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06 作者:聽風者 製圖:米高羊
新航路開闢後,歐洲經濟重心由地中海北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自此以後,里斯本、阿姆斯特丹、漢堡等大西洋沿岸城市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成為所在國乃至歐洲對外撬動全球航運貿易的視窗城市。
德國第一大港漢堡。圖源wiki。
然而,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西海岸城市崛起運動中,坐擁漫長大西洋海岸線的傳統強國法國卻毫無建樹。以目前來看,法國排名前四的城市均分佈在塞納河-羅訥河-地中海沿岸,即使將這個席位擴充至前十,法國大西洋沿岸城市也表現不佳,僅僅拿得兩個席位。反觀德國,其海岸線長度僅有法國大西洋海岸線五分之一多,卻塑造了漢堡和不萊梅這兩個超級港口城市。這種現象讓人疑惑不解。
看似優越,實則平庸
自然環境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基礎條件,海岸線曲折與否、近海深淺程度以及海上環境則是評判港口城市的基本要素。縱觀法國大西洋沿岸,其海岸線曲折綿延,優越程度遠遠高於西南面較為平直的地中海沿岸;其次,貨輪載貨量大則吃水深,也就是說,港口所在的近海海水較深,大型貨輪就可來去自由,港口城市自然也容易發展壯大。法國大西洋沿岸比斯開灣海域,海水深度多達十米左右,完全具備大中型貨輪行駛停泊的基本深度。
法國海岸線長且海洋開闊。圖為比斯開灣。上圖源自歐洲航天局,下圖源自wiki。
然而,受靠近亞速爾高壓及偏離北大西洋暖流等影響,法國大西洋沿岸尤其比斯開灣地區海洋環境並不樂觀。亞速爾高壓,其中心位於大西洋亞速爾群島,亞速爾高壓產生強大的反氣旋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產生強勁的西南風,一路勢如破竹,到達比斯開灣並掀起高達8米的巨浪,給當地航行的船隻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橫屏觀看
北大西洋暖流深刻地改變了歐洲,使歐洲年平均氣溫和溼度遠遠高於同緯度大西洋西岸的北美地區。然而這股暖流在影響歐洲時並不雨露均霑。北大西洋暖流源起於墨西哥灣至紐芬蘭島,在盛行西風的作用下,向西北行進,至愛爾蘭以西海域一分為二,一支向西轉而向南,另一支繼續北進至蘇格蘭海域,受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阻擋,再次出現分支,一部分一路向北進入北冰洋邊緣,另一部分則南下進入北海海域,進而在北海沿岸迴旋。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挪威的亨墨菲斯港成為北極圈內極少數的不凍港。圖源wiki。
透過北大西洋暖流的路線我們不難發現,該暖流由北美沿岸直抵愛爾蘭海域,法國大西洋沿岸的比斯開灣地區並不在其主力經過地區,這使得法國比斯開灣臨近地區雖然同是溫帶海洋氣候,卻要乾燥許多,甚至以南的西班牙內陸出現了大陸性氣候。相較之下,北大西洋暖流進入的北海沿岸地區,氣候溫和,沿岸城市環境則明顯要優越許多,因此湧現了諸如阿姆斯特丹、漢堡、不萊梅等大型港口城市。
歷史上的短暫努力
歷史上的比斯開灣,開發與發展也總是比法國其他地區慢一些。相較於大西洋沿岸,法國地中海沿岸發展歷史更為悠久,作為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區,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馬賽得到了迅速發展,這座法國最古老的城市至今仍然僅次於首都巴黎,無不顯示著地中海沿岸在整個法國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法國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港馬賽。圖源wiki。
如果嘗試以某種方式將地中海沿岸和大西洋沿岸聯絡在一起,也許會帶動大西洋沿岸城市的發展,這種方式就是開鑿運河。最初的嘗試開始於17世紀中期的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彼時西班牙人稱雄世界,掌控著東西方貿易的關鍵“隘口”—直布羅陀海峽,由於法國兩面臨海,地中海沿岸的船隻想要到達大西洋沿岸就必須透過直布羅陀海峽,雖然此時的法國經過幾代法王的勵精圖治,國力早已今非昔比,但仍然無法挑戰當時的世界霸主西班牙,因此西班牙人每年都要從法國拿走鉅額的過路費,這讓法國人感到如鯁在喉。
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法國決定繞開直布羅陀海峽,在地中海和比斯開灣之間開鑿一條運河。於是,1666年10月,雄心勃勃的法王路易十四授權天才設計師皮埃爾-保羅·德里凱男爵修建這條連線兩海的運河,即現在的米迪-加龍運河,又稱兩海運河。
