宣稱是漢景帝殺了劉武,致使漢景帝哀懼。
建元元年(前141年)漢景帝駕崩,漢武帝即位,尊竇氏為太皇太后,當時漢武帝推行建元新政,竇太后不喜儒術,遂將新政成員趙綰、王臧全部誅殺,而武帝所推行的新政亦被其全部廢除,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去世,與漢文帝合葬於霸陵。
馮太后(442年—490年10月17日),長樂郡信都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人。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獻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嫡祖母,中國南北朝時期北魏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馮氏出身北燕王室長樂馮氏,北燕滅亡後,沒入太武帝拓跋燾掖庭,充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被選為文成帝的貴人,太安二年(456年)受冊封為皇后。獻文帝拓跋弘即位後,更被尊為皇太后,當時鮮卑貴族乙渾專權,誅殺朝臣。馮氏密定大策,誅除乙渾,開始臨朝聽政。隨後下令各郡設太學,置博士、助教,根據各郡大小,招收學生;又趁南朝宋內亂,派兵攻佔青、齊二州。皇興元年(467年)皇子拓跋宏出生,馮氏還政於獻文帝。後與獻文帝的矛盾日漸激化,至承明元年(476年)獻文帝暴崩後,拓跋宏即位,馮氏被尊為太皇太后,再度臨朝聽政。自太和元年(477年)起,開始改革吏治,頒行俸祿制度,推行三長制,釋出均田令,推行租調製,以鞏固統治,增加國家收入。
太和十四年(490年)在平城病逝,享年四十九歲,諡號文明太皇太后,葬於永固陵,史稱“文成文明皇后”。馮氏為人聰明果決,猜忌而長於權術,以重管、重罰駕馭群臣為其所用。她兩度臨朝稱制,被認為是北魏太和改制的實際主持者。其支援的改革為孝文帝漢化改革及北魏遷都洛陽以後的繁榮富庶打下基礎。
高歡(496年—547年2月13日),又名賀六渾,渤海郡蓨縣(今河北省景縣)人,南北朝時期東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
高歡出身於懷朔鎮兵戶之家,早年參加杜洛周、葛榮起義軍。後來,叛降爾朱榮,成為親信都督。爾朱榮死後,積極收編六鎮餘部,鎮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領民酋長、晉州刺史。普泰元年(531年)六月,起兵於信都,帶兵攻入洛陽,擁立孝武帝元修。永熙二年(533年)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自領大丞相、渤海王,控制朝政大權。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孝武帝元修出逃關中,高歡改立孝靜帝元善見即位,遷都於鄴城,史稱東魏。高歡本人長期居住於晉陽,派遣高澄入朝執掌朝政。多次攻打西魏,恃眾輕敵,在潼關之戰、沙苑之戰中敗北。武定元年(543年),發動河橋之戰、邙山之戰,最終取得大勝。武定四年(546年),率軍圍攻玉壁,遇到西魏名將韋孝寬的頑強抵抗,作戰不力,憂憤成疾。
武定五年(547年2月13日),高歡病逝於晉陽,享年五十二歲,追封齊王,諡號獻武,廟號太祖,北齊建立後,追封皇帝,諡號神武,廟號高祖。
北齊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進,鮮卑名侯尼於(一作侯尼幹),渤海郡蓨縣(今河北省景縣)人。北齊開國皇帝,神武帝高歡嫡次子。
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年)憑藉門蔭入仕,拜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等職,歷任左僕射、尚書令等要職,受到其兄高澄的重用。武定七年(549年)長兄高澄遇刺身亡後,趁機執掌朝政,受封丞相、齊王。武定八年(550年)逼迫東魏孝靜帝禪位,登基稱帝,國號“大齊”,史稱北齊。在位初期,勵精圖治,厲行改革,勸農興學,編制律令,重用楊愔等人才,並省州縣,減少冗官,嚴禁貪汙,注意肅清吏治;修築北齊長城四千裡,設定邊鎮二十五所,屢次擊敗柔然、突厥、契丹,出擊南梁,拓地於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負甲而北胡驚慌,頗有聖主氣範,被突厥可汗稱為“英雄天子”,成為一代英主。高洋執政後期,以功業自矜,縱慾酗酒,殘暴濫殺,大興土木,賞罰無度。
天保十年,最終飲酒過度而暴斃,時年三十四,廟號顯祖,諡號文宣。後主天統初年(565年),廟號威宗,改諡景烈。武平初年(570年)改回原諡。
高長恭(?—573年),名肅,又名孝瓘,字長恭,渤海郡蓨縣(今河北省景縣)人。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之子,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名將,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
