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644年的那個春天,山海關內外曾絞殺著幾十萬人馬。他們為的,是這個帝國的命運。那一年,明朝已日薄西山。而李自成所部大順軍蓄勢待發,誓要推翻腐朽的王朝,建立他們心目中的大齊朝代。這場變革的序幕,就是攻下北京,建立新朝。然一場空前絕後的浩劫,卻在他們志得意滿之時悄然降臨。那就是滿清入侵。
聽聞大順軍來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意識到危機迫在眉睫。他手握重兵,此戰事關天下大局。他該如何抉擇?最終,一個驚天動地的決定,改寫了這個帝國的命運。
4月21日深夜,山海關內外綿延的軍帳裡,兩軍主帥輾轉反側。他們都在盤算著次日的攻城大戰。而這場生死決戰的走向,又豈是他們能料定的?曙光初現,煙花瀰漫,一場血雨腥風即將來臨......
一、回眸時光,他們又在何處?
3645年的那個春天,大順軍氣勢如虹。3月19日,李自成順利攻佔北京,明朝覆滅。李自成在此建立大順朝,自稱大順天子,年號大順。
獲得極大勝利的李自成並沒有停下腳步,他意識到明朝勢力尚未完全覆滅。為了鞏固新朝的統治,他必須進一步消滅明朝殘餘勢力。於是李自成立即統帥10萬大軍,向山海關殺來。
山海關,這座天下要衝,守衛著通往關內的咽喉要道。它的易守難攻,有著“天下門戶”的美譽。此前寧遠大捷中的明軍主力,大多退守於此。此戰,關乎大順朝能否穩固統治的成敗。
吳三桂深諳大義,看清這場混戰的前景。他此前曾力勸朝廷避免內亂,全力對外。可惜被宦官錢命萬所逼迫,只能眼睜睜看著國破家亡。如今李自成來犯,吳三桂心知禍亂將及天下。
那麼,他又當如何應對?是與李自成血戰到底,而後不攻自破;還是乾脆倒戈,引狼入室?此時的吳三桂,正面臨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決斷。
二、山吹海浪,煙塵遮天蔽日
山海萬里風光無限好,可惜看不見風景。因為整片天地,都被濃濃硝煙所遮蔽。1644年4月上旬,李自成部下犒軍師李過、樊一得率大順軍10萬,分兵兩路撲向山海關。李過由海路直取登州,樊一得則由陸路打向山海關。
面對大順軍猛烈的攻勢,吳三桂也不甘示弱。他統領山海關守軍與來犯的大順軍在海陸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不久之後,李過部因後勤供應不繼而被迫撤退。樊一得也在吳三桂的堅守下,損兵折將。大順軍不得不暫時停止攻勢,改為圍困山海關。
被圍困的日子並不輕鬆。山海關內糧草告罄,士氣低迷。吳三桂在昔年的征戰中歷練出的堅毅意志,此時派上了用場。他以身作則,激勵士氣,穩住軍心。與此同時,吳三桂一直在暗地裡與李自成聯絡。他意欲尋找突破,爭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終於,雙方達成共識。吳三桂決定願與大順軍聯合,一同消滅明朝殘餘勢力,而後再劃分天下。如此,他就可以消除後顧之憂,全力對付外患。他似乎已經看到了那深藏在北方草原的巨大陰影。
三、狼煙四起,兵臨城下
時間來到4月中旬。此時李自成親率大軍來攻,他決心速戰速決,直接突襲取得山海關。4月21日這一天,大順軍主力盡數到達山海關城下。然而吳三桂早已深溝高壘,森嚴防守。李自成只得下令在城下紮營,準備隔日發動總攻。
當天深夜,李自成坐在帳中沉思,他必須設法突破吳三桂的防線。此戰的勝負,將直接影響大順朝的前途。
而吳三桂也同樣難以入眠。聯合的計劃已成定局,他必須在明日的混戰中突圍而出,全身而退。第二日拂曉,山海關外,數十萬大軍即將你死我活廝殺。而背後,又有一股不為人知的神秘力量在悄然逼近......曙光乍現,這一天,註定不同尋常。
四、破曉時分,圍城開始
4月22日清晨,李自成率領一幫親信,來到離大帳不遠的土堆高地。從這裡可以遙望山海關的城垣。
只一會工夫,他便看到城中煙塵滾滾。李自成立刻判斷,吳三桂要棄守突圍了!接著,他毫不遲疑地下達追擊命令。大順軍立即背水一戰,全力堵截吳三桂的退路。
