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媽媽令”,是北京老輩兒人留下的禁忌。透過一代代媽媽的口授,教孩子明事理,守規矩。
說起這媽媽令,那可是咱北京孩子從小兒到大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就說這衣食住行吧,各個兒都有媽媽令的說法,打碎個碗得說“歲歲平安”;過年必須吉祥話兒在口,大魚大肉在桌…這都是咱北京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文化。
一、“酒滿敬人,茶滿送人”
待人接客有這麼一講兒:勸酒時要斟滿,倒茶時不能滿,滿了就是在逐客。進一步的說法是:“茶七,飯八,酒十分。”茶倒到七分滿的程度剛好;盛飯到八分滿,過了叫“碰鼻樑”,對客人不尊重。另一方面,講究的客人一般也不“回碗”,也就是一碗之後不再添飯的意思。吃飯的時候不論主客,應該用手平端碗底,如果碗放在桌子上,您也得用手扶著碗沿。
二、“挪騷窩兒”
孩子生出來,一個月內不許出門。等到男孩滿月的頭一天,爺爺奶奶給孫子操持辦“滿月”。女孩則到滿月的當天辦。
過了滿月,女方帶孩子回孃家,這叫“挪臊窩兒”。沒條件的在家裡換換屋子,也算是挪了臊窩。
三、“丈母孃疼姑爺,一百一”
這也是“媽媽令兒”裡的說辭。照這禮兒,當媽的疼姑爺要比疼兒媳婦厲害,姑爺可能不招老丈竿子(岳父)待見,但在丈母孃(岳母)這裡肯定是挺吃香的。
四、“論輩不論歲兒”
早時候有些大戶人家,或是結婚娶妻,或是晚年續絃,這時候家裡的輩份就跟年齡脫了鉤。小年紀輩兒大,大歲數輩兒小。這時候,要排序的時候,一般就論輩兒不論歲兒,正所謂,“蘿蔔小長在輩兒上了”。
五、“孃舅爺,姑奶奶”
這倆稱呼主要是跟婚宴桌上的排序有關。按北京的規矩,女方孃家人的中心人物是本家的舅舅。舅舅送親到男方,這時就可以擺“大舅爺”的架子,有資格挑禮兒,挑眼。男方的家人得哈著孃家舅舅。在男方家,中心人物則是新郎的姑姑。裡外張羅照應就叫這位“姑奶奶”。民間有句俗話:姑表親,輩輩親,砸斷了骨頭連著筋。這是從血緣關係解釋了“大舅爺”、“姑奶奶”的身份。所以,婚宴當天的主桌上,正座應該是留給女方孃家舅的。
六、“小辮靠窗戶”
老北京也有這麼一講兒:姑父頭次到丈母孃家的時候,也被列為貴客。特別是京郊農村,早些時候家裡都是土炕,那麼要在炕上吃飯,這家人通常會把姑爺安排在背窗而坐,以示上待。清朝時男人留辮子,入有“小辮靠窗戶”之說。
七、“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為提溜”
這是婚娶迎嫁中請客的禮數。發請柬或通知親朋好友,必須在結婚典禮的三天前完成,要不您就露怯失禮了。三天之前通知,您算是“請”人;頭兩天,您算“叫”人;當天,您這就算是“提溜”人了。懂禮兒的人挑眼,根本就不來。重要的親戚朋友,一般都在婚前一個月上門去通知邀請。
八、“三天沒大小”
長幼尊卑之間的處事是有嚴格規矩的,不能隨隨便便。但是,在家裡舉行婚禮的三天內,可以逾越輩分、關係隨便開玩笑,不用拘著,愛誰誰,就是要圖個樂兒。過了這三天,該怎麼著還怎麼著。當然,也不能太過分出圈兒,比如公公和兒媳婦就不宜隨便。
九、“右都為尊”
如果正座確定了,那麼正座右邊的這個位子就是最有面子的了。古漢語裡有句成語:無出其右。意思是沒有超過的了。大概這就是源於“右者為尊”這種排序上的認定。“正座”也好,“右都為尊”也好,這種禮節有時能造成很多麻煩事兒,論輩份、論資歷有時難分高下,怎麼排?特別是社交場合包括一些國際會議,乾脆改圓桌,轉著圈坐,誰也用不著爭。
十、“踩歲”
大年三十這天,家家戶戶得剝花生、嗑瓜子,弄滿地皮子不許掃,就讓它在腳底下踩來踩去的,這就是踩歲,意欲“踩崇”的意思。踩,也通財的意思,不能將“財”掃出去。
十一、“大年頭三天不動刀”
從初一到初五,北京人稱為“大年”,從初五到十五稱做小年。按傳統,北京人提前就蒸出幾鍋饅頭、豆包,包好餃子,切出菜來,過年時一熱一炒,齊活,這段時間是不能動刀的。
十二、“大年頭三天,媳婦不見孃家人”
自初一到初三,當媳婦的是不能回孃家的,得在婆婆家守著;而丈夫可以到丈母孃家去拜年。過了大年,媳婦回孃家,到農曆二月初二,丈夫去孃家接媳婦,北京人就叫“接寶貝”。
十三、“三十守歲”
不論男女,三十晚上都得在父母家過,不拜年,不串門,謂之“守歲”。子時鐘聲一響,晚輩兒得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輩兒的壓歲錢。拜年的時候,男的早先還要磕頭,預先鋪好墊子,雙腿下跪,頭點地:“奶奶,孫子給您磕頭了。”“起來罷,好小子,這是奶奶的壓歲錢。”
眼麼前兒,講究的北京人家兒過年時還興磕頭,不過就是個意思,一條腿向下一屈,一隻胳膊一伸,就算磕了。女的在拜年時來個“蹲兒安”,雙手側合腰前,身子向下一屈,也就完了。
聊起咱老北京的規矩和老理兒,
那真是說上三天三夜也講不完!
