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也喜歡旅行,請關注+置頂我。謝哈。
好吃的人,哪兒都想去
來了,坐會,喝杯茶。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篇攻略,來自“走出時間”,也希望更多人宣傳潮汕揭,一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世界看見我們。
潮汕地區的文化,就藏在老城的街巷裡。相比於汕頭和潮州,揭陽更像一個小而美的存在。
潮汕是文化氛圍很足的城市地區,揭陽就是其中一個。宋朝時,揭陽建縣於榕城,歷經宋、元、明、清、民國和近代的漫長曆史積澱,在榕城留存著孔廟、城牆、廟宇、祠堂、古巷陌等大量古蹟。移步換景間便可穿越千年時光,直抵宋元明清。
去揭陽市區遊玩,步行便可去逛完以下幾個地方,間隔不遠。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潮汕傳統文化的氣息,可以看到許多老式建築和傳統的小店鋪。
進賢門:建於明朝,因通抵學宮,去增進進賢士之意,故名“進賢門”。下層為甕城門,中層為城樓,上層為琉璃亭。揭陽古城原有東西南北門和進賢門,進賢門居五門之冠,是揭陽古八景之一,是揭邑名城的歷史文物,如今更是揭陽古城的標誌性建築。
相傳早年間揭陽的地方官赴任都要從進賢門走過,以取個好意頭。而揭陽人男子娶妻或者學生升學,都要在進賢門裡走上一遭,說是如此便會妻子賢惠、學子高中。
20世紀40年代,因為要改造舊城,古城牆及東、南、西、北4個門全拆掉了,獨獨保留下進賢門,可見該城門在揭陽人心中的地位。
揭陽學宮:又稱“孔廟”,建於宋,是嶺南地區規模最大、配套建築最完善、儲存最完整的同類歷史建築組群。歷代都有重修,目前的規模基本上保留了光緒年間修繕完成的樣子。
這座孔廟最大的特點是保留了21座歷史建築,不但建築典雅,同時還能看到漂亮的潮汕建築裝飾!其在原有的宋明風格之上運用清代手法,紅瓦綠簷,高脊巍峨,飛桷凌空,畫棟勝梁,造型富麗堂皇,莊嚴肅穆。周恩來曾在裡面辦公,設了展館立了雕塑。
城隍廟:建於宋,廣東省規模最大的城隍廟,人氣超旺,城隍,自古被人們視為一座城市的守護神。城隍神後來更被人格化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循吏或英雄充當,他們或救災救難,或慷慨赴死,或教化百姓,由人而成神。
揭陽城隍廟是廣東省內同類古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傳統形制及工藝儲存得最為完好的,是揭陽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自建立600多年來,城隍廟歷經多次地震、颱風仍巋然屹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在漫長的歲月中,揭陽城隍廟還長久保留著祭神、遊神、娛神的廟會活動,其中以遊神最為隆重,旨在祈求平安吉祥,風調雨順,也是為驅邪懲惡,揚善教化。
百蘭山館:具有濃郁潮汕特色的木樓庭院式建築,為清末藏書家丁日昌晚年藏書讀書的地方,現為揭陽市榕城區博物館。裡面簡述了揭陽榕城的歷史,風俗,美食以及揭陽的特色及傳統文化。
丁氏光祿公祠:清代洋務派實幹家丁日昌在全國唯一的舊居,集祭祀、起居、藏書、教育於一體的綜合功能建築組群,建築規模宏大,佈局實用大方,木雕精美且極具地方特色,保持了潮汕地區傳統的建築結構、材料和工藝特點,樑架、屋脊的彩繪和泥塑採用了一些西方建築圖案,其中西合壁的處理手法,開創了潮汕地區引進西方營造法式的先河,在潮汕地區建築史上極具代表意義和研究價值。
中山路:揭陽老城標誌性街道,原始的騎樓建築,繁華雖已不再,但依舊洋溢著濃郁的煙火氣息,這真實的生活畫面,在歷史般的場景裡延續下來。
打銅街:打銅街中山、新馬路幾個騎樓街並聯著,這裡有偶爾的一兩家咖啡館,當地年輕人開的,客人不多。小吃老字號臥虎藏龍,一到傍晚,老闆們在門前擺起桌椅,炒筍粿、煎蠔烙、炒糕粿一路吃下來…遊人忽然都冒了出來,老街沸騰了一陣,然後迅速回歸夜的安靜。打銅街以專業命名的特色街,悠久的商業歷史成為揭陽古城不可取代的文化印記。