與此同時,吳三桂也在城頭探明大勢。確認大順軍調動之後,他揮刀一呼,關寧鐵騎如潮水般洶湧而出!八萬關寧軍殺向東面的“一片石”。這是通往薊州的必經之路,也是吳三桂早已盯準的突圍方向。
吳三桂深諳軍事,他利用地形將關寧軍編成了五個集團。每個集團內又有步騎相互支援。如此架構靈活機動,又能形成犄角之勢,以攻為守,以守為攻。
而李自成也在第一時間調動大軍死死包圍住關寧軍的去路。他清楚,此戰不殲滅吳三桂,自己就難以鞏固北方統治。隨著激烈的巷戰打響,雙方都在奮力搏殺。而這場血雨腥風,也正在醞釀進入白熱化。
五、腥風血雨,酣戰異常
一片石,方圓數十里的開闊地。在這裡,十萬餘人和馬此刻正意氣奮發地殺個你死我活。連綿不絕地屍橫遍野,流動的血在濃濃硝煙中發出令人作嘔的氣味。赤紅的太陽被火藥味遮蔽,散發出詭異的光。它冷冷地注視著這場悲劇,卻不發一語。
就在這人間煉獄般的混戰中,吳三桂和李自成都在努力突圍和抵抗。他們都明白,此戰關係到各自政權的生死存亡。所以在陣前指揮若定的同時,心裡也在不住祈禱。也許是雙方實力非常接近,這場拉鋸戰從晨至午,仍然難分難解。直到......
一股突如其來、毫無預兆的力量插入了戰場!這股神秘部隊的出現,直接顛覆了激戰的平衡。大順軍陷入了混亂,支援不住突然襲來的衝擊。而這場變故的幕後黑手究竟是誰?
六、奇兵驟現,多爾袞來了
原來,這正是多爾袞的清軍大隊!早在4月上旬,滿清皇太極之子多爾袞就已率領14萬大軍南下。他們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就來到距離山海關不遠的地方紮營駐紮。
多爾袞此行的目標,是聯合漢人武裝,共同消滅李自成政權。在他看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難逃滅亡的命運,不如趁機佔據中原。
為此,多爾袞早已暗中與吳三桂取得聯絡。他們達成協議,決定聯手圍殲李自成。至於事後的利益分配,再另當別論。
清軍入關,吳三桂投降,這就是多爾袞最高的政治目的。至於其他的漢人勢力,等李自成覆滅之後再說,到時候誰也奈何不了滿清的鐵騎。
抱著這樣的算盤,多爾袞並沒有急於出兵。他冷眼旁觀著李自成和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靜待兩敗俱傷之機。
終於,在4月22日中午之時,他判斷雙方都已戰鬥到了疲憊不堪的地步。於是立即命令全軍出動,一舉加入戰局!
七、奮力反擊,竟成釜底抽薪
儘管大順軍努力反擊,還是難敵滿清的鐵蹄。畢竟,鋌而走險數日夜後的疲憊之師,又如何抵禦來勢洶湧、氣勢如虹的清軍?
很快,大順軍的防線就在清軍猛烈的攻勢下土崩瓦解。他們這才後知後覺地清楚認識到,眼前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究竟有多強。
太遲了!滿清的刀光劍影已經鋪天蓋地湧來。僅在短短一日之間,李自成的十萬大軍就在這場慘烈的混戰中覆滅大半。而他辛苦建立的大順政權,也隨之步入覆亡的深淵。歷史的潮流,即將決堤變道。
山海關之戰,李自成不僅輸給了吳三桂,也輸給了自己的戰略眼光。他埋頭於新朝的建立,卻未料到更大的外患已在暗處蓄勢待發。這一敗,便成就了滿清入主中原的契機。這就是歷史的殘酷。
八、黯然神傷,一夜回眸
很快,吳三桂果然向多爾袞投降。滿清正式接管了山海關這一交通要衝,並且利用這裡作為南下中原的基地。而此後數年的戰事,也證明了這個決策的正確。
然而,我們不得不惋惜,如果沒有多爾袞的突然介入,吳三桂與李自成之間的決戰,又會怎樣收場?這已經很難設想了。歷史沒有假設,來者可追,去者不可留。那些曾經種種,現今一場空。
結語
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回眸靜思,聆聽那逝去的震撼與喧囂。人間最痛苦的故事,往往就是歷史的殘酷無情。今日山海關之變,只是其中一個註腳。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或許,順應人生,看破世事,才是此時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