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在杭州還現存有如此古樸的小山村,尤其山岙之間的那幾十幢民居,都“以木為梁、以石為瓦”,建築風格可謂獨特。雖然我在國內的一些偏遠山區也見過類似的老房子,但大多以石為牆或者以樹皮為牆,敢把石頭片攤在屋頂當瓦片用的,確實少之又少。
稍作了解,這個隱藏在臨安山區裡的“株川村”始建於清代早期,距今已經有300多年曆史。古村落的老建築多數依山而建,大致呈階梯狀可分作五層,東西向弧形延伸的扇形排列,而在每排房子和每一層之間至今仍保留著狹長的小道,使家家戶戶都前後相通相連,在航拍視角下極具美感。
飛近點再瞧,屋頂鋪滿不規則形狀的石片,如魚鱗層層相疊,頗為壯觀,從中又看不到一絲遺漏,顯然“遮風擋雨”是沒有問題的。大概都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吧,透過不同的角度,很多還能反射出不一樣的金屬光澤,剛開始的確讓人眼前一亮。
根據網路上流傳的不可靠訊息可知,村內“現存五十多幢石板屋,儲存完好的有三十九幢,其中有二十八幢仍為有人居住”。身置其間,自然可以近距離觀察這些當地村民“就地取材,用山上採集的片石做瓦,用板岩做牆基”打造的石板屋,除了以磚石泥混合做牆外,還肉眼可見許多穿它們而出的木樑,當時不禁心生唏噓,用這些比較原生態材料蓋的房子,估計都有些年頭了吧。
除了用這些石片當瓦外,株川村裡的臺階、路面、院牆還有柴火垛上,隨處可見它們的身影。在村道一側,我還看到一大堆待用或者剩餘的材料,走過去挑挑揀揀似乎也沒人來管。這種石片很神奇,大多都只有1.5公分厚,也不知道是後期拆分還是天然形成的。手感沉甸甸,但密度應該不大,以我的經驗判斷,它們和生活中常見的那種青瓦片相比,同樣大小的一塊會更輕些。只是因為石片上沒有凹槽,想要堆得牢固,肯定比正常的瓦片要重疊得多一些。
在村子裡遊走片刻,碰到不少坐在路邊曬太陽和聊天的老人,可惜我對“肖像權”有點過分尊重甚至忌諱莫深,所以並沒湊近去拍特寫,哪怕他們看著都很和藹和健談。如果有攝影老師擅長或偏好此類人文主題的攝影,絕對應該到這裡來創作一番哦。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分享轉發、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人帳號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影片素材可約,謝謝。)
順著古道穿行,除了石頭,一條自上而下貫穿全村的山溪也引起我的注意,除了溪水涓涓且清澈見底外,溪上的木架子竹架子也頗為有趣。這種建築在其它地方好像很少見到,這裡卻是株川村民的“習俗”,大部分沿溪的民居前都有。而這些架空在溪水之上的平臺,多數以竹條或者木條為頂,雖然承重有限,但曬些南瓜蔬菜或者衣物什麼的,應該正好(沒跟村民溝通,真正作用不詳,歡迎評論區解惑哦)。
株川村位於杭州臨安區島石鎮和龍崗鎮的交界處,離華光潭水庫不遠,其實我前兩年摩旅時就路過過幾次,還專門拍過村子一側的株川大橋(後續會補發專門圖文),只是當第一次深入古村,看到這些個性十足的石板屋時,還是倍感驚豔。這裡不僅有厚重的人文,四周自然秋色也算不錯,深處的百年核桃林在秋冬季節則盡顯蕭瑟,畫面別具一格(只適合航拍),喜歡原生態,沒有商業化小眾景區的朋友可以到這裡打個卡。
關於交通:自駕遊直接導航“臨安株川村”即可,公共交通可以乘坐地2909路 ; 2916B路或2916路,到“株川”站下車就是村口。不過這裡要提醒一下諸位,村口公路旁邊現在是在建的工地,出入要注意工程車,然後灰塵也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