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客家,估計很多遊客都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它究竟指的是什麼?其實,客家的本意是指外來的人,相對本地人而言;現在說的客家專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簡稱。客家人為中國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漢族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粵東、粵北、閩西、贛南、臺灣西北部的山區為主要集中地。由於客家人傳說是古中原人的後代,客家話也就被稱作“中原古音”了。
客家這一稱謂的由來,現在普遍認可的觀點是由“他稱”變成“自稱”。“客家”一詞的時間並不早,直到清朝嘉慶年間才出現;而且只是眾多他稱的一個。明末清初,由於戰亂等諸方面的原因,閩、粵、贛之交居民遷往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和廣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這些移民,在江西被稱為“廣東人”“廣佬”“棚民”“懷遠人”“客籍”,在湖南被稱為“棚民”“閩粵人”“客姓人”。
在廣西被稱為“新民”,在四川被稱為“土廣東人”,只有在廣東中部粵語區被稱為“客家”。那麼,問題來了,客家的搖籃到底在哪裡?那裡又有著哪些不一樣的風景呢?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尋烏縣的那些事。尋烏縣,江西省贛州市轄縣,萬曆四年(1576)建縣,取名長寧縣,民國3年(1914年)改為尋鄔縣,1957年經國務院批准,縣名尋鄔改為尋烏。
尋烏縣位於江西東南部,居贛、閩、粵三省交界處,東鄰福建省武平縣、廣東省平遠縣,南接廣東省興寧市、龍川縣,西毗安遠縣、定南縣,北連會昌縣;不僅如此,而且,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尋烏縣還是客家聚居地、客家的搖籃。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主要是因為尋烏縣95%以上的人口都是客家人。尋烏素有“客家桃源”之美譽,儲存了客家民俗風情的原生態屬性,民風淳樸。
1930年5月,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來到尋烏,對這裡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階級的歷史和現狀等情況作了全面的調查,寫下了《尋烏調查》和《反對本本主義》,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等著名論斷,尋烏由此成為我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的發祥地之一。東江發源地、客家聚居地、紅色旅遊區……地處贛南蘇區的尋烏山川秀美,全縣20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森林覆蓋率達82.37%。
鑲嵌著紅色、綠色、古色等豐富的旅遊資源。除此之外,尋烏縣地熱資源豐富。境內自然流淌的地熱資源多達12處,出水量最大的地熱資源青龍巖鱗石背溫泉為江西省第二大地熱資源,日出水量為3800噸。“家底厚實”是尋烏文旅產業的特點之一。尋烏縣居贛、閩、粵三省交界處,轄15個鄉(鎮),總人口33萬。近年來,尋烏縣大力推進旅遊品牌建設,突出毛澤東尋烏調查、東江源頭縣等重點文旅品牌。
地處江西省東南部的尋烏縣居贛、閩、粵三省交界處,這裡既是革命老區縣,也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而現在,這個位於東江源頭“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偏遠小縣,正利用境內富集的文旅資源,打造大灣區生態“後花園”,積極擁抱數字化浪潮,為鄉村振興畫卷添上一筆。
特別是對於工作和生活在江西贛州以及周邊省市的朋友而言,如果說,對於客家的搖籃!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這個小縣城有啥想說的,也歡迎大家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