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旅遊版圖上,分佈著不少邊境縣。“極邊”的地理區位,讓邊境縣域富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和發展優勢。只要立足現實做專業開發,邊境縣域便可成為旅遊業的“績優股”。
邊境縣域的旅遊特徵
不論遊客來自城市或農村,站在邊境就像到了“天涯海角”,自然生髮“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感觸。那兒不僅有高大國門、威嚴哨所,也有車水馬龍、紛繁喧鬧的煙火氣。
筆者曾在雲南紅河河口口岸,目睹熙熙攘攘的人群在中國與越南老街之間忙碌地運輸貨物,頗感新奇。
同樣位於雲南的姐相鄉,界碑將一傣族村寨一分為二,一邊為中國的銀井村、一邊是緬甸的芒秀村。而在雲南孟連口岸旁的一所小學,這裡接收了國境對面100多位“小留學生”,他們在這裡體驗著跨越國界的讀書生活。
這都是筆者調研中看見的邊境縣域的獨有魅力。“極邊”的地理區位,造就了邊境縣域高品質且具有唯一性的旅遊資源。
但由於地處偏遠,許多歷史邊境縣域經濟較落後,人口稀少,許多縣域不到10萬人,有的甚至不足一萬人,旅遊基礎客源薄弱。
此外,近些年境外電信詐騙、鄰國局勢不穩,也對部分邊境縣域旅遊業造成影響。
現實的挑戰還包括交通因素。許多邊境縣域處於國家經濟和交通動脈的末梢,很難兼有機場、高鐵、高速路。在許多邊境縣,全縣進出只有一條主路,物流、客運、生產、生活都要靠它。加之交通距離太長,交通成本較高,不少外省客源難以當天抵達。
因此邊境縣域發展旅遊應把握節奏,適時恰當。在交通條件沒有大改善的情形下,大搞旅遊開發便是枉然。類似的影響因素,還有出境旅遊何時放開、邊境合作區何時落成、節點性工作何時配套,都是應予關注的時間節奏。若拋開這些因素,任性地去開發旅遊,建成之日便可能是閒置之時,低效執行就是巨大浪費。
雲南邊境口岸
雲南邊境縣域的鄉村旅遊民宿 高舜禮|攝
邊境縣域旅遊的發展策略
由於上述市場和產業特徵,決定了邊境縣域旅遊發展必須走自己的路。
邊境縣域靠近國境、邊關,擁有口岸,具備打造跨境旅遊合作區的優勢,這是內地縣市並不具備的。只有研究透、發揮好這個優勢,才不至於造成巨大浪費。
因此,應該立足當地產業所長,放眼全域資源,開發“旅遊+”、“+旅遊”,實現旅遊產品的主客共享。邊境口岸既適於開發“外貿+旅遊”,也便於吸納國際優勢,如滿洲里就建有中俄互市貿易旅遊區,並開發“套娃”主題的小鎮和酒店。雲南邊境縣富產茶葉、咖啡、牛油果,也可透過“嫁接”旅遊開發,拉長農文旅商融合的產業鏈條。
同時一定要對應客源市場,不隨大流、不搞躍進、不鋪攤子。搞清客源喜好,明瞭該開發何種產品,才不至於“亂撞”“碰運氣”。譬如,當地人對邊關口岸興致一般,但外地人恰恰相反;而在對待主題園區的專案時,兩者的興致則正好顛倒過來。
筆者透過調研發現,邊境縣域開發旅遊,可在以下幾點下功夫:
深化口岸旅遊開發。不少遊客反映,為了一睹邊關國門風采,常要驅車一二百公里,抵達之後卻僅看一眼國門、拍一張界碑,10多分鐘就得走,讓人覺得有些“雞肋”。因此,當地應與口岸管理機構做好溝通,在不影響安全和管理的前提下,凡能讓遊客觀賞和體驗的,應儘量開發出來;在規範遊客行為的前提下,可儘量豐富觀覽方式,如俯瞰、遠眺、沙盤、地圖、短影片;可採取預約制、保持合適的客流量,有序參觀通關、物流、貿易區域。
探索跨境旅遊合作區建設。2023年3月,文旅部啟動邊境旅遊試驗區、跨境旅遊合作區建設,為邊境縣旅遊描繪了新前景。筆者在雲南滄源永和口岸看到,其經貿合作園區規劃就包括境內、境外兩部分,境內規劃了邊貿互市區,境外部分的佤山探秘主題樂園將開發高爾夫、賽馬等旅遊專案。
在口岸周邊配置合適專案。除了要深化口岸旅遊開發外,還要在口岸周邊挑選和配置合適的旅遊專案,如廣西防城港東興口岸就有中越友誼大橋、胡志明亭等配套資源。
精心開發縣城旅遊專案。縣城作為邊境縣域的交通樞紐,是各類遊客的集散地。筆者調研過的雲南孟連縣,當地的娜允古鎮擁有很好的文化底蘊、歷史遺蹟、民族特色,可依託土司衙署、上中下城佛寺等旅遊資源,向著省級乃至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目標,做好策劃和開發。
適度開發主客共享專案。在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在交通便利的節點,可開發中遠端遊客與周邊客源均願消費的旅遊專案,如鄉村旅遊、休閒體驗、溫泉康養、旅居度假;對於投資量較大、需大流量客源支撐的文旅專案,如主題公園、文化園區、旅遊地產、康養小鎮、海洋公園、影視基地等,則需周密論證、慎重開發。
好的旅遊資源,不怕開發晚,就怕走彎路;旅遊專案的開發,只有開發成功才能“為王”,開發失敗了就是“為禍”。期望有更多邊境縣域成功走出一條旅遊發展的特色之路。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