高長恭溫良敦厚,貌柔心壯,音容兼美,且驍勇善戰,早年仕途經歷遠不如其兄弟,以通直散騎侍郎為起家官,北齊建立後,高長恭晉封蘭陵郡王,世稱蘭陵王,因治軍躬勤細事,累遷幷州刺史。河清二年(563年),突厥入侵晉陽,高長恭率軍奮力抗擊,擊敗突厥大軍。河清三年(564年),北周發兵包圍洛陽,高長恭與斛律光率軍馳援,於邙山之戰率領五百騎兵突破北周包圍,成功解圍金墉城,威名大振,受到士兵謳歌讚頌,即《蘭陵王入陣曲》,因戰功加封尚書令。
後因屢立戰功為北齊後主高緯所忌,自此託疾家居。武平四年(573年),高緯將高長恭鴆殺,追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冀州刺史,諡號忠武。
孔穎達(574年—648年),字衝遠(一作仲達、衝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孔子第三十二代孫,唐初十八學士之一,經學家、大儒、經學家、易學家。
孔穎達少年時跟從劉焯學習,隋煬帝大業初年(605年)被授予河內郡博士。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徵召其為秦府文學館學士。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晉升為國子博士。次年,封為曲阜縣男爵,轉給事中。貞觀六年(632年)被任命為國子司業,又遷太子右庶子,協同魏徵撰修《隋史》,併兼任散騎常侍。貞觀十一年(637年)孔穎達參與編撰《五禮》,晉升為子爵。次年,拜國子祭酒,主持太學,孔穎達奉詔與顏師古等人編寫《五經》義訓,貞觀十八年(644年)其畫像被懸掛在凌煙閣,以示榮寵。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孔穎達逝世,陪葬昭陵。
孔穎達所主持編撰《五經正義》,對中國經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易學,企圖將義理和象數兩大流派調合起來,對玄學派的易學理論進行某種改造和修正,成為由漢易向宋易過渡的橋樑,其還闡發了教育主張和思想,從古代人性論的角度出發強調教育對國家發展、民樂其業的作用,同時也強調了儒家經典著作的知識性和化民成俗的意義,對唐學教育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在學術思想上,孔穎達能適應唐初開放相容的時代,對前人用玄學思想注經的內容也有意識地吸收,注重經學教育的普及化和實用性,這對後世的儒學教育有直接影響,亦著有《論三代易名》《周易玄談》六卷,今佚。
劉黑闥(?—623年),匈奴族,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縣東北)人,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
少與竇建德為友,隋末參加郝孝德起義軍,後投瓦崗軍。唐武德元年(618年)瓦崗軍失敗,為王世充所俘,後率部逃歸河北,從竇建德,被任為將,封漢東郡公,以驍勇多謀著稱。武德四年竇建德失敗後,逃匿漳南,其部將又推他為首,收拾餘部再起,攻佔河北郡縣,半年中收復建德故地,又遣使北結突厥,次年稱“漢東王” ,年號“天造”,建都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南),不久被李世民軍擊敗,奔突厥,數引突厥兵攻掠河北、山東等地,復取河北,仍都洺州。
武德六年唐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率軍與之決戰,並以釋放竇建德部屬及不究既往相招,其部潰散,他逃至饒陽(今河北饒陽),為部屬執送唐軍,被殺。
蘇定方(592年/600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於世,冀州武邑縣(今河北省武邑縣)人,唐朝初年名將。
蘇定方少年時曾隨父蘇邕征討當地賊寇,安定鄉里,隋朝大業末年,他投奔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義軍,屢建戰功。劉黑闥兵敗後,蘇定方迴歸鄉里,至唐太宗在位時,才被授為匡道府折衝都尉。貞觀四年(630年)隨李靖北伐東突厥,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夜襲陰山一役中,率兩百名騎兵先登陷陣,攻破了頡利可汗牙帳,為擊滅東突厥立下大功。以功授左武候中郎將。永徽六年(655年)隨程知節出征,敗西突厥鼠尼施等部於鷹莎川,因副大總管王文度阻撓,未能取得決定性勝利。顯慶三年(658年)升任伊麗道行軍大總管,作為統帥西征,擊破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的主力,追至石國,俘獲賀魯,滅西突厥。因功升左驍衛大將軍,封邢國公。顯慶四年(659年)受任安撫大使,再次西征,至葉水,圍馬保城,迫降叛亂的鐵勒思結部首領都曼等,安定蔥嶺以西,再遷左武衛大將軍。顯慶五年(660年)以神丘道大總管統帥十萬唐軍征伐百濟,擒其王扶余義慈,滅百濟。