“未出嫁時不準就著案板吃東西”。您要不聽,非要就著案板吃東西的話,出嫁以後要是遇到訴訟官司,必得由您作證。
“未出嫁時不準就著飯杓吃東西”,否則一準嫁個黑臉女婿。
“未出嫁時不許磨刀”要是磨了的話,準嫁個慢性子姑爺。
“未出嫁時吃飯不許掉飯粒”,保不齊就嫁給麻子。您這下明白了吧,敢情天下麻子都是沒過門的姑娘掉下的飯粒兒砸的。
“不許坐掃把”,如果哪天不小心坐了,一不小心就得當著大伯子放屁。
“不許對著壺嘴喝茶”,見人說不出話。
“懷孕不許受人磕頭,也不許給人磕頭”。這條好辦,因為現在誰也不磕頭了。
“正月不洗腳”,醃菜臭缸。
“正月不做鞋”,有邪事發生。
“正月初七忌針線”,七仙女預示著連生七個女兒。
過年節忌針線,否則以後過節就生病。
從除夕,家裡佛堂、祠堂起香之時起,即不接待婦女,雖至親亦如此,謂之“忌門”。婦女外出拜年,須待正月初六日開始。
除夕夜,是為諸神下界之時,人人必須恭謹行事,不得爭鬥謾罵,以免衝撞過路神靈。
禁說不吉利的話,言談中不得帶有“打、殺、砍、剮、破、壞、沒、輸、賠、光、鬼、病、痛、窮等等字眼。
小孩不準哭鬧、吵架。小孩不聽話,大人應好言相勸,不準打罵。
逢年節不準打碎盆、碗等傢俱,否則即是破產之兆。如一旦打碎,當馬上說“歲歲”(碎碎)平安,及時進行“破解”。
逢年節不準掃地(否則會把財掃出去);不準倒垃圾和泔水(怕把財倒出去)。
逢年節不準動刀、不準動針、不準動剪。
元旦之日不準看病、吃藥,否則,一年到頭都會生病。
元旦之日不準花錢,否則,一年都是受窮。但給小孩壓歲錢不在此例。
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因“蒸”與“爭”諧音;“炒”與“吵”諧音;“炸”與“炸”(zhà)諧音;“烙”與“落”諧音。均屬不吉)。一律吃年前做好的年菜。
有的家庭因受佛、道兩教禁殺生的訓戒,初一要忌葷,一天兩頓素餡餃子。說是大年初一吃一天素,即可代替全年(如此方便、簡而易行之善事,何樂而不為之)。
俗雲“正不娶,臘不訂”。正月婚嫁,臘月訂婚,夫妻不能白頭到老。
正月,如有親友家送來報喪的訃聞,需撕破一角,作為破解,以除晦氣。
婦女在正月裡不做鞋,以避免“招邪”(“鞋”與“邪”諧音)
正月忌剃頭,否則死舅舅。
這媽媽令隨著時間的推移,帶著一輩兒又一輩兒的北京人度過了很多歲月。您講究也好,不講究也罷,它是老一輩人的精神,也是年輕一輩人的指引。希望現在的年輕人,能從老輩兒的講究裡,感受到祖輩對於家庭概念的重視。不說遵守這些講究,但也別讓這些講究到咱這兒就給忘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轉載請註明出處!
北京四九城整理
★ 合作聯絡微訊號 ★
✉ hao0j0j 或 lsy4833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