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中國歷史上哪個皇帝最關注服飾?那麼明朝開國皇帝一定榜上有名。
朱元璋在建國之後發了一道《衣冠復古詔》,即“詔復衣冠如唐制”“悉復中國之舊矣”,並且親自參與服飾制度建設。
在朱元璋在位執政的31年中,又多次對服飾制度進行修訂、增補。 詳細到從面料、樣式、尺寸、顏色四個方面對全國上下各種地位、各種身份的人的服飾都作出了規定,並以國家強制力保障了它的推行。
因為穿錯衣服就要被抓?這在明初可不是一句玩笑話。
朱元璋畫像
自上而下的朝廷禁令禁止不了廣大人民自身意識的覺醒和對美的追求。
明初俗尚敦樸,視為當然,然而在明中期後,服飾日漸奢華,官方的服飾禁令形同虛設,服飾藝術已呈現出張揚個性、追新求異的繁榮景象。
中國傳統服飾發展到明中後期,既繼承了唐宋時期傳統服飾的精髓,又吸收了本朝新奇華美的服飾文化,在紡織科技的推動下,呈現出一種雍容華貴、大氣端莊的風格。
如果說漢、唐、明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服飾史的主要特徵,那明朝服飾就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集大成者。
壹
衣襟:頸上風光的講究
說起明朝的服飾,就不得不提明朝別具特色的立領。
領子豎起包圍脖子,由1-2個子母扣固定領口
立領,又稱豎領,為明朝所獨有,是明中後期的最具有代表性領形,相比於歷史悠久的交領,立領又是如何在明代橫空出世,並一度成為時尚圈的新寵呢?
秘密就藏在小小的紐扣中。
明·金鑲寶蝶戀花紐扣 江西博物館藏
相比於交領,立領則可在脖頸初縫綴兩枚紐扣,而這紐扣若是金銀甚至寶石製成,用在領、襟這等最能聚焦視線的地方,不僅顯得氣派有面兒,還能起到熠熠生輝的點睛之筆作用。
更何況如果是立領對襟衫,可是能整整縫綴七枚紐扣呢。
衣領上紐扣的差別,有寶石紐扣似乎更加雍容華貴
左 孝肅皇后周氏容像
右 孝貞純皇后王氏容像
除了紐扣,立領將頸部與背部一帶更加貼身,也突出了脖頸的修長。根據出土的文物和畫像來看,明立領的領襟組合形式基本上有兩種。
● 立領大襟:領襟邊緣沒有裝飾,造型簡潔流暢,前身一般有3-4組繫帶,繫於腋下。
大紅色妝花紗雲肩袖襴飛魚紋長衫 明 山東博物館藏
香色芝麻紗繡過肩蟒 明 山東博物館藏
●立領對襟:正中兩襟對開,直通上下,一般用繩帶或者紐扣系連。若用紐扣一般由三幅、五幅或者七幅紐扣閉合。
蟹青綢女長衫 明 孔府舊藏
有時立領也會翻著使用,形成別具一格的翻領。
明朝衣襟形制不止立領一種,儘管明初制定了嚴格的服飾等級制度,但在明中後期商品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的許多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
在此影響下,服飾的審美也由“明初的樸素單一、固定有序向富麗華侈和別緻多樣轉變”,不僅服飾形制多樣,衣領形制也愈加豐富。
除了立領,而明製衣襟形制大致有以下幾種:
-交領大襟-
交領,是中國服飾中使用最久的一種,是漢服的標誌性領形,漢字“衣”就是與交領形象演變而來。
交領穿著時左右兩襟交叉相疊於胸前,根據交疊方向的不同可分為左衽和右衽。
●左衽:衣襟從右向左掩,北方異族崇尚左,多為少數民族之服。
另外古時漢族的傳統習俗,死者之服(壽衣)用左衽,不用布鈕,而是使用細布帶系死結,以示陰陽有別。
●右衽:衣襟由左向右掩,華夏崇尚右,古時多見於漢族之服。
在明初期,部分容像中有保持金元以來少數民族的左衽的形式,而在明代中後期左衽的形式逐漸摒棄,交領形制服飾都是右衽。
綠地織金紗翔鳳紋短衫 明 孔子博物館藏
藍色暗花紗袍 明 孔子博物館
-圓領-
圓領,唐宋時稱為“上領”、明朝則稱為“團領”“員領”或“圓領”。
