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舒己懷
來源:公眾號“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
最近,清華、北大、復旦等部分國內高校公佈了2022-2023學年本科就業率。資料顯示,2023年:
清華本科畢業生總數為3609人,總體就業率達96%,其中80.8%選擇在國內外高校深造,直接就業人數僅為491,佔15.2%;
北大本科畢業生為3835人,總體就業率達94.28%,主要畢業去向也是升學,佔82.72%,直接就業率不到20%;
復旦本科畢業生為3226人,總體就業率為88.69%,直接就業人數也只有583人,佔18.07%……
而在就業人群中,根據智聯招聘2023年關於大學生就業力的調查問卷顯示:工科畢業生獲得offer的比例最大,人文學科專業獲得offer的比例較低。讓人聯想起前不久張雪峰以“文科都是服務業”“學文科真的是在‘舔’”的驚雷言論。
到底文科還能不能讀?文科的困境和價值究竟是什麼?作為文科生,可以有哪些更好的出路?我們的加拿大作者舒己懷有話要說。
前不久,張雪峰再次以“文科都是服務業”“學文科真的是在‘舔’”的語言再次驚雷了網際網路。
我無意就此蹭熱度,也無意批駁。我和他的不同點不是事實的分歧——我和他的對現實的觀察是一樣,儘管文科理科教育都陷入了困境,文科則陷入了更大的困境。然而我們對事態的解讀是不同的,就導致了我們建議的不同。
毫無疑問,這個世界是多維的,有以效率為第一目標的經濟運作規律,也有大國之間似乎是弱肉強食的強權之間的政治規律,但也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規律的解釋,也有文學和藝術的和信仰世界的解釋,如因果(karma)報應之類的。
我覺得這些種種解釋之間並不矛盾,人和事情都是這些規律的綜合和體現。而且政治和經濟規律也並非一成不變的線性規律。
在起起伏伏之間,我們不能充滿不滿和仇恨,對自己和他人進行無休止的傷害。我們也不能讓我們的情緒成為我們認知事物的障礙。
相反在起伏之間正是文科認知的價值所在。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其實是我們自身內在的反映。而只有心存一些美好,才能讓我們自身變得美好,獲得豐盈的感受,對自身和周圍做出有益的改變。
話又說過來了,這才是作為文科的“藝術”價值,這也是超越了其經濟價值的部分。
那文科生究竟能不能脫離經濟規律呢?當然不行,因為我們都是個體,我們每個人都是經濟,我們大多數人都需要養活自己,都需要透過創造價值而獲得回報。
文科知識的價值我認為是毫無疑問重要的,甚至我認為生產性下降服務性增加是最近顯著增加的時代裡文科的價值是增加的。
只是知識向價值轉換的環節出了問題,無法體現價值,也許就失去市場和部分尊嚴。
為了試圖找出緣由,我們首先來談談什麼是文科和目前比較流行的學科觀,透過這個來分清楚社會科學和藝術,消除對我們文科價值和方法的誤解,對之有個更加清楚的認知。
接下來透過一個紀錄片談談文科作為學科的困境緣由。最後結合我自己的思考和我和朋友們的談話給文科生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
1
文科的新價值所在
要談論這個,我們必須就文科做一些定義。
我所找到的適用於大陸的關於文科定義是--
以政治、經濟、文化等涉及人類思想相關知識作為研究物件的學科。具體有哲學類、教育學類、歷史類、法學類、文學類。
而在西方,人文學科起源是與神學相對的。
人文學科(humanities)又稱人文學,是以觀察、分析及理性批判來探討人類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各門學科文學、哲學、宗教、藝術、史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和知識的總稱。
而回到中國古代,人文一詞則是與天文相對應的。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賁卦的彖辭: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宋代程頤《伊川易傳》對此的解釋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
無論是何種解釋,文科是以人和人的思想/文化/行為為學習和研究物件的。
以人的物件的的文科的認知裡,從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上說,我認為最重要的區分是有科學和藝術的區別。
社會科學和藝術的研究手段和目的是不同的。
社會科學是注重分析和邏輯的。
而藝術則注重創造,情感,感覺和新穎。
我和學英文文學專業的朋友明確地講,我覺得你的學位是藝術學位,你應該是沒有受過完整邏輯訓練的,所以我覺得你的意氣多,而邏輯很少,建議你多修一些邏輯方面的功課。
比如說文學寫作是“藝術類”,而研究比較文學則是分析類。而作為社會科學和藝術則各有各的用處。
我覺得我們很多人對文科有誤解,覺得文科生是不講邏輯的。在社會科學的領域,邏輯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而很多文科生在藝術性,情感和創造性方面有優勢的,也是其魅力所在。文科生有邏輯和藝術的二元性。科學和藝術的關係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的。
我們很多人對這個二元性缺乏認識。不只存在理科生輕看文科生的問題,更存在文科生的自我輕視。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既然某時某刻在一個操場上玩,那就要知道所在哪個操場,這個操場的規則是什麼。什麼時候該用邏輯性,什麼時候用藝術的創造性。
關於價值的創造,我將再次以克雷布斯創造力迴圈(Krebs Cycle of Creativity)來說說。
MIT的前教授內裡·奧克斯曼(Neri Oxman)提出了反映學科之間關係的克雷布斯創造力迴圈,文化和自然似乎對立,但又以資訊為連結。而藝術則是文化和行為的連結。而設計則是藝術與工程的綜合。設計與工程結合產生功用和價值。這樣的創造力迴圈充分地體現了技術為人服務地準則。
就是說文科完全可以以多種方式參與到創造的迴圈裡。目前的割裂與無知是嚴重的。
人工智慧加入下一個階段,不只是文化語言的重要無比,而哲學和倫理會變得至關重要。我同意文科重要性的判斷。只是我們的文學學科無法服務於這樣的需要。下面我們就文科學科的現狀做一個探討。
2
文科的困境
文科作為一個學科群組毫無疑問是目前是進入了困境。為什麼呢?
