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是一座碼頭城市,南北融合,東西薈萃,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提起美食,其最著名者莫過於過早。有人甚至說,真正的老武漢人,在家裡從來不吃早餐,都是來外頭過早的!而且,高低板凳,枯著坐,才正宗!
放眼江城林林總總的過早,除了熱乾麵、三鮮豆皮、牛肉粉面,老一輩人最喜歡的莫過於是三鮮面,自老武漢人熟悉的福慶和始,這碗粉一度風行上個世紀90年代的街頭巷尾。為什麼叫做“三鮮面”?一般來說是,木耳、黃花菜、香菇三樣“素鮮”。如果有“肉三鮮”,在漢陽一帶,那必然是圓子酥魚瘦肉片。
2024年12月17日,作為漢陽美食的代表,華珍圓子於CCTV-2《回家吃飯》欄目精彩亮相,傳承人袁燈勇做了一道過早小吃——圓子酥魚三鮮粉,從解剖活魚開始,經剁肉糜、炸圓子、炸魚塊,最後將這一碗具有“魚米之鄉”特色、煙火氣十足的美食,展現給了全國的食客,令人看了無不食指大動。
1、漢陽的早上
提起“有魚有肉”的武漢圓子,吃法多多。有人開玩笑,“圓子有100種吃法!”對此,袁燈勇說,“這絕對不是誇張!我自己都可以做給大家三十種!”然後,他掰著手指頭,一一給我列舉,燴圓子、圓子酥魚三鮮鍋、圓子丁炒飯、蒸圓子、圓子臘肉煮豆絲……
不過,在漢陽蔡甸一帶,是早餐飽腹也好,是臨時有密友來訪也罷,家常而溫情的做法少不了圓子酥魚三鮮面。小鍋煮麵條,多給幾個大圓子,加一大塊炸魚,多把黑胡椒,然後添幾根青菜葉子,有條件講究點的可給木耳黃花菜香菇,過早最佳。試想料峭的冬日,一碗麵端上,濃郁的黑松露氣息撲鼻而來,湯湯水水下肚,整個人都暖洋洋的,如置身大理街頭,太陽灑在身上,好一個光明世界。
圓子酥魚臘肉煮豆絲是另一個選擇,臘肉先入鍋滋出油,圓子與大蒜蒜白同炒出香味,加入冷水,下豆絲開煮約一刻鐘,再加入當日炸好的酥魚,最後放的是青綠的蒜葉。如果是冰箱冷凍的酥魚,那就要事先過油復炸,以擴音前放入豆絲湯中,導致煮濃變形。
清晨醒來,睡醒惺忪,牙沒刷臉沒洗,家家的煮豆絲端來,放假的那個小孩子一骨碌起身,終於不再賴床了,因為他曉得再多睡一刻,那誘人的煮豆絲便會眨眼錯過啦!
如果說圓子三鮮粉面是江城的“古早”遺存,那燙飯便是不少老武漢人已漸行漸遠的記憶。
看過電視劇《繁花》的吃貨,大概忘不了夜東京的寶總燙飯,一小碗泡飯,六碟小菜,就可對付一餐,這是屬於上海人的味道。上海燙飯的湯底很簡單,其實就是開水隔夜米飯,源於舊時燃料的重要,暖瓶開水的珍貴,以及上班族快節奏的生活……不過,泡飯的小菜也很重要,家中最簡單的是油條皮蛋腐乳花生米,後來豐富者則有寧波黃泥螺、榨菜丁、醬瓜、蕭山蘿蔔乾炒毛豆、玫瑰豆腐乳、什錦菜、大頭菜等等。
在武漢,上個世紀70年代的人們,每逢春節,大家吃的並不是春節聯歡晚會中所說的餃子,而是獨有江城自己特色的燙飯,多半是藕湯做基底,各種節日剩菜往裡頭加,畢竟過年菜品種類多,人們剩的也多,諸如牛肉青菜等等,花花綠綠,營養豐富,少不了的必然有圓子,加入一枚,寓意團團圓圓。