在漢魏以前,圓領在西域比較流行,後傳入中原,到隋唐時期圓領開始正式成為常服,眾人皆可穿。
明代服飾繼承隋唐遺制,圓領男女服式皆可用。
圓領的領襟組合樣式同樣有兩種:
●圓領大襟:一般在肩附近綴有釦子,以固定大襟。明制圓領大襟多為衫襖。
綠色素紗女袍 明 山東博物館藏
●圓領對襟:左右兩襟對稱,閉合時兩領襟相對,不疊壓,用紐扣閉合;或者在領口處用紐扣,而衣身處使用繫帶閉合。
明制圓領對襟多為短衫襖、半袖或無袖的比甲。
明 月白色卍字如意雲紋紗比甲 孔子博物館藏
在明代,圓領一般穿著時會露出中衣領,使頸部更有層次感。
-方領-
方領也是明代的特色衣領,其形制左右領角為方形,在領口中間開口分開,分別和左右襟相連垂直而下,同時兩襟處都有緣邊。
穿著的時候,左右兩邊並不交疊,而是平行式,用紐扣扣合。
方領對襟襖的領口形狀開闊,穿搭舒適,一般作為外衣來穿,裡面通常搭配豎領或者交領的衣服,露出精緻的領口。
出土文物一般都是方領對襟衫襖、比甲,在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的方領襖很清晰的可以看出其形制。
孝靖皇后的羅地灑線繡百子衣 明 下圖為複製品
衣襟是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防寒保暖的實用作用,一個恰到好處的衣領能夠成為帶來非常美觀的視覺效果。
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衣領結構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領子結構通常制約著衣襟的形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漸漸形成了中式特色的領襟形制。
貳
馬面裙:自古就是中國的
什麼是馬面裙?
簡單來說,就是正面看過去有一個光面(不打褶)而兩側打褶的裙子。
馬面裙前後裡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前後對稱,外裙門有紋飾,往往採用寓意豐富的吉祥圖案,官宦之家則更加講究的龍紋、雲蟒紋等,顯示著身份的高貴同時表達著平安喜樂。
為什麼叫馬面?
馬面並非大家認為的“牛頭馬面”的那個意思,文獻中最初對“馬面”的記載,是在《明宮史》中:
“曳撒,其制後襟不斷,而兩傍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馬面”是來自於建築學的詞彙,指的是一種古代防禦的建築結構,也稱“臺城”。是每隔一定的距離就有突出的矩形墩臺,利於防守者從側面攻擊來襲的敵人,形成包夾之勢。
遠遠地望著馬面裙,裙身正面與兩側的打褶結合,的確和馬面的建築結構非常相像,至於何時何故建築上的詞彙與服飾相關聯,那就暫時不得而知了。
明·紅色暗花緞繡雲蟒裙 山東博物館藏
說起馬面裙的歷史,那就可以追溯到宋朝的一種名為“旋裙”的裙子,旋裙是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一種功能性裙子,其特點是前後開胯,以便乘騎。
宋朝的旋裙發展到明代,逐漸形成了馬面裙。
作為火遍大江南北的馬面裙,上至一國之母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皆穿馬面裙,只是根據不同的階級,馬面裙在的質地、裝飾和色彩上有所區別。
馬面裙
紋飾多樣的馬面裙且寓意豐富,繡上龍鳳紋樣,象徵吉祥和美好姻緣;繡上植物紋樣,牡丹代表富貴、菊花代表益壽延年……典雅而華麗的馬面裙不僅美,更勝在其文化內涵。
叄
明朝穿衣指南手冊
對於中國古代服飾,不少人有“天熱穿唐宋服飾,天冷穿明朝服飾”這麼一個印象。
對此很多人就有了疑問,古代的服飾怎麼還和冷暖有關係?那某一個朝代其他季節穿什麼?
