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義》這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中,紂王的暴政讓無數忠臣心死、死於非命。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眾多忠誠的臣子中,紂王卻對另眼相待,不僅沒有動殺機,反而格外尊重。
這一看似矛盾的舉動,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深意?
如果說聞太師的忠誠能讓紂王產生敬畏,那又為何他對其他忠臣卻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
是因為聞太師擁有無法撼動的特殊地位,還是另有隱情?
這一切,或許比你想象的更加複雜。
千里迢迢,只為忠言一句
戰火紛飛的北海,已經淪為一片廢墟。
十五年來,聞太師率領大軍,浴血奮戰,終於平定了北海的叛亂。
百姓們盼望著英雄歸來,恢復往日的安寧。
當聞太師率軍凱旋而歸時,滿朝文武紛紛前往城外迎接。
紂王也對這位平亂有功的老臣十分尊重,不僅在宮外設鑾駕親迎,更是在朝堂之上大加讚賞。
聞太師卻從眾官口中得知,原來在自己征戰北海的這些年裡,朝中的情況早已滄海桑田:
紂王荒淫無度,殺戮忠良。
先是剜去了姜後的雙眼,又下令處死了嫡親的王子。
杜元銑因勸諫被斬,梅伯因直言被烙。
忠臣姬昌被囚禁多年,無辜的宮女們也死於蠆盆之中。
更有甚者,竟逼良將比干剖腹取心,血濺宮牆。
聞太師聞言,勃然大怒。
他來不及卸下征塵,便直入宮中,當面質問紂王。
紂王睜眼說瞎話,一口咬定都是讒言,自己並未失德。
聞太師又問起了那高聳入雲的鹿臺,紂王竟理直氣壯地說,不過是夏日納涼的去處罷了。
這哪裡是一國之君該說的話?
十策並出,整頓朝政刻不容緩
憤怒之下,聞太師連夜寫就了一份奏疏,條陳十策,字字句句,無不切中時弊。
拆毀鹿臺,廢除炮烙,填平蠆盆,取締酒池肉林,貶斥妲己,誅殺奸佞,開倉賑濟,招撫東南,訪求賢才,納諫如流。
這十項舉措,無一不是整頓政治,安撫民心的良方。
次日,聞太師在朝堂之上,將奏疏呈於紂王案前。
紂王勉為其難,同意了其中七項,唯獨在鹿臺、蘇妲己和姦佞的問題上,始終不願鬆口。
費仲和尤渾這對狐朋狗友,更是跳出來大放厥詞,說聞太師咄咄逼人,簡直是大不敬。
聞太師一怒之下,當堂掌摑二人,口稱"氣煞我也!"。
紂王雖然不敢公然與聞太師作對,卻也不願就此處死二人,只得交由法司審理。
螻蟻尚且偷生,國家安在
就在聞太師為國事焦頭爛額之際,東海傳來噩耗:平靈王竟背叛殷商,舉兵反叛!聞太師料定朝中無人可用,唯有自己親征,方能平亂。
他決定暫且放下朝政之事,先去東海祛除亂黨,再圖後計。
臨行前,聞太師將一杯御賜之酒,遞到了將軍手中。
他凝視著黃飛虎,語重心長地說:"如今國家多事,全靠將軍輔佐。但若有不公之事,切莫苟同,直言不諱,方為忠君愛國啊。"黃飛虎肅然起敬,連連點頭。
酒過三巡,離別在即。
聞太師對紂王說:"臣此去東海,不知何日方能歸來。但望陛下勿忘臣言,以國為重,循禮而行,勿使舊制毀於一旦啊。"說罷,聞太師拂袖上馬,絕塵而去。
平叛雖在必行,社稷安危未可知
為匡扶社稷,聞太師已鞠躬盡瘁。
然亂臣賊子之流,豈是輕易趕盡殺絕的?
朝堂之上,面從腹誹之輩比比皆是。
紂王荒淫肆虐,儼然已成積重難返之勢。
聞太師此番東征,究竟能否班師回朝,又該如何善後?
一切尚未可知。
從另一個角度看,聞太師或許並非完全無私無求。
他雖敢於力爭,卻也不願做徹底的革命者。
是非曲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聞太師的胸中自有一番盤算。
百官擁戴,百姓歸心,或許才是他的最終目的。
權力的遊戲,從來都不簡單。
結語:
聞太師的故事,折射出殷商末年的亂象。
在一個橫徵暴斂、官逼民反的時代,像聞太師這樣的清官能走多遠?
像姜後、比干這樣的忠良之士,又該何去何從?
歷史早已為我們寫下答案。
歷史的車輪永不停歇。
英雄豪傑輩出,又有多少人湮沒無聞?
聞太師雖然不能阻擋殷商的滅亡,但他的言行,他的抉擇,無不彰顯著一個仁人志士的風範。
那些真心為國為民的人,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也許在那個大廈將傾的年代,沒有人能夠力挽狂瀾。
但正是一個個鮮活的靈魂,堆砌起了歷史的豐碑。
讓我們憑弔那些在亂世中堅持正道的先賢,為他們獻上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