有趣的是,春節時候的圓子一定要整顆放進去,不能動刀切,否則要挨父母的打,“圓子怎麼能切!?”從美食角度來講,圓子切一下,可以更好地用油來滋一下,增香提味,但注重吉祥語的中國人有著自己的傳統觀念,“團團圓圓,圓圓滿滿”,切了,就像“梨”一般,“分離”了。
2、升官渡圓子的代表,華珍圓子
寒風吹徹,油鍋一起,圓子一炸,年味就到了。
區別於北方豬肉餡的酥炸小圓子、潮汕閩南的魚丸,武漢圓子南北融合,獨成一派。湖北有“千湖之省”“魚米之鄉”的美稱,淡水魚鮮全國第一。老一輩的說法是,豬肉比魚肉貴,所以聰慧的漢陽升官渡人就把魚身上最好的部位拿來做圓子,並兌入一定比例的豬肉。
“武漢做圓子的千萬家,黃陂有圓子,江夏有圓子,漢陽也有圓子,但在升官渡,袁氏門族是頭一個做圓子的。”年已七旬的華珍酒樓袁德華老師傅說。
華珍酒樓,創辦於1995年,創始人袁德華,憑著圓子、酥魚、滷菜組合的“吉祥三寶”,成為武漢三鎮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其中,“大寶”華珍圓子更是一絕,是漢陽美食界的活招牌。
每家圓子都有自己的配方,但食材肯定是萬物之本。在老袁看來,鮮魚是一切的本源。他嚴格把控魚的選擇,一律擇優選取八斤以上的大草魚,進貨的魚好不好,他眼一瞄、手一摸,便知其品質如何,“圖聊撇,要不得!”
坐擁大江大湖,大概沒有比湖北人更熱愛吃魚了。武漢人吃魚有一句口訣,鱅魚吃頭,青魚吃尾,鯿魚吃邊,喜頭吃籽,鯉魚吃皮,鱖魚吃花……
古代廚師精通“庖丁解牛”,而水鄉之人擅長剖魚。在央視《回家吃飯》緊鑼密鼓的拍攝現場,袁燈勇帶來了三條八斤以上的鮮活大草魚,用盛滿水的大盆裝著,在徒手抓取備用時大魚做了一次最後的躍動,水花濺起。
在袁燈勇看來,這條大草魚全身都是寶貝。魚紅,就是魚脊背上的那一條紅肉,用來做肉圓;魚白,最好的部位,用來做魚圓。魚頭魚雜呢,不能浪費,可以煮火鍋,丟入幾個魚圓子,白白嫩嫩,特別好吃。留下的魚架呢?可留起來炸魚塊!袁燈勇提示,解剖魚,注意魚架要少採魚肉,不要剔肉太乾淨。這樣炸出來的酥魚,才有厚實豐美的魚肉,否則只會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邊角料。
豬肉的選擇方面,精選新鮮優質品牌五花肉、前夾肉、後腿肉,甚至是剛割下來有“溫熱”的手感,堅決不用速凍肉。袁燈勇告訴我,“以前老一輩做圓子,豬肉的標準是六瘦四肥,一吃一包油;現在人們追逐健康,嫌肥了,逐步改為七分瘦三分肥。”
食材選擇之外,手藝人要“看天吃飯”,因時制宜。袁老師傅會根據季節和肉質的特點,及時調整配方比例,讓圓子的“鮮”“嫩”“彈”達到他心中的極致。
東亞民族熱愛油炸物,不管是日本的天婦羅,還是武漢的面窩、雞冠餃與圓子,油溫把控是重中之重,外表炸太酥太黑不行,內裡溫度沒有到位,太生太嫩也不行。對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高招。有鄂籍廚師透露,炸圓子要六成油溫下鍋,八成熟出鍋,出鍋時圓子是偏白色的。待到二次復炸才算圓子全套工序完成!“圓子不能炸的太拋,而是要有韌勁口感!這是老手藝的標準!”而且,好吃的圓子要復炸,“圓子第一次是斷生,第二次為了激發肉香,並不是為了錶殼起酥。”
