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獵鴇行動,是二戰時期德軍的著名軍事將領曼施坦因,在蘇德戰場上發動的一次著名軍事行動。獵鴇行動以及其背後的刻赤戰役,幾乎成為了二戰時期圍殲戰的一次樣板案例。
曼施坦因指揮下的德軍,在僅僅只付出了7500人的代價下,成功的殲滅了大部分蘇軍的克里木方面軍,共計17萬人。而整場行動的時間,僅僅只花費了10天,創下了一個二戰“奇蹟”。
(蘇德戰爭)
一、戰役開端
1941年冬天,蘇軍在莫斯科會戰中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納粹德軍。莫斯科戰役也成為了蘇德戰場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此後蘇軍便開始進入全面反攻狀態。受到莫斯科戰役帶來的正面激勵,在克里米亞半島的蘇聯軍隊,也開始對德軍展開全面反攻。
當時蘇德兩軍在克里米亞地區已經僵持了兩個月的時間,早在1941年的10月中旬,曼施坦因所指揮的德軍第11集團軍,就已經攻入了克里米亞半島地區,此後長達八個月時間的克里米亞爭奪戰正式展開。
(曼施坦因)
當時正值德軍的巔峰時期,曼施坦因僅僅只用了不到20天的時間,就已經進攻到了克里米亞地區最東端的刻赤半島。
當時駐守刻赤半島的是蘇軍第51集團軍的殘部,面對德軍的迅猛攻勢,第51集團軍根本無力抵抗。當時指揮戰役的庫利克元帥,只能允許蘇軍透過刻赤海峽撤退到對面的塔曼半島。
上文提到了隨著莫斯科戰役之後,蘇軍開始了全面反攻。而已經在塔曼半島養精蓄銳了一個多月的第51集團軍,也再次對海峽對面的德軍第11集團軍發起了進攻,同時蘇軍指揮部還指示第44集團軍跟隨第51集團軍一起行動。
(克里米亞半島)
當時德軍第11集團軍正在集中全部優勢兵力,進攻克裡米亞最南端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因此疏忽了來自東面塔曼半島可能的襲擊。
因此,在同年12月26日,蘇軍成功在刻赤半島登陸,第二次刻赤戰役開始。1942年1月2日,蘇軍成功攻佔刻赤半島,第二次刻赤戰役結束。
蘇軍成功收復刻赤半島之後,形勢開始逐漸對德軍不利。
克里米亞半島的德軍戰場指揮曼施坦因果斷決定,優先進攻刻赤半島,拿下刻赤半島之後,再掉頭回來進攻塞瓦斯托波爾要塞。
因為塞瓦斯托波爾如今其實就是一座孤城,圍而不攻蘇軍也鬧不出什麼大亂子,但是刻赤半島連線著蘇聯的高加索地區,蘇軍隨時有可能增兵。
(刻赤半島)
德軍在進攻數天之後,成功的奪回了主島連線刻赤半島的費奧多西亞地區。
但是就在曼施坦因準備乘勝追擊的時候,因為德軍的南方集團軍群面臨重大威脅,因此只能撤回了此前支援給第11集團軍的兩個轟炸機大隊,和第60坦克營。失去了這些進攻的先鋒部隊,曼施坦因只能被迫停止了對刻赤半島的後續進攻。
二、準備階段
戰場的主動權重新回到了蘇軍手中,但是蘇軍並沒有選擇在這個時候進攻,反而是厲兵秣馬,積蓄實力。
在這個階段,蘇聯的克里木方面軍正式成立,科茲洛夫中將擔任指揮官。由於當時刻赤海峽已經結冰,因此蘇軍的增兵行動變得更加的容易。在1942年3月的時候,蘇軍在克里米亞半島的軍力已經達到了27萬人。
(蘇軍)
分別是第44集團軍的5個師和2個坦克旅,以及第51集團軍的8個師,以及3個獨立旅和2個坦克旅,還有最後作為預備隊的第47集團軍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
這三個集團軍,就已經擁有了大約19個師和4個坦克旅,大約25萬兵力,除此之外還有238輛坦克和401架各式飛機,3577門各類火炮。
除了這三個集團軍之外,駐守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濱海集團軍殘部2個師共計2萬餘人,也是克里米亞半島上可用的戰力。
反觀德軍,一線僅僅只有7個師,其實說是7個師都是有些誇張了。因為德軍第11集團軍的軍力,大多都是後續補充的,原本第11集團軍僅僅只有3個步兵師...第28師和第22裝甲師,其實都是在3月之後才補充進第11集團軍的。