晚年受任涼州安集大使,防禦吐蕃。乾封二年(667年)在邊疆病逝,終年七十六歲(一作六十七歲),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諡號“莊”。蘇定方徵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麗,“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獻俘昭陵,影響深遠,後得以圖形凌煙閣,並配享武廟,史家贊其“神略翕張,雄謀戡定,輔平屯難,始終成業”。
高適(704年—765年),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唐朝中期名臣、邊塞詩人。
高適早年家貧潦倒,壯年時期多寓居梁宋一帶,曾與李白、杜甫等人交遊。近50歲時經張九皋推薦中有道科進入仕途,任封丘縣尉,不久辭去。後得哥舒翰賞識,入幕為掌書記。 安史之亂後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潼關陷落後曾請纓守長安,未果,在玄宗西逃後間道追之,升侍御史。至德元載,玄宗封諸王分鎮天下,高適切諫不可,升諫議大夫,後被肅宗召見,分析江東局勢,肅宗奇之,任為御史大夫兼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平永王之亂。高適為官“負氣敢言,權近側目”,權宦李輔國忌其才,數加詆譭,遂被貶為太子少詹事,後歷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渤海侯,諡號“忠”。
高適是盛唐詩人的傑出代表,他的作品既承載了恢弘豪邁的盛唐氣勢,又流露出與同時代其他詩人相異的特質。他在第一次長安應試失意之後,選擇客居宋中,此時因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而滋生的深沉的失落與悲慨,使得其作品呈現出一種蒼涼與悲切的藝術風格。遊於燕趙之時,詩人所見多令人憤怨之事,他以飽含悲痛的心情寫下了《薊門行五首》等一系列揭露現實的詩作。寓居淇上之時,他有感於田園生活,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的山水田園詩作。著有《別韋參軍》《燕歌行》《別董大》《封丘作》 《和王七玉門關聽吹笛》《酬裴員外以詩代書》《人日寄杜二拾遺》等。
李景林(1885年—1931年),字芳宸、芳苓,號“廣古川”,清末直隸棗強(今河北省棗強縣)人,近代武術大師、軍事將領、武當劍術傳人,景星學社社員,山東國術館創始人。
李景林自幼隨父習武,1898年被父親送入奉天的“育字軍”陸軍青年學校就讀,期間被管帶宋唯一收為弟子,秘授武當劍術,1907年畢業於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保定軍校前身)。後入黑龍江巡防隊。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黑龍江第1師參謀長,奉天陸軍第3、第7混成旅旅長等職。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李景林任第一軍軍長。戰後,出任直隸軍務督辦及奉軍第一方面軍團司令。郭松齡反奉時,李景林與郭松齡、馮玉祥結成反張密盟,宣佈脫離奉系。1926年1月,李景林部隊被馮玉祥的國民軍趕出天津,退往山東;2月,李景林與張宗昌重組直魯聯軍。李景林任副司令,共同對付馮玉祥,後被張作霖罷免所有職務,退出軍旅,寓住天津、上海。
1928年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1929年杭州國術遊藝會後曾一度執教浙江國術館。1930年因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引發中原大戰,李景林奉國民政府之命,在濟南策動反擊並建立山東國術館,1931年病逝於濟南,終年47歲。
邳彤(?—30年),字偉君,信都郡信都縣(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人。東漢開國功臣, 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王莽政權時期,擔任和成郡卒正。更始帝劉玄稱帝,拜和成太守,王郎起兵之後,據城堅守,以待大司馬劉秀。隨同劉秀平定王郎之亂,拜和成太守,封為武義侯。劉秀即位,封靈壽侯,署理大司空,遷太常、少府、左曹侍中。建武六年(公元30年)辭官歸國,病逝於家。
在河北安國市一帶的傳說中,邳彤精通藥理,常為人治病,人稱“藥王”,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追封邳彤為侯,後改封公,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祁州志》記載:“考安國藥王廟,即邳彤廟。”
楊全仁(1822年—1890年),本名壽山,字全仁,祖籍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徐莊鄉楊家寨村。“全聚德”烤鴨店的創始人。
