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愛看史書的都知道,在清朝出了一個大貪官和珅,這位皇上身邊的紅人,所貪之物,富可敵國,明收暗藏之量大的驚人。
和珅之所以成了這樣的鉅貪,除了有皇帝撐腰,可以明目張膽地收受賄賂,還得得益於清朝的官吏收入管理制度,讓他的下級可以有財力行賄,有些地方知府的年收入高達幾十萬白銀。
(俸銀)
滿人入關建立清朝以後,在朝廷的官吏考核錄用制度上,繼續沿用了明朝的一部分管理辦法,例如按照級別拿取俸祿。
但是清朝官員所得的俸祿,可以說是歷朝歷代中最少的。
康熙帝為了維護朝廷的穩固,在一些官員的收入來源上睜隻眼閉隻眼,從另一方面也縱容了朝廷官員的貪心,給了他們投機取巧的機會,朝廷美其名曰“養廉”,但實際上是給官場的腐敗創造了溫床,也給日後清朝的日漸衰退留下了隱患。
(康熙和大臣)
一、殘缺制度,催生陋規
正是因為皇帝的這種默許的態度,讓朝廷命官後面的隱形收入逐漸變得合理化,甚至用“肥缺”來形容各個官爵收入外的灰色地帶,在民間還出現了賣官鬻爵的現象。
在朝廷裡官員們甚至明碼標價,官位分為了最要缺、要缺、中缺、簡缺四個等級。
(朝廷命官)
根據史料記載,晚清時期有215個府衙,有29個被劃為“最要缺”,“最要缺”官位的直接指派官皇帝任免,皇帝也靠這個手段來收買心腹,拉攏大臣。
徵收商品過關稅的稅務官、鹽務官和掌管土木、水利工程的工部,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這些都是讓人垂涎的肥缺。
官員們為什麼非要斂財,他們的開銷就這麼大嗎?
這是源於清朝的陋制。
清朝官員的俸祿除了支援家庭的日常開銷,還有很多額外的支出。但是官員們,除了朝廷給的俸祿這一筆收入外,就再沒有其他的補貼和福利了。而且官位越高,開銷就越大。
官員們的其他開支包括:請幕僚的費用、師爺的費用、武將需要承擔訓練士兵的費用、給士兵的嘉獎。
甚至是如果是皇帝外派異地時,如果在外碰上緊急情況,需要和皇上飛馬傳書時,所經驛站產生的費用;文將如果作為欽差大臣,被派往外地下達諭旨,或者向皇帝遞奏摺所產生的一系列的費用,都不從國庫裡出,都歸官員自己掏腰包。
(清軍日常操練圖)
這一切龐大的開支往往會使官員們入不敷出,因此官員們就開始想辦法創收,層層剝削,從而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陋規。
皇帝不是不知道官員們的窘境,但是皇帝不想影響他的國庫收入,因此也佯裝不知。
有人曾經估算過清朝大臣曾國藩的一年的開銷,作為大清的兩江總督,光在以上所列舉的事項上,開銷就在約六萬兩銀子左右,而曾國藩的年收入僅僅有一萬八千兩。這中間有四萬多的的虧空從哪裡填補,只能向下級索取了。
但他們這些收取的方式,聽上去真的非常的合乎人情。
二、陋規生財,源源不斷
陋規裡包含部費(使費)、欽差費、敬、三節兩壽。
部費(使費)指的是省政府和縣裡之間發生的交際費用,當省政府向縣裡收取各種好處費的時候,這項費用稱為部費,而縣政府則把這項開支稱為使費。
欽差費就是當欽差到地方視察工作時,地方官員給欽差的費用,其中含義,不言而喻。
(欽差大臣)
這筆費用一開始還是面對面的實物贈與,到最後都約定俗成的用銀票的方式,直接給到官員指定的錢莊了。得了這筆銀子的欽差,也在日後心照不宣得多多關照地方父母官,大家互惠互利。
“敬”指的是外官,就是京城外的官向京官每年送的財物。一共分為三種,按照各種由頭分為“別敬”--京官離開京城時送的禮品;“冰敬”--夏天送的財物;“炭敬”--冬天送的財物”。
禮物的貴重取決於送禮收禮雙方關係的親疏,官位的高低。
還有就是“三節兩壽”,這是官員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人情往來。
(三節兩壽)
每逢春節、端午和中秋時這三個傳統節日時,還有就是官員本人和他的妻子過壽時,這是必須送的,按照級別都有固定的額度和規格,下級官員從來都不敢輕慢,否則官場必遭排擠。
下級官員每年都要向上級官員隨這樣繁多的禮,但是他們的收入也有限,他們從那裡創收了?