華珍家也有自己的妙招,“翻炸圓子要從鍋邊入手。圓子一翻拋,就要翻;如果炸狠了,就會發黑,必須是金黃色。”炸圓子時,需用華珍特有的超大笊籬及時翻動,讓圓子受熱均勻。這樣炸出來的圓子,像一個個金黃色的乒乓球!彈性十足!吃起來呢,“外頭酥鬆脆,兜裡軟潤滑”,要人唇齒留香,秒回童年。
我是北方人,每逢除夕大年夜,溫柔的媽媽化身為家中大將,率領我們準備年夜飯,包餃子、炸圓子、炸藕夾等。我最喜歡的聲音,除了熱鬧的春晚好戲連臺、爸爸在小院放響辭舊迎新的鞭炮,便是媽媽在大案板上剁肉餡的鏗鏘之聲,然後是油炸之味,最後是媽媽將一顆還未攤涼帶有餘溫的圓子偷偷塞進了我的嘴巴,牙齒咬到圓子咔嚓作響的悅耳之聲。自那時我就曉得,不管是餃子,還是圓子,要想做得好吃,肉一定是用刀剁出來的,如一曲氣勢恢宏的交響樂,而圓子一定趁熱吃。
“像兒時啊,趴鍋臺搶著吃圓子的那種味兒!就對了!”提及自家產品,袁老師傅說。
3、融合之地,煙火日常
在談及楚菜時,業內有一個說法,“魚米之鄉,蒸煨擅長,鮮香為本,融合四方。”其實,不光是大菜,武漢的小吃亦是頗有特點。2023年,央視《中國米食大會·湖北篇》來武漢做前採,在四季美湯包吉慶街店,當提及武漢小吃,尤其是過早,我想到了概括詞兒,“有米有面,乾溼搭配,南北融合,碳水炸彈。”
進入年底,武漢炸物也是自成一派,而最具特色者當屬以漢陽升官渡為代表,旁涉太子湖、龍陽湖、老金口等的漢派炸圓子,肉糜中豬肉與魚肉並重,魚肉的比例甚至遠高於豬肉,講究一個字“拋”。
爭渡爭渡,渡在何處?升官渡,早年是漢陽的一個重要渡口,由此出發可抵達奓山、礄口等。根據地方方誌記載,升官渡原名盛觀渡。從前,古漢陽地勢低窪,湖泊河網交叉眾多,往來交通以水路為主,升官渡便是由南進入武漢的咽喉要道。
湖水迴流,水草豐美,餌料豐富,多有小魚小蝦與藕蕩子。水邊人家以打漁為生,市場上售完分揀好的漁獲,還會留下不少產品。魚多了,就要想辦法將魚加工處理,彼時還沒有冰箱等冷藏技術,人們採用醃製、油炸等方式來儲存食物,從而產生出將魚肉兌入豬肉中的炸圓子、純潔如玉的魚圓子、變廢為寶的炸魚塊、飄蕩著陽光味道的臘魚,以及由此衍生的三鮮暖鍋、財魚燜藕等等。
三鮮暖鍋,其實就是木耳黃花菜香菇調味,圓子酥魚入鍋,與過冬的大白菜同煮,宜酒宜飯;財魚燜藕呢,是湖北挖藕人最熟悉的一道菜餚,以前屬於度荒年飽肚子的菜餚。袁老師傅說,“要選蕩子裡的土財魚,二三斤的即可,不可過重,跟細細長長的野藕一起燜,口感最佳,鮮美無雙。”由此來看,“夢裡水鄉”一樣的升官渡,大體上跟現在的“美食孤島”潮汕一樣,外地人看“魚飯”等新奇特,而本地人不過只是一碗煙火,一份日常罷了。
袁老師傅年輕時候是鄉村辦酒的一把好手,而武漢的酒席上一定少不了圓子、炸魚塊。袁老師傅女兒玉米告訴我,每次到村裡人家吃酒席,要她印象最深的還是桌上的圓子,一大盤子,金燦燦的四喜圓子,如獅子頭一般。酒席上吃不完的菜餚,用半乾的荷葉一包帶走。她記得兒時的年夜飯,桌上一般都有藕湯、炸圓子、紅燒魚、臘魚、臘肉、等,沒有“八大碗”的說法,但菜餚數量肯定有“八大碗”之多。