楊在十多歲時進京謀生,先在郊區為人放養鴨子,兩年內學得了填鴨、屠宰雞鴨等家禽的手藝,後與人合作做起賣生雞鴨的買賣,在前門大街擺鴨子攤,後買下一家名為“得聚全”的雜貨鋪,並改為“全聚德”烤鴨掛爐鋪,因楊壽山字全仁,取“以全聚德,財源茂盛”之意;後經翻修,擴大到兩層二十多個單間,可以同時容納200多人進餐,並改名為“全聚德烤鴨店”。該店以烤鴨為主,鴨雜為輔,由於風味獨特,很快譽滿京城。
馮治安(1896年12月16日—1954年12月16日),原名治臺,字仰之,河北故城縣東辛莊村人,中華民國高階將領。
自幼貧苦,少年從軍,投身於馮玉祥將軍麾下。早年參加北伐,長城抗戰,歷任馮玉祥部衛隊旅旅長、國民聯軍第五師師長、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師長兼河北省主席,1937年日本侵略軍在北平盧溝橋悍然發動了舉世震驚的“七七事變”,時任國民革命軍29軍代軍長、37師師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馮治安,毅然指揮其37師,與日本侵略軍展開了英勇不屈的戰鬥,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日的帷幕,後參加臺兒莊戰役,此後歷任國民革命軍77軍軍長、國民革命軍33集團軍總司令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馮治安任第三"綏靖"區司令官,1949年隨國民黨去臺灣,任“中樞戰略顧問”等職,1954年12月16日因腦溢血在臺北病逝。
孫犁(1913年5月11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振海,後更名孫樹勳,筆名孫犁、河北安平人。中國現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
1924年跟隨父親前往安國縣城上高階小學,開始接觸到“五四”以後的文學作品,1937年冬,抗日戰爭爆發,孫犁加入抗戰工作,並編寫了《民族革命戰爭與戲劇》的小冊子,指導敵後的抗日宣傳工作,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荷花澱》《蘆花蕩》等短篇小說。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週刊》,並擔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1年起,出版長篇小說《風雲初記》,1956年,發表中篇小說《鐵木前傳》。2002年7月11日6時,孫犁因病逝世,享年90歲。
李錫九(1872年1月1日—1952年3月10日),原名李永生,曾用名李立三,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任莊村人,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他早年曾赴日本留學,加入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眾議院議員、非常國會護法委員,進行反對北洋軍閥、解散國會、廢除《臨時約法》的鬥爭。1922年經李大釗介紹入黨,是衡水市第一名黨員。入黨後,曾受託參與籌建中共順直省委。1927年任武漢國民政府監察院委員兼軍事裁判所所長,1930年任閻錫山部陸海空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解放戰爭時期,李錫九作為傅作義將軍的秘密使者,前往西柏坡同黨中央商談北平和平解放事宜。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1952年3月10日在北京逝世。
李百藥(564年—648年),字重規,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人,隋唐時期大臣、歷史學家、詩人,《北齊書》的編纂者。
出身博陵李氏,博學好文,初仕隋朝,拜太子通事舍人,輔佐太子楊勇。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出任桂州司馬,遷建安郡丞,捲入農民起義。武德年間,歸順唐朝,因事流放涇州。貞觀二年(628)徵為中書舍人,參與修訂五禮、律令,遷禮部侍郎、太子右庶子,輔佐太子李承乾。為人耿直,直言上諫,作《封建論》。貞觀十年(636)在其父舊稿基礎上,撰成《齊史》五十卷,至宋改稱《北齊書》,以修史之功,遷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宗正卿,冊封安平縣公。貞觀二十二年(648)去世,享年八十五,諡號為康,歸葬於今河北省安平縣程油子鄉寺店村(《安平縣誌》)。