我作為一個非文科人士,或者說僅僅作為一個文科愛好者是沒資格批評文科學科的。批評這個學科是需要一些勇氣才能做評判。
我借用netflix上2021年的一部片子《系主任》斗膽談一談。
這個片子講了不少文科的這個片子裡涉及的話題:
文科的註冊率低下,
政治思想的黑白性,
對世俗流行文科/文學的排斥的艱難中透過掙扎。
我結合這部片子和我自己平時的思考試著對文科指手畫腳一下。說錯了,也請大家海涵。
我覺得文科學科的第一個問題是學科不夠開放。一篇大西洋週刊的文章去評價這個片子, 講了就是學術界容易自我沉醉,自我同化。
專家教授們太舒服了,享受的不止是學術自由(如果有學術自由的話),也享有了學科的財務和招人的自主權,也有不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的自由。
這個學科從而不去進一步審視其文科學科的地位,對文科的定位一成不變。
莎士比亞和柏拉圖儘管可能是亙古不變的,但是年輕一代的溝通生活已然改變。
我一直在鼓勵二年級的小女兒養成讀書的習慣。但前兩天,她和我說爸爸讀書是外星人做的事情,我們地球人不讀書。讓我忍俊不禁。
即使是寫作,現在人讀寫的方式已然改變,而文科則是墨守成規,無法與讀者形成緊密關係(engage)。
其實網路寫作和創作是很有市場的事情。我就知道一個人在網上教人怎麼進行網路寫作,這個寫作的方式和傳統方式是不同的。而文科對這個是非常排斥的。
這個電視片裡就有人試圖用錢的贊助和流行作品去換取學術地位的做法,頗被學術界討厭。
而我文科方面的教授朋友們,他們都是陽春白雪,自己不出下里巴人的作品,沒有自己的讀者群。他們大多在自己封閉的田野裡耕耘。
我在前面提到的學科圖裡,文科理科不是大家想象的涇渭分明的隔江而治,而是是一個圓圈,更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這種隔離的學科觀之下,文科會被生產實踐忘記和拋棄,不能有效結合和轉化為價值。
畢竟理科生也是可以受過一定的文科教育的,他們可以“低質地”越趄代庖。而文理結合,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是卓越的必然要求。
很多人都知道去年超導方面爆出了很多假的突破性的爆炸,結果都被打假了。意思就是理工科學科很難走太偏的,因為其畢竟是容易證偽的。
而文科研究,經常沒有有效的校核和糾偏機,特別是意識形態的東西,是容易走極端的。
進步總是好的,但脫離現實情況就會有麻煩,我們要允許學術的多樣性,但去指導實踐就要小心,可能是危險的。
3
文科生也要文理兼修
這是一個科技的年代,這是一個通才成功的年代,但並不是文科失去價值和市場的年代。
我對大女兒說,無論從文科,理科,藝術,和商業的道路上山,只要你帶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你都可以達到成就和認知的頂峰。
從那條路上山,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和現實做考量。對於選擇從文科上山的人,我能提的建議有以下幾條:
文科生要自豪地存在
知道自己的“邏輯和藝術”兩把寶劍,和這兩把分別的用處;分清除邏輯和藝術的邊界,發揮自己”藝術”和溝通方面的優勢,在需要講邏輯方面要比理科生還要講邏輯。我知道多名文科生在專案和開發方面領導很多理工科人,因為她們是更好的溝通者和體驗者。
突破對技術術語的恐懼,增加對技術的瞭解和理解
我的女兒是學習藝術的,我對她的建議是一年至少讀一本科技方面的書籍。科技可以為藝術提供更好的呈現形式,比如說虛擬現實最近的商業應用很多。在理解科技的時候,要學會思考,發現自己的用武之處。
選擇好的技術書籍和科普書籍
有好的書籍,學會用黑箱和第一性去思考問題。知道自己知識的邊界,在和理工生打交道時候要知道該謙虛的時候謙虛,該堅持的時候堅持。
多參加實踐
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是要有使命,文科生學習的時候在這方面的培養不夠。要學會從做事、推動使命的角度去多努力,功課不忙的時候要找機會參與到實踐中去。
我們一直在提理工科學生的文理兼修,增加自己的藝術修養和溝通能力。
今天談的是文科生的文理兼修。我認為只要能夠起步,文科生進步空間更大。畢竟瞭解人、與人打交道是更難的事情。
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自己化作價值和品格的化身,這裡的價值既包括商業的價值,服務的價值,和對這些價值認識的價值觀。
艱難是因為沒有跟上變化。認識和改變自我、靈活地認識現實和趕上變化,是不二的選擇。
--------End---------
繼續閱讀:
作者簡介
本文來源:【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教育平臺,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啟發的融合教育探索。
121我二胎備孕生女兒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