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日報微信公眾號
明十三陵永陵、思陵首次面向公眾預約開放。從12月5日起,遊客可透過“明十三陵景區”抖音號等官方預約渠道預約講解入園參觀。北京日報記者從昌平區文旅集團瞭解到,新開放陵寢受到市民遊客廣泛關注,本週六日永陵、思陵預約名額已基本約滿。
截至目前,明十三陵已有長陵、定陵、昭陵、康陵、永陵、思陵等6座陵寢向公眾開啟大門。
永陵規模僅次於長陵
建成200餘年後仍儲存完好
明永陵佔地25萬平方米,是明朝第11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和孝潔肅皇后陳氏、孝烈皇后方氏、孝恪皇后杜氏的合葬陵寢。明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史稱嘉靖帝,在位時間長達45年。永陵為明世宗生前所建,營建耗時7年多、用銀超800萬兩,在明十三陵中規模僅次於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
走進永陵,迎面見到的巨大臺基是祾恩門的基礎,這座臺基的規模超越了前代幾座陵寢祾恩殿臺基的高度,中央御路的石雕採用龍鳳戲珠圖案。據史料記載,永陵祾恩殿最初的建築形制採用了屋頂制度中的最高等級——重簷廡殿頂、面闊七間,所用材料均為名貴的楠木,由於工程質量很好,永陵建成200餘年後仍儲存完好。
清乾隆年間大修明十三陵時,由於缺乏現成木材,乾隆皇帝便下令拆毀永陵的楠木大殿,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規模很小的新祾恩殿。祾恩殿臺基上至今還能夠清楚地看到清代改造的痕跡:規模巨大的明代臺基上,疊壓著一座清代改建的祾恩殿臺基,兩座臺基見證了永陵的滄桑。
由於外圍建築殘損,進入永陵後很快能看到明樓。這座明樓由純磚石打造,從斗拱到椽子,再到刻有“永陵”二字的匾額均系石制,雖歷經400多年風雨,至今仍不需要大規模修繕,可見其堅固程度。永陵寶城城牆上的城垛均採用名貴的花斑石。這種材料和建築方式均為永陵獨有,足見嘉靖帝對自己陵寢的重視程度。
思陵為十三陵中規模最小的帝陵
石供器獨具看點
明思陵位於天壽山陵區西南角,佔地6500平方米,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和孝節烈皇后周氏、恭淑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寢,是明十三陵中規模最小的帝陵,皇陵內的石供器獨具看點。
朱由檢在位17年忙於政務,未為自己建造陵寢。1644年正月,生前備受皇帝喜愛的田貴妃入葬天壽山陵區。之後,北京城風雲突變,崇禎帝於萬歲山(今景山)自縊身亡。因崇禎帝生前沒有預建壽宮,而田貴妃新葬,因此田貴妃墓成為安葬崇禎帝的首選,隨葬的還有懸樑自盡的周皇后,一帝一後“屈尊”合葬在妃子墳,讓這處墓園頗顯淒涼。
當時昌平州庫無錢,官民共同捐助,為明朝末代皇帝舉行了葬禮。清朝入主北京後,將此處陵墓命名為“思陵”,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目前,思陵主體建築全部無存,最顯眼的建築遺存非石供器莫屬,與明朝其他十二座皇陵中的石供器相比,思陵內的石供器設有兩套,前套供器由五件組成,石器身上滿布精美紋飾,供器之下配有石雕案座,裝飾以雲紋和龍紋。後套供器由分別代表石榴、佛手、桔、柿和桃五種供果的供器和一座供案組成。
永陵、思陵
尚不具備接待大批遊客能力
明永陵、明思陵目前基礎設施尚不完善,不具備接待大批遊客的能力。考慮到文物保護安全及參觀服務質量,兩座陵寢嚴格限制預約人數,參觀者僅能透過預約講解服務進園參觀。試運營階段,每日預約人數上限為20人,部分日期預約人數上限為10人。未來,景區管理方將根據陵寢修繕情況及預約量逐步實現常態化接待,透過官方平臺更新後續開放資訊。
今年7月舉行的2024明文化論壇公佈,明十三陵景區將逐步擴大文化遺產開放範圍,到2030年實現明十三陵帝陵全部開放。開放計劃共分為三期,其中一期為2024年至2025年,開放思陵、永陵、景陵;二期為2026年至2028年,開放茂陵、泰陵、德陵和新行宮遺址;三期為2029年至2030年,開放獻陵、裕陵、慶陵。
明十三陵全面開放後,將展示古建築、墓葬、神道等文物本體,以及建築遺址等文化遺產要素,全面呈現十三陵完整營建歷程、明代皇家陵寢建築特徵和明代皇家陵寢建築營造技藝等。
參觀提示:
明永陵和明思陵僅開放線上預約渠道,市民遊客可透過“明十三陵景區”官方抖音號、“昌平文旅集團”官方微信小程式預約付費講解。
永陵預約講解費用每人299元,思陵預約講解費用每人199元。1人即可成團,每團最多5人。上午場集合時間為10時,下午場集合時間為13時30分。
北京日報記者 孫雲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