高士廉(576年—647年),名儉,字士廉,渤海蓨縣(今河北省景縣)人,唐朝時期大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朝時期,擔任治禮郎,大業九年(613年)受累於斛斯政叛逃高句麗事件,貶官於嶺南。依附蕭銑,為唐軍所敗,又歸附李孝恭,授雍州治中,投靠秦王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玄武門之變。貞觀元年(627年)拜侍中,封義興郡公,因事貶為安州都督,遷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治理蜀地。貞觀五年(631年)以後,累任司空、右僕射、太子太傅等要職,封申國公,一度主持朝政。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追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文獻,陪葬於唐昭陵。
高士廉熟悉軍事,擊敗寧長真使得交趾安定;治理蜀地,施行仁政,使得百姓安居樂業,協助李世民鞏固皇權。高士廉參撰《氏族志》、《文思博要》1200卷。
朱軍 (1908年—1999年3月24日),河北省景縣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1925年進入西北陸軍幹部學校學習,成了馮玉祥嫡系部隊中的一員。其間,接觸到了軍隊中的一些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思想發生了轉變。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上海、天津地下黨組織保衛隊隊長、情報隊隊長。抗日戰爭時期,參與了抗日根據地建設和中國人民軍隊戰爭年代司令部工作規範化、敵軍研究、海防研究等工作,參加了盧溝橋、南苑等重要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任熱遼縱隊參謀長,冀察熱遼軍區副參謀長,熱東軍分割槽司令員,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八師師長,遼西軍區副司令員,安東海軍學校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海軍快艇學校政治委員。1953年入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畢業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事學院副院長、海軍工程學院院長、海軍軍政幹部學校校長、海軍學院院長等職,為培養海軍建設人才貢獻了畢生精力。先後發表了百餘篇研究論文,出版了《孫子兵法釋義》、《孫子兵法博議》、《孫子兵法淺議》等著作。其中《孫子兵法釋義》一書已經被選為軍事科研人員的必讀書,美國國會圖書館還專門收藏了該書的朱軍簽名本。1983年離休,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3月2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歲。
以下為衡水籍開國將領
劉有光(1914年一2001年7月4日),河北省景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張秀川(1919年7月—2005年),河北省深州市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2年改為海軍少將軍銜。
曹中南(1914年11月—2014年2月7日),河北省景縣人,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吳罡(1917年—2011年),河北省棗強縣人,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蘇克之(1919年—2012年),河北省深州市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王振東(1916年-1986年),河北省饒陽縣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李福堯(1917年—2000年),河北衡水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國林之(1915年—1998年),河北省武邑縣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衡水市人文地圖
⭐️歷史名人錄整理標準,以本篇為例,本地籍貫古今歷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程序中有積極重大的影響,在全國有較高的知名度,其事蹟在民間中廣為流傳等。
⭐️排名不分先後,資料僅供參考,歡迎網友們補充、建言獻策~
丨宣告: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外,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路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絡刪除。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