還是一個小女孩的她,最期待的是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在炸圓子。在她的童年往事裡,感覺整個村子都彌散著圓子濃郁的香味,承繼了宗族炸圓子配方的袁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一般都是臘月三十炸圓子,我奶奶主廚,配料,我爸爸(袁老師傅)負責活圓子料,我們小孩子就圍在旁邊候著,快熟了,一邊吃一邊等,到了年夜飯時,大家都吃飽了。”
武漢民俗文化研究者葛亮先生記得他兒時家居漢口巷子裡,“家裡有兩種爐子,一個是小爐子,燒煤油的,用來簡單下碗麵;炸圓子要用箍鐵皮的大爐子,先用木柴條兒引火,然後填入煤餅,旺火燒起來,油鍋熱起來,圓子開炸啦……漢口的圓子是小圓子,瘦肉多,大圓子不好炸,費油,肥肉會提前分割,拿來煉油,那個年代油水比較稀缺;炸魚塊要少一些,一般用來做烘魚臘魚;炸翻餃呢,會多一點,隨炸隨吃。”
春節講究不能動刀,炸圓子一做就是一批,用竹編的筲箕裝,或者是竹籃子蒙一個紗布罩兒,放在廚房或者靠窗邊陰涼通風處攤涼,有客人來,就抓幾個,隨吃隨取,做成燴圓子、三鮮鍋、圓子面等。後來,讀書求學之故,她在上海定居,滬上人家年飯餐桌吃的是獅子頭,裡面並沒有魚肉。為了解妹妹的“蓴鱸之思”,每年袁燈勇都會快遞寄送一些到上海,這一份年貨手信,牽起了上海與武漢兩座城市的兄妹情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味蕾故鄉。彤彤,祖上四代是安徽人,後來祖父一輩曾在西南聯大讀書,於上海成婚,輾轉全國,最後定居武漢。她家的年夜飯,有著薈萃四方的特點。爺爺奶奶會做一大鼓子燻魚和一大鼓子烤麩,分別用搪瓷盆子裝著,這是上海風味。春節期間,從初一到初五不興到外面吃飯,哪怕天寒地凍,大家就拿燻魚烤麩當冷盤吃。有一年,香港的親戚還帶來了火雞,家裡多了一盤火雞沙拉,這是歐美風味。漢派炸圓子呢?臨到過年,爸爸媽媽負責操持,孩童的她呢,就圍在爐子邊上,一邊看炸圓子一邊吃。
與升官渡圓子相比,黃陂的圓子更趨向北方炸圓子,以豬肉為主,入口肉香十足,但口感會柴一些。在吃席方面,同樣很講究。老楊是黃陂人,他告訴我,當地酒席菜的主角魚菜,最起初是用鯉魚,後來就慢慢用武昌魚,現在多數都用鱸魚,或者鱖魚。其他菜呢,酥魚骨頭炸一碟,花生米油炸搞一盤,腐竹胡蘿蔔絲一拌,黃陂三鮮肉圓魚圓魚糕燉一鍋,十幾個菜。最後,搞一個銀耳湯收尾。除此之外,還有一道很特殊的甜肉,他們叫紅糖粉蒸肉,三角形的肉,把米粉一炒,加紅糖一起蒸。這道菜,必須等到炸鞭了,再開蓋!
2024年新年前夕,聞哥家中,他為我們展示了一次圓子臘肉煮豆絲,用的是華珍家的產品,配一小碟片哥自帶的腐乳,加入一點餈粑,豆絲煮到粘稠,融入臘肉的香味,圓子整顆不切,煙火香濃,好生喜歡。
1983年,中央電視臺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舉辦,在十二點倒計時那一刻,全國人民開始了春晚吃餃子的跨年之夜,武漢人除夕的餐桌上,給圓子吃燙飯,便少有影蹤了,但慶幸的是,我們依然可以在華珍吃到地道美味的三鮮圓子粉面,喚醒沉睡的早晨;我們還可以慢慢悠悠地下廚做一碗臘肉圓子煮豆絲,懷念一去不復返的匆匆歲月,懷念一葷一素的父母溫情……
作者:舒懷
圖片:舒懷、孟老師、錢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