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十二景是由明代天啟元年(1621年)時任滁州通判的尹夢璧提出的,他將滁州秀麗風光的最佳景緻歸為滁州十二景。當年,尹夢璧曾將所繪的圖畫,配以詩文,鐫刻於石碑。碑石共有6塊,長176釐米、寬50釐米。每塊碑石分刻兩幅詩畫,鑲嵌在豐樂亭院內保豐堂的內壁。
琅琊古剎
原詩:
南譙幽爽地,東晉翠華臨。
寺隱雲中路,鍾傳嶺外音。
僧廬花作供,客座鳥同吟。
偏引閒司馬,齋心入慧林。
原畫題字:
“古開化寺也。張方平藏悟經於隔世,晉琅琊王避兵其中,古蹟不可勝述,相傳有李陽冰篆《庶子泉銘》,今不可考。”
注:琅琊古剎,即今琅琊寺。在滁州市區西南琅琊山中。
西澗春湖
原詩:
東風吹雨過城頭,灑落千山水駛流。
百鳥乍驚迷古渡,青蒲微露失芳洲。
怪看潮勢思強弩,喜聽濤聲欲泛舟。
撫景漫追韋刺史,尋詩長伴道人遊。
原畫題字:
澗水穿城,滁之得名本此,以朝滿而夕除故也。百姓喜見其盈,韋公作詩以志焉。
注:此澗源頭在滁州西二里烏兔(土)河畔,流經滁城,因韋應物題詩而名聞遐邇。1958年建城西水庫後,西澗源頭被淹沒。
讓泉秋月
原詩:
空山古雨瀉芳液,釀作泠泠一泓碧。
秋高露滑天無痕,四望清空孤月白。
忽看有月泉底流,怪問何來多皓魄。
山雨釀泉泉釀酒,月中之人能飲否?
僧能煮月供滿甌,泉能醉人月可取。
呼起荒祠古醉翁,閒對素娥作三友。
原畫題字:
兩峰讓出,潺湲澄澈,歐公政暇,構亭植梅,與民同樂,迄今勿剪此於甘棠。
注:讓泉,在醉翁亭門前。泉旁有康熙二十三年州守王賜魁撰碑,現仍存。
豐嶺樣雲
原詩:
南山當面鬱蒼蒼,青靄輕雲弄日光。
雲自無心隨去住,老農何意慣書祥!
奇雲片片吐晴巒,卜歲頻勞拄笏看。
蒼狗白衣隨幻出,盡傳嶺下有龍蟠。
原畫題字:
《禮》日:山川出雲,蒸而為雲,注即為雨。豐冒以雲,為雨之兆,故望以為祥。
注:豐嶺祥雲所指的風景,在大豐山南側一帶。
柏子靈湫
原詩:
風吹老柏作龍呼,龍去潭空想壯圖。
萬壑生雲從駐輦,九霄摩隼避開弧。
群誇頌獵鐫靈壁,幾欲攀髯泣鼎湖。
今古泠泠一泓水,可能飛雨慰來蘇。
原畫題字:
水有龍斯靈。潭為漢時採銅而鑿。宋太祖濯纓潭濱,乃有龍瑞:建祠祀之。明太祖禱雨輒應,敕祀不絕,今踵行之。
注:柏子靈湫在今龍池街龍潭(宋代稱“柏子潭”),已湮沒。
菱溪夜雨
原詩:
瀕滁古溪煙水深,黑雲瀉雨聲沉沉。
荇帶縱橫菱葉亂,中流怪石成蛟吟。
船窗燈火青欲滅,枕邊流水鳴孤琴。
漾波咽潺援,壓草啼蕭森。
客愁竹枝怨,我調疇知音。
打蓬催作菱溪吟,暗如巫峽慘淡蕭湘陰。
原畫題字:
在州東五里,宋劉金將軍宅處。此日與父老行溪上,游魚夜出,弄津水面,作霖雨之聲。
注:此溪在今滁東鄉菱溪村。本名荇溪,五代時避吳太祖楊行密諱,改名為菱溪。
龍蟠疊翠
原詩:
琅琊南望鬱嵯峨,山似驚虯轉顧多。
積翠遠從天上出,飛泉暗入井中過。
洞門月偃千秋桂,石壁風蟠百尺蘿。
久厭塵寰思昔靜,老僧先巳入雲阿。
原畫題字:
勢若蟠龍,蜿蜒周匝,中懷蛛山,形象取焉。古剎毀而再建,石洞掩映,喬柯形勝,推此為奇。
注:龍蟠山在今腰鋪鄉,山中有龍蟠寺,已廢。
石瀨飛瓊
原詩:
迢迢赤湖深,泠泠下巖谷。
聚作潺湲聲,九天噴白玉。
怪石如蹲彪,摩牙尚潛伏。
浪花千尺飛,奔雷撼地軸。
既洗聽者耳,復豁觀者目。
予心矢如冰,平生澹何欲?
唾之非咄泉,聊以祛吾俗。
何時化靈雨?潤彼千畝綠。
原畫題字:
澗底石磧嵯峨,流泉湍激,濺起瓊珠,飛騰數丈,觀者奇之。
注:石瀨澗,源自花山北,經九連峰、螞蟻山南,過官莊東仙橋,入赤湖鋪。城西水庫建成後,澗水源頭已淹沒。
清流瑞雪
原詩:
嶺控江淮高刺天,雪中形勝與雲連。
鱗飛霄漢龍猶戰,步滑關山馬不前。
亂壓長松成蓋偃,半凝奔瀑化泉懸。
道旁快聽山翁語,飛盡遺蝗定有年。
原畫題字:
山闕崔嵬,險要可據。積雪滿空,烽煙淨盡。河山一色,故題取耳。
注:古清流關,在今城郊鄉關山之巔,南唐時在此築有關寨,已毀,尚存古道。
重熙洞天
原詩:
誰劈滁山山室空?山中怪玉幻玲瓏。
望窮真境何人到?步入靈源有路通。
仙客歸眠宵霧溼,野僧起曝曙曦紅。
緣知此地堪招隱,不用攜藤訪八公。
注:重熙洞位於今琅琊鄉陳橋村餘窪隊雞爪山北坡。缺畫和原畫題字。
花山簇錦
原詩:
山山花發滿叢圍,霽後郊行歷翠微。
幣影自成苔面錦,殘英吹墮酒邊衣。
千林樹豔逢僧語,半日身閒與世違。
試問天香幾零落?春來依舊長芳菲。
原畫題字:
此發滁祖山也,層巒疊岫,石筍峻峋,望如簇錦。
注:花山在今花山鄉。
譙樓大觀
原詩:
高樓上與碧霄連,坐鎮譙南半壁天。
抱檻江淮雄輔甸,捲簾風雨散齊煙。
角聲忽壯愁中調,龍氣猶存戰後田。
時事關心催作賦,長安遙在五雲邊。
注:譙樓原在今文德橋北。原畫題字失考無查。
來源:安徽文化網
主辦:滁州市文化和旅遊局
編輯:張榮蓉,初審:賁方舟
複審:嚴 慧,終審:張 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