三、陋規收入,年入二十萬
以知府為例,知府一年的俸銀只有105兩銀子和105石大米。作為知府要應對如此大的開支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知府也只能巧立名目,增加各種收入。
(知府)
浮收勒折是他們常用的手段。
就是知縣們向他所管轄的地區的鄉紳們打白條,向老百姓壓級壓價,從中賺取差價。
浮收就是巧立名目,變著花樣收取錢財,勒折就是把實物變成現金。比如,按規定,老百姓交實物糧食就可以了,但是官方卻不收糧食,讓老百姓交現金,並且自己定價,其定的價格高於市場價,中間的差價知府收走,中飽私囊,但是受害的是老百姓。
如此大的誘惑,讓商人不禁都要花錢買官。民間有這樣一個故事,浙江某商人,看見做縣官可以來快錢,就想做官。但是買官的錢不夠,就和幾個朋友商量,共同出資捐官,並做好分配。
他們約定:買到官後,誰做縣官、誰做師爺,誰管錢糧,誰管刑名。三年以後,商人因為貪汙被革職,但是他們已經賺得盆滿缽溢,早已收回當初投資的成本,賺得錢已經夠他們過下半生了。
(商人買官)
因此當時在朝廷裡還流出了這樣的說法,寧願當縣官,也不當高官。天高皇帝遠,既不用有伴君如伴虎的擔心,又過得逍遙自在。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民謠由此而來,清知府不是清廉,是說,不用強刮民財,光是陋規的收入就能有白銀十萬。
但這只是冰山一角,如果知縣管轄的範圍涉及到稅務,那就遠遠不止十萬了,一年的收入遠遠超過二十萬兩。
四川的夔州知府的陋規收入排第一。
夔州知府的俸銀不多,他的高收入得利於它的地理優勢。
(夔州地圖)
夔州位於重慶市的北部,地處長江天險,在元朝稱為夔州路。清朝建立後,隨著大量的外來人口的湧入,四川的經濟開始復甦。
康熙五年,四川巡撫張德地向康熙提議,夔州這裡水運發達,商業貿易繁盛,應當設立稅收。而且此項任務可以交於夔州知府辦理。
康熙六年,京城議部同意並採納這項建議。因此奉節的夔州關成為了全國第一大的上水大關。
凡在這條水路上經過的商船,都要向知府繳納商稅,而夔州知縣得到的通關釐稅,成為了四川省的第一財政支柱。
根據歷史記載,夔州知縣除去上交的定額、軍督等費用外,多下來的都入他的小金庫裡,此項利潤,每年白銀二十萬兩以上。
其次是廣州、潮州、潯州、梧州的知府。
(潯州、梧州和廣東省地圖)
這四個州可以排名第二,也是和他們的地理位置有關。
清朝實行的是一口通商的政策,廣州、潮州是沿海城市,百姓富庶,商人居多,加上清朝的陋規,當地知縣的灰色收入居多也不奇怪。
在《嘯亭雜錄》中記載,廣東是天下最繁華的貿易城市,只要到這裡做官的,當任滿調走時,個個都是帶著奇珍異寶滿載而歸。
而廣西的潯州和梧州兩個知府,因為靠著廣東,憑著起獨特的地理條件,在廣東的商貿圈裡也沾光,得到了不菲的陋規收入。但是,朝廷卻一直認為廣西是貧窮蠻荒之地,每年還往裡邊撥入財政貼補,這兩個地方的的知府暗地裡還得到了雙份的收入。
四、改革溯源,去除貪心
雍正年間,雍正帝曾經對決心對這一怪相實行過一場改革,規定將陋規的收入歸公,用來增加官員的俸銀,並規定將這筆收入定為養廉銀。
但是談何容易,歷經幾代皇帝,朝廷裡早已蛛網暗結,最後官府多徵的部分還是成為耗羨,納入徵稅的範疇中,反而讓陋規收入變得合理性。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甚至說:“本朝無名臣,也不需要名臣。”。乾隆已經徹底放棄,在朝廷中找不出一個廉潔的楷範,官場的潛規則已經合理化。三朝元老曹振鏞都這樣說過,要想做官做的長久,就要多磕頭,少說話。
上至京城的高官,下至九品芝麻官,已經形成一種風氣,只要為官,就沒有一個不給自己謀利。以致民間怨聲載道,稱知縣是殺人的知縣。
陋規的出現起初是源於經費不足,但是人心的貪婪,卻讓不合法的變為了合法。
要杜絕這一現象除了在制度上的不斷完善,更加重要的還是要約束人心的貪婪,人什麼時候沒了貪心,腐敗也就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