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駝峰山因為形似駱駝伏地而得名,我在今年有點名不副實的寒冬臘月從杭州出發,專門到此摩旅,主要就是衝著這裡一度在網路被刷屏的特色盤山公路而來。巧的是半路上碰到兩位熱心的本地摩友(有一位的坐騎還跟我是同款),就在他們的帶領和介紹下,額外打卡了隱藏在半山腰的兩座冷門寺廟,遺憾的是其中一間已經關門過節,倒是招來我們的不少抱怨之聲,哈哈,阿彌陀佛。
這座門戶緊鎖的寺廟規模最小,古名“大萬窠”,來歷卻也不凡,據說是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路過駝峰山時,看到山北中段的山坡間,左右兩邊各有一道山岡,三面圍拱形成一把“太師椅”,中間有一條暗流直通山頂。劉國師深知這塊風水寶地如若做墳埋葬,其後人將出帝王萬歲,它是萬歲的窠穴。於是他便命人依著山勢修了兩所庵堂,即“大小萬窠”,養護花木,供奉佛祖,永鎮此地。
有意思的是這“大小萬窠”現在皆已經有了別名,小的叫“千化古剎”,大的叫“蘭若古剎”,而它們在駝峰山最出名的的“青獅庵”掩映下,雖歷經700多年,卻依然低調地隱於竹林深處,平日裡香火寥落,倒成了這座紹興名山裡極為小眾的去處。
而讓我疑問叢生的反倒是晾曬在大萬窠門前廣場上的幾片“海鮮殼”,剛開始一度以為裡面的尼僧們“伙食也太好了點”,大龍蝦,大閘蟹、帝王蟹和各種魚骨的殘渣真是一堆又一堆。
好在有紹興本地人在場,愣了兩秒鐘就給出還算靠譜的答案:“是酒店裡運來的廚餘垃圾,應該是曬乾後磨成粉餵鴨子用的!!”當場恍然大悟,只是環寺半周,好像並沒看到有適合養鴨子的水池或院子,也可能在庵內,所以我們才看不見。
在這些“海鮮殼”旁邊,還分別曬著一堆蕃薯乾和蘑菇幹,合理推測應該也是高階飼料吧。如果蘑菇會上餐桌,我個人覺得不會跟這些殘渣鋪得這麼近,你們覺得呢?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影片素材可約,謝謝。)
未進蘭若古剎,生活的禪意卻好像已經悄然瀰漫於空中,甚至還帶著淺淺的腥味兒。只是不知道我們幾個曾在門前喧譁,有沒有吵到庵內的僧人或者居士。有趣的是等我回來,才知道這“大萬窠”旁邊還有處“貓眼池”,連線兩者的小溪上還有一座兩塊巨石拼成的石拱橋,都是真正的古蹟。如果下次再去,必然是要去找一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