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雜記:淮海戰役粟裕將軍不是華野全軍指揮員,更不是淮海戰役總指揮者
關於淮海戰役作戰方針,是毛澤東親自起草的作戰計劃,寫於 1948年 10月 11日,即淮海戰役開戰前的一個月。在這個作戰計劃中,作為戰略最高統帥的毛澤東詳細設定了淮海戰役作戰的各個階段的目標,並且構想了作戰分階段的發展程序。
根據毛澤東及最高統帥部的命令,當時名義上稱為華東野戰軍(實際上已經隸屬於中原野戰軍)的粟裕兵團部隊,建制仍然歸屬在中原解放軍,須配合中野作戰(雖然中野戰力較弱),但粟裕須受劉鄧指揮。
為了集中兵力舉行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期間,軍委指示粟裕兵團與華野山東兵團合作,聯合作戰。
但是軍委電報特別指示,在淮海戰役的第三個階段結束後,粟裕兵團仍須與山東兵團分離,此後仍然獨立作戰。粟裕兵團仍須配合劉鄧部隊及受劉鄧指揮。
毛澤東電報之原文如下:
“……此時(按:即淮海戰役結束後),你們仍應分為東西兩兵團。
以大約五個縱隊組成東兵團,在蘇北蘇中作戰。
以其餘主力為西兵團,出豫皖兩省,協同劉鄧,攻取菏澤、開封、鄭州、確山、信陽、南陽、淮河流域及大別山各城。 ”
特別須注意的一點是,在電報中毛澤東特別強調指示:淮海戰役後粟裕兵團不迴歸華東野戰軍部隊。
“(五)你們以十一、十二兩月完成淮海戰役。
明年一月休整。二月西兵團轉移,三至七月同劉鄧協力作戰,將敵打至江邊各點固守。
秋季你們(西兵團)主力大約可以舉行渡江作戰。 ”
——也就是說,粟裕兵團作為南下兵團,須於淮海戰役結束後,繼續協同中野作戰,到秋季先行渡江,獨立南下作戰。
總括:根據毛澤東及軍委的指示,在淮海戰役中粟裕與山東兵團聯合作戰。但是粟裕並非華東野戰軍全軍的指揮員,仍然是西兵團本部(粟裕兵團)的指揮員。粟裕沒有被授權任命為淮海戰役的總指揮員。淮海戰役總指揮員是 11月成立的總前委,書記是鄧小平。
軍委命令,淮海戰役戰後,華野名下之兩兵團仍分離為二部,粟裕兵團須作為南下兵團,獨立先行渡江作戰。
此表明,5月城南莊會議後,軍委始終沒有改變指示粟裕兵團南下作戰的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