“天熱穿唐宋服飾,天冷穿明朝服飾”其實是一種錯誤的固化印象。
明朝服飾≠冬裝
產生這種印象的原因或許在於影視劇,明代服飾的衣領無論是立領還是交領,包裹脖子的部分都比其他朝代更多一些,在影視劇中直觀印象會造成一種簡單粗暴的想法,那就是認為高領就是冬裝。
影視劇中明朝服飾
對於明代服飾為何包裹如此之嚴,也有人提出“小冰河期”的觀點,其實小冰河期的集中表現是較多的極端天氣,不僅冬天異常寒冷,在夏天也更熱於往常。
況且小冰河期並非伴隨整個明朝,其主要時間在明末清初。
事實上,古代服飾對現代人來說都有一些“裹太多”,這是衣著習慣,並未明代獨有。
即使看起來是包裹的嚴嚴實實,使用不同材質面料製作,在夏季穿依然可以清涼薄透。反之,看起來輕薄的衣服,在夾衣裡添置棉花、內襯等,也會起到保暖的效果。
本期的明朝服飾,我們一起來看明朝人四季的衣櫃。
-女子篇-
夏季
在夏季的私密場合裡,明代女子的穿著還是很涼爽的,上半身單獨穿一件抹胸,外面套一件輕薄的汗衫,或者捨棄抹胸僅著紗衫也可以。不過相比之下,下半身裝束較為保守,小衣、褲、裙都還會整齊穿戴。
●內衣:內衣在明代被稱之為“主腰”、“抹胸”,其材質主要為紗、綾、羅等織物,明代主腰最常見的形制一種是製成與胸圍相等、長至腰腹的橫幅,然後圍在胸部,開口向前或者向後,開口處綴有一排鈕釦或者繫帶作為固定之用。
還有一種是類似現代背心的形制,繫帶收緊後還有收腰的效果,在徐蕃夫婦墓中就出土了這樣一種主腰。
●汗衫:“汗衫”最初被稱作“中衣”和“中單”,是一種用紗與絹製成的衣物。
相傳汗衫之名,據說始於劉邦,據《事物紀原》中記載:
“漢高祖與項羽戰,汗透中單,遂有汗衫之名。”即是說劉邦在一次交戰後,回到營地,發現自己的內衣已經全部被汗水溼透,於是他笑稱內衣為"汗衫"
穿著無袖汗衫的少女 明·《荷塘消夏》
炎炎夏日,居家時只著一件"汗衫",清涼舒適。倘若需要外出,還需要再套上一件外衣,夏日的外衣輕薄透明,但有了"汗衫"的存在,遮蓋住抹胸,倒也不失了禮制。
●膝褲:明代女子的下裝都離不了 、膝褲、裙這幾件。
一般作為內穿的褲子都比裙子稍短,在褲外套一雙膝褲,剛好銜接住裙襬和鞋子的距離,膝褲不僅可以遮住過幹簡樸的襪子,而且裝飾上流行的紋樣,更顯得精緻秀氣。
穿著方式為先穿褲,再把膝褲紮在褲外的膝下,最後再將裙系在褲外。
膝褲 江川王妃何氏膝褲 湖南省博物館藏
即使是夏日,也免不了需要外出的時候,在公共場合定是要好好梳妝打扮,更換穿搭了,此時的大明的女子開啟衣櫃,她會選擇穿什麼呢?
●衫:用紗製成的衫輕薄清爽,夏日裡穿上透氣的短衫,再配以長裙,就是經典的上衣下裙的顯高穿搭。
到了明中後期,女衫的長度漸漸和男裝一致,時興的女式長衫溫婉素淨、清新淡雅,成為女子衣櫃中必不可少的單品。
香色芝麻紗繡過肩蟒女長衫 山東博物館藏
●比甲:比甲是一種無袖對襟衣,兩側開衩。
比甲之名始自元代,明代沈德符《萬曆野獲編》 卷十四:“
元世祖後察必宏吉剌氏創制一衣,前有裳 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襻,名曰比甲。”實際上它與隋唐時期的半臂、宋朝背心有著一定的淵源關係,由此發展而來。
比甲不受時令、階級的限制,深受明朝人喜愛。
雖然實用性似乎不是那麼強,但是裝飾效果很好,不僅可以顯高顯瘦,而且還能增強造型的層次感,是女性日常生活的必備品。
一襲長衫,配上剛入手的馬面裙,最後再搭配一件清爽的馬甲,一套時髦的穿搭就已然就緒。
到了秋冬季,天氣寒冷,人們紛紛換上了緞、絹、綢、棉布等面料的衣物,再冷一些還會換上加棉的小襖、襯襖,外套的選用上有披襖、披風、氅衣可選,可以說非常保暖了。
冬季
●襖:明代一般將無裡的單衣稱為“衫”,有裡的夾衣稱為“襖”,裳則被裙所取代,所以明代的衣裳制也被稱之為襖裙制。