西馬路:一條騎樓建築的老街,至今保留有清晰的各個時期商號的痕跡,還有大量的明清傳統民居、宗祠。
紹興路:兩排的傳統民居隔著榕江北河相望,有種江南小鎮的味道。
揭陽縣署圍牆:揭陽縣署—石砌的圍牆、監獄舊址和大門譙樓舊址,該圍牆有禁城之稱,乃子城遺韻,城市之統治中心的理念與象徵,由此可見。全國僅存的一處元代石牆,城牆下有眾多百年榕樹,巨大的根鬚爬上城牆,牢牢攀附於牆體之中,與城牆融為一體。
關帝廟(古榕武廟):極具潮汕地方特色的古廟,廟內灰塑、嵌瓷、木雕、彩繪與石雕等值得細細觀賞,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曾頒賜“威宣南海”匾額。其結構為3間三進四合院佈局,入門即前廳,廳頂有八卦形木雕藻井(廣東境內現存最華麗藻井),圖案繁縟,題材豐富,刀法嫻熟,其中有許多為三國故事。前簷樑架木雕,更是反映了潮汕木雕的最高水平,為研究潮汕地區清中期木雕藝術的發展和流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標本。
永豐街:在中山路不遠的永豐街,這條寬僅2米,長百來米的小巷,曾是作為“守愚學校”的民宅大門。這舊宅原來主人張志道,字守愚,原來在縣署前叉路口,開著一間泡餃的小店,被人稱為“泡餃三”(兄弟中排行第三),並無多少“文化”,可是他對文化特別嚮往。五·四運動後,經常到小店附近的考院舊址聽人宣講平民教育的意義,隨後決心投身此業。從此,他拜縣中名士周頌、姚秋園為師,學習現代文化,不數年,竟成飽學之士,於是先後應聘喬林私塾小學、南門曾氏三省小學、介公宮益智小學等處教書,所至都受好評。1932年至1947年,又在自家宅院開辦守愚學校,十八年如一日,日夜校兩軌制專心培育平民子弟。至其棄世,所教學生近兩千之數。對於榕城居民文化的提高,其歷史性貢獻,幾可與日月爭輝。躑躅在這條逼仄的小巷,我想到這裡也許還有其他有著歷史貢獻的人物,然而就算其他人都只是平凡之輩,但因為有過張守愚,這條小巷也就歷史足夠光彩了。
與永豐街相去不遠,在南窖的東橋附近,有一條東橋巷,比永豐街短,但稍寬,似有3米多的模樣。這一個紅色遺址所在,當時這裡辦著啟蒙小學。1940年,揭陽青年抗敵同志會假址於此。幹事會執委鄭玲、黃鴻圖和常務執委林美南、王質如、餘為龍等,以此為據點,開展抗日宣傳、組織民眾勞軍,以及同國民黨右派進行鬥爭,封建產物的祠堂,已經轉為革命陣地,而且對揭陽的革命程序產生重大影響,可惜當時的人沒有看到這點,把它改造為一般用途的屋舍,難免有一種遺憾 。
史巷橫街,也是經常走動的地方。無他,因為有座學博第之故。這座現代樣式建築的府第,原主人是民國揭陽名士姚秋園(梓芳)。姚氏京師大學畢業,做過官,也教過書,學問淵博,有書萬卷,庋藏於這座府第中,並於樓前闢有花園以供遊憩。內有一通非常有名的“四不箴碑”,鐫著《秋園己酉四八箴》內容:“不能成學不孝,不能立名不孝,不能繼先君臨逝未竟之志不孝,不能開後人讀書自立之風不孝”。書寫者系當時書畫名家范家駒。受過傳統教育的姚秋園先生自然也崇孝,但是他站在新時代的學博第內,對於孝進行了圍繞讀書立業為主旨的全新解讀,非但富於創意,更具時代精神與新道德力量。今日揭陽開展賢德宣傳活動,如果把這作為教材,將使人受益多多。
揭陽的老街小巷看上去很無聊,這裡甚至不能當做一個景點。對於景點來說,這裡過於落寞,但這裡有真實的生活,所以商店都不會為了迎合遊客而開店,他們有自己的節奏,人們總說揭陽不是適合旅行的地方,吃喝玩樂的方式比起潮州汕頭來說,幼稚多了,但我說,如同史書裡綻放出的花,這裡生機勃勃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也讓破舊的街道煥然一新,這個老和舊也只不過是書寫歷史時滴落的墨,抹不掉,也不該抹掉,這是揭陽人對揭陽愛的具象表現。
一些歷史的遺蹟和人文成為網紅,拋磚引玉,就有了更多的人前往穿街過巷,舊城的價值,保護舊城的意義,就會日益深入人心, 一條裝滿回憶和傳統的老街,一條靜逸又喧囂的古巷。
故里跟歲月一起流淌,希望這裡可以繼續地低調而熱鬧, 延續著它的故事。
非著名食客聚集地,帶你吃遍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