兩海運河的開鑿,有著巨大的先天優勢。加龍河發源於比利牛斯山,向南流經圖盧茲,向西注入大西洋比斯開灣,這條天然的水道自圖盧茲下游佔整個兩海運河規劃線路的三分之二長。也就是說,如果利用加龍河充作航運河道,則只需要開鑿圖盧茲至地中海港口城市賽特之間的運河即可(現在的米迪運河),這大大降低了工程量和工程難度。
運河中轉站圖盧茲。圖源wiki。
米迪運河主河道長240公里,自1667年動工開鑿,動用技術人員及民工1.6萬餘人,為了加快開鑿效率,首次採用黑火藥爆破手段,終於在1694年完工,耗時15年之久。到了19世紀時,由於和米迪運河相連的加龍河上游河段變得淤塞狹小,造成下游河道水量不穩定,常有淺灘,對船隻安全造成威脅。此時法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法國東西海岸之間的貨運要求迅猛增長,加龍河水量不穩定的情況已經越發制約貿易往來。所以法國政府在1838至1856年間,從圖盧茲出發,沿著加龍河河道修建了長達190多公里的加龍運河,在波爾多附近的卡斯待特再度匯入加龍河。自此大西洋沿岸加龍河河口的波爾多到圖盧茲再到地中海沿岸的賽特港暢通無阻。
溝通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米迪-加龍運河。圖源wiki。
兩海運河的開通對法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的發現起到了顯而易見的推動作用,其中受益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兩海運河的西端城市波爾多。18世紀,隨著西歐國家殖民擴張的深入發展,“三角貿易”在大西洋海面開展起來,波爾多憑藉連線大西洋和兩海運河的優勢,成為地中海沿岸及法國西南部與美洲、非洲及歐洲其他地區的貿易航運中心,人口和商業在這一時期也迅速發展起來。
法國大西洋沿岸第二大城市波爾多。圖源wiki。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時代的發展,兩海運河只能通航150噸級平底拖船的設計已不能滿足大型貨輪的通航需求,加之河道淤積,鐵路時代的到來,兩海運河逐漸被廢棄變得黯淡無光。如今作為世界遺產的兩海運河,只剩下旅遊觀光和農業灌溉價值,對大西洋沿岸城市的發展幾乎毫無作用。
法國高速列車。圖源wiki。
經濟結構與海岸城市的錯位
沿海城市發達與否,除了與“海”有關,更離不開本土的支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經濟腹地”。放眼世界,很多港口城市憑藉強大而又廣闊的經濟腹地迅速崛起,例如上海、廣州和漢堡等不勝列舉。
說起法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的經濟腹地,就不得提及法國經濟區域分佈結構。與我們印象中正常國家“沿海比內陸發達”這一普遍規律有所不同,如果我們把法國一分為二就會發現,法國東北部較為內陸卻較為發達,西南部較為沿海卻較為落後,造成這一奇怪現象的原因既有歷史因素更賴資源稟賦差異。
法國西北部多山地高原,礦產資源豐富,比如我們熟悉的法國西北部毗鄰德國魯爾地區的洛林,該地區有著豐富的鐵礦石資源。礦產資源豐富造就了法國西北部多工業重地的產業格局,例如汽車工業集中的巴黎、里昂、斯特拉斯堡、聖艾蒂安;航空航天工業主要分佈的巴黎、馬賽、特爾貝斯等;電力工業聚集的里昂、羅訥河地區;以及化學工業發達的里昂、巴黎和南錫,大多分佈於法國西北部。反觀法國西南部,地勢平闊,然而長期以來卻是法國傳統農業地區,這裡小麥種植面積廣闊,葡萄種植及葡萄酒產業歷史悠久,聞名於世,諸如以“葡萄酒之都”的西南部城市波爾多,該地區酒園和酒堡超過九千多座,年產葡萄酒7億瓶。
東部內陸的法國第三大城市裡昂也是各大公司總部所在地。圖為里昂拉帕爾迪厄CBD。圖源wiki。
西南部是法國葡萄酒主產區。圖為法國著名葡萄品種赤霞珠(上)和波爾多以北附近的木桐酒莊(下)。圖源wiki。
以此看來,法國大西洋沿岸尤其比斯開灣沿岸城市,所依託的經濟腹地多為廣闊的農業區。遍觀全球海岸港口,除了美國五大湖城市芝加哥,農業區幾乎難以作為經濟腹地支撐港口走向世界一流。
為了緩解大西洋沿岸城市發展不足及經濟地區分佈不平衡問題,法國政府多次出臺政策。二戰以來,法國政府決定建立除巴黎外的里昂、馬賽 、里爾、梅茲 、南特 、南錫、波爾多和圖盧茲等8座大城市,使這些城市逐步成為地區經濟中心。在此基礎上加速發展中小城市,以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時至今天,雖然地處大西洋沿岸的南特和波爾多已經躍居法國第六和九大城市,但仍未進入前五,相較於西部城市裡昂和地中海沿岸城市馬賽差距較大。
法國大西洋沿岸最大城市南特。圖源wiki。
也許,法國大西洋沿岸城市的發展,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資料:增長極理論在西部開發中的實踐. 鐘聲 高小琴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