在明代中後期女襖款式多樣,分類較為豐富,按衣服長短來分,有長襖、中襖以及短襖。襖既可內穿,也可外穿,只不過在用料上,用於內穿的襖會使用更加柔軟的面料,而面料的圖案花紋也較為素簡單一。
明制漢服白獅補孔府舊藏
按季節來分,春秋季穿夾襖、更為寒冷的冬季則是穿棉襖、皮襖。
夾襖,是指內加一層襯裡,面、裡共兩層的襖。
棉襖,是面與裡之間蓄上絲綿或棉花的襖。
皮襖,則是指由動物皮毛製作而成,常用的材料有貂皮、狐皮、銀鼠皮等,形制以對襟為主,也有做成氅皮襖的。
明朝官員嚴嵩被抄家時的家產清單《天水冰山錄》中記錄有裘襖與貂鼠裘襖二件。
在寒冷的冬季,大明的女子將紗羅材質的內衣都換成夾薄綿面料,再一層層地套上小襖、夾襖、披襖等等,怕冷的女子還會穿上皮襖、圍上臥兔兒和圍脖,不給寒風留一絲機會。
-男子篇-
在明代,男女在日常閒居時穿著的便服款式極其豐富,材質多樣,會根據季節和功能的需要而變,而男式便服款式主要有道袍、直身、貼裡、褡、衫等。
貼裡:
明朝可以說是男人穿裙的最後朝代,貼裡即是衣身前後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如百褶裙狀的服飾,衣身左後側開衩。
或許是貼裡的褶子能使袍身寬大的下襬略向外張,顯得端莊穩重,因此深受明朝人的喜愛。
流傳下來的明代服飾中最有名文物之一,便是這件飛魚貼裡。
香色麻飛魚貼裡
道袍:
道袍形制為通裁製(上下通直,不別衣裳),直領,右衽大襟。領子常鑲白色或素色護領,以繫帶繫結,衣身兩側開叉。
道袍的擺透過作褶、拼接等方式製成,折回後固定在後襟內側。這樣的結構能有良好的遮蓋效果,不至於露出在裡面的褲,便於行動的同時,給著裝者又增添了幾份儒雅。
茶色織金蟒妝花紗道袍 明 孔子博物館
直身:
又稱長衣,是明代興起的服飾,其特徵與“道袍”非常相似,直領、兩側有擺,而差別就在於道袍的擺在內,而直身的擺在外。
直身作為明代男裝的基本款式之一,明代漢人男子居家時的外衣,可以作為襯袍,使用廣泛的直身,是上至皇帝百官下至黎明百姓都可以穿的男士便服。
綠色暗花紗單袍 明 孔子博物館
華夏衣冠
世事無常,沒有什麼可以永不隕落,曾經的綾羅綢緞、光彩耀人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地告別它們的舞臺。
而那些曾經承載在衣衫上的喜怒哀樂,亦或是家國情懷卻沒有消失不見,而是深藏在了隱蔽的角落。
時光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它帶走一切,又在夾縫中留下蛛絲馬跡,讓人慾罷不能地區探求那些歷史真相。
舊日江山,風貌殊異,故人不存。
文學、建築、服飾……這些伴隨著朝代誕生的文化並沒有隨著朝代的覆滅而消失,它們見證了歷史,又留下來向我們展現歷史。
我們永遠都走不到那時的大明,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的縫隙中窺得大明曾經的風華。
華夏衣冠
中國古稱“華夏”,何為“華夏”?
禮儀之大,故稱夏
服章之美,謂之華
讓我們共同回眸凝望這“服章之美”
在這凝聚著幾千年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中
與傳統文化與美學精神不期而遇
-參考文獻-
[1]我在明朝穿什麼-陸楚翬 2022
[2]圖解中國傳統服飾-春梅護理 2019
[3]明中後期女子襖服研究-蔡小雪 2018
[4]品味服章之美再現大明風華——孔府舊藏明代服飾 -呂健張露勝
文案丨往月明
手繪丨往月明
設計丨禹 涵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無用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