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一個峪口的糾結你永遠不懂:今天多一個,明天就少一個。
儘管這個峪口很小,小的只能說一個不長的“溝”,但它就是一個峪口,雖然起的名氣不咋樣。
這個峪口叫做“燒柴峪”,就是沒柴燒了,進去打上一捆柴禾。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這個峪口坡度緩,沒有大樹,雜樹多。
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它旁邊就是大名鼎鼎的化羊峪,這裡難得有人拜訪。
原來我是準備從化羊峪穿越過來的,不長的路只要一兩個小時,後來想想:這是對燒柴峪的不尊重,還是專門來拜一拜山吧。
從環山路上不大的一個口進去,竟然也有一個保護站,我給大爺說我是到廟裡來的,大爺倒是很客氣,說不要帶火,就放我們進去了。
保護站後面就是福慧寺,這裡真是沒有人來,一個大爺和一個男子在院子外面聊天,說閒話。
從外面看寺廟不大,沒有山門沒有天王殿,但是隻要韋陀菩薩英明神武,其他的都無所謂。
這是我見過的最帥氣的韋陀菩薩,阿彌陀佛。
東西兩側是三層樓房,正對大門的南面就是正殿,上懸牌匾“佛光普照”,供奉世尊釋迦牟尼佛,寶相莊嚴。
大殿右側供奉觀音菩薩玉佛像,左側供奉地藏王菩薩玉佛佛像,大殿兩側各有一座5層千燈莊嚴的佛塔,這個我沒有見過。
院子很清靜,但是不見一個出家人,出得寺廟和老漢說起,才知道這裡是尼庵,原來叫做福慧庵。
看看資料才知道福慧寺建於1949年,是從山西來的仁惠法師興建,他兩度住持金峰寺,金峰寺就在這裡和化羊峪之間,我剛去過,沒有開門。
初創福慧庵時只有草棚4間,仁惠法師圓寂後,這裡逐漸發展,現在福慧寺常住尼眾七八人。
從這裡到裡面的石門寺不到一公里,告別了老漢,我們接著前行。
福慧寺後面就有石門寺的大門,是一個高大的牌樓,上面有文字介紹,是由化中村的居士捐資修建。
山門後面的房子有些雜亂,不過這倒是日常。
這條山道真是幽靜,就我們。
我是最喜歡這裡的山路的,兩邊高林蕭疏,前面青山隱隱,除了鳥兒爭食的聲響,就是腳下泥土的噗噗聲。
路是緩緩高起,時或有積雪斑駁,還沒有化,剛好不溼鞋。左轉右轉,我希望這條路永遠走不完。
前面有塔,隱約有聲;塔是靈塔,聲是誦經。
前面積雪深的地方,就是石門寺了,右轉上面也有一個院子,上面也有靈塔,不過大門閉著。
我踩著積雪,穿過兩邊的竹林,緩緩前行。
左側有鐵樓梯,上面的亭子間上書“天王殿”,這應該是山門,我踩著踏步上10公分的積雪上去,卻是門上掛鎖。
下來沿著大路接著走上去左拐,就是一個大的院子,正對著一面牆有碑有字,碑是古碑,像是碑首,圖案古樸但是看不出什麼。
旁邊是新碑是《重修紫竹林石門寺碑記》,一側還有功德名單。
下面大字是紫竹林石門寺。
左手北邊是寺院,門頭上寫著“圓通殿”,右手南邊是僧寮,還有空調的聲音嗡嗡。
不過,門都鎖著,都進不去。
看著介紹,說石門寺原名“紫竹林”,始建於唐代,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說是馬祖道一曾經和這裡的主持留下“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臺上顯如來”、“白蓮臺上盡如來”的佳話。
這可了不得!馬祖在禪宗可是神一樣的存在。
馬祖道一,禪宗洪州宗的祖師,他讓“頓悟”說付諸實行,取代了看經坐禪的傳統,門下極盛,以百丈懷海、西堂智藏、南泉普願最為聞名,號稱洪州門下三大士。
其中百丈懷海門下開衍出臨濟宗、溈仰宗二宗。
再看看,更了不得:這裡還儲存有宋代皇帝的聖旨。說是北宋皇帝為求子嗣降旨於此。
——話說這不是化羊廟的故事麼?
我真想和這裡的和尚好好求證一下這問題。
沿著院牆看看空空的寺院,我還是放棄了敲門。
空調聲音嗡嗡嗡,應該是有人的,但是既然門鎖著,意味著人家不歡迎外人。
即便就是開啟門,說幾句不尷不尬的話,對聯和聖旨肯定是不會讓你看的,即使有,那也是鎮寺之寶。
你算老幾?
在清代的時候,一蔡姓文人在此處出家修行,涅槃於前山石洞之中。由此得名“蔡仙洞”,簡稱“蔡洞”。民國時有釋彥海修行於此,現在的“紫竹林”修建了大雄寶殿於“石門谷”口,由此得名石門寺。
不知道這裡現在和馬祖還有什麼關係沒有。
我最不願意的就是受人冷眼,趴在院子牆頭看了一眼,裡面倒是整潔。
沿著來時路,我們慢慢的返回,心裡當然有滿足,但是不多。
過福慧寺的時候,我就有感慨,寺廟為十方之地,即使僧人不願意見遊客,為什麼要鎖門呢?
須知受人打擾也是修行,煩惱即菩提。
這一點我就喜歡福慧寺。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