除此之外,這7個師的水分其實也很大,因為其中2個師都是戰鬥力低下的羅馬尼亞軍隊。
(蘇軍)
三、獵鴇行動
1942年5月,德軍第11集團軍已經增兵到15個師,其中德國師有9個,羅馬尼亞則有6個師。相比蘇軍,依然還是不夠看的。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德軍名將曼施坦因還是決定兵出險計,策劃了獵鴇行動,主動進攻蘇軍,奪取戰場主動權。
(德軍在進攻)
曼施坦因在已有的15個師中,分出了6德國師和兩個半個羅馬尼亞師參加獵鴇行動。剩餘的部隊,則需要防禦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中的濱海集團軍,他們隨時都有可能在戰役最關鍵的時刻給予德軍致命一擊。
5月8日凌晨,獵鴇行動正式開始。
其實曼施坦因的獵鴇行動能夠成功,主要師由於斯大林的“配合”。斯大林在3月的時候,派出了紅軍政治部主任梅赫利斯視察克里米亞半島戰局,而這位梅赫利斯先生,根本就不懂軍事。
但是因為“太上皇”的身份,在克里米亞半島沒有人敢忤逆他。為了擺出進攻的姿態,梅赫利斯將紅軍三分之一的軍隊都放在了北線,南線防守非常空虛。
(梅赫利斯)
同時梅赫利斯強調“勇敢”,因此蘇軍的前沿陣地距離德軍非常的近,幾乎沒有任何的戰略縱深,士兵們也都擠在一起。而這些,全部都成為了曼施坦因組織進攻時的便利條件。
德軍首先出動擁有3個師的第30軍主要進攻南線蘇軍,其實這場戰鬥相對來說是比較“公平”的,因為南線的蘇軍數量也不多。在德軍空軍的狂轟濫炸,還有德軍裝甲坦克的衝鋒之下,南線蘇軍迅速崩潰。
德軍第20軍的3個師帶著羅馬尼亞軍隊從正面包圍蘇軍,30軍在成功突破蘇軍南線之後,迅速向北包抄,一個針對蘇軍的包圍圈正式形成。
當日,德軍就從南線抓了四千多個俘虜,但是自己僅僅只損失了104人。之後的行動,幾乎毫無懸念,針對蘇軍的包圍圈在不斷地縮小,德軍不斷對包圍圈內的蘇軍進行炮擊和空襲。
(蘇德戰爭)
混亂一直持續到5月12日,梅赫利斯和科茲洛夫才在爭吵中決定讓部隊開始撤退。十幾萬蘇軍,在混亂中開始向刻赤城撤退。
但是,5月11日的時候蘇軍的抵抗意志其實就已經崩潰了,大約8個師成建制的向德軍投降。德軍前鋒的指揮官甚至表示:“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人手來看管這些俘虜,羅馬尼亞人都被安排去看官戰俘了。”
5月14日,刻赤城被德軍包圍。城內十幾萬蘇軍完全無法組織起任何有效的反抗,因為德軍不斷地對刻赤城進行空襲。
黑海艦隊不斷地對灘頭髮起衝鋒,試圖救援被圍困的蘇軍士兵,但是被救出來的人終究只是少數。第51集團軍和第44集團軍都沒有組織起什麼有效的抵抗,很快就被德軍擊潰,指揮官也被德軍擊斃。
只有作為預備隊的第47集團軍作出了一些有效的抵抗,但是他們當時已經被逼到了刻赤海峽附近,最終也只能撤退到塔曼半島。這支部隊也成為了蘇軍克里木方面軍中少數的倖存者。
(科茲洛夫)
5月21日,第三次刻赤戰役結束,蘇軍僅僅撤出37000餘人,損失高達17萬人以上。德軍則僅僅只損失了1700餘人,戰役傷亡比高達50:1。第三次刻赤戰役,也成為了德軍在蘇德戰場上的最後一場打勝仗。
平心而論,如果拋開立場不談,第三次刻赤戰役的確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次奇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典範,可是這樣的“典範”還是不要出現太多次比較好,因為這無疑是世界反法西斯事業的重大挫折。
參考資料
大仙.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群[J].國家人文歷史, 2012(10):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