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取得優勢,從小就為他們報了各種興趣班,做了各種教育規劃。然而,結果往往與預期相反,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有的甚至患上了抑鬱症。
這讓許多父母感到非常沮喪和挫敗,忍不住地感嘆:“我不是在養娃,我是在歷劫”!
為什麼父母的挫敗感越來越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01.資訊焦慮
資訊時代,家長如今可以透過多種途徑獲取育兒知識和升學途徑。他們往往傾向於用這些知識來養育自己的孩子,聽得越多,照做的也就越多,唯恐孩子因此錯過機會或遭受不公平待遇。
在電影《學爸》中,雷大力一開始也很佛系,覺得孩子只要快樂就好,可就在孩子要上小學的時候,他發現自己不得不放棄以前的教育方式,因為周圍的人,都在卷。
為了讓兒子上一個好學校,他想買學區房,可聽說買學區房要先有當地的戶口,於是他和一個單親媽媽假結婚,這樣就有了當地戶口,可最後還是買了一個環境很差的“凶宅”,還為此負債累累。
可是沒過多久,學區房重新劃分,他們的學區又沒有了,只好考慮另一所學校。為了我讓孩子有一項特長,能被學校錄取,他又讓孩子去學了冷門的編鐘,總以為能夠一鳴驚人,結果比他兒子優秀的孩子太多,還是沒錄取上。
可以說,為了兒子上學,雷大力丟了工作,關了店,朋友也分崩離析,還欠了一屁股的債,一無所有。
這個電影讓我們看到,父母在孩子教育和成長過程中所承受的壓力和焦慮。他們渴望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願意去做出更多的努力和犧牲,因為“別人都在跑,我不敢停!”
但是,家長過度焦慮,孩子就要承受更大的代價,就像北大教授劉擎曾在採訪中說的:“內卷是要付出代價的。”
所以,火哥的兒子箭箭離家出走,原本活潑開朗的雷小米變得越來越沉默、憂鬱、自卑,甚至發出長嘆:“人生一直都是這麼苦嗎?”崩潰大哭。
02.高期待值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理所應當地期望孩子能夠做到某些事或達到某種水平。一旦孩子未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時,父母會感到自己很失敗。
在湖南衛視《少年說》節目中,一位女孩勇敢地上臺“控訴”,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與“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聯盟第一”的閨蜜吳笛做比較,這讓她深受傷害。
女孩在臺上哭得不能自已,母親卻依然在臺下不停地挑毛病。
父母的高期望值不僅會讓孩子感到辛苦,也讓父母無法享受到養育孩子的樂趣。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特點。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援和關愛,而不是過度強調成績和成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同時也讓父母享受養育孩子的過程。
03.價值感太低
成為父母后,許多人都希望在育兒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當父母們聚在一起聊天時,他們的話題主要集中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那些孩子表現出色的父母往往給人一種自信而充滿魅力的印象。
在電視劇《小捨得》中,田雨嵐為了壓過南儷,總是不斷地炫耀自己孩子的成績。她這麼做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價值感太低,需要透過孩子的成績來證明自己比別人更出色。然而,當孩子的成績不如預期時,她自然也會感到沮喪和挫敗。
這種將父母的價值感與孩子的表現掛鉤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常見。父母們常常把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建立在孩子的成就和表現上,而忽略了自身的價值和獨立性。
那麼,家長該怎樣育兒過程中的挫敗感?
首先,接納自己,接納孩子。
育兒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沒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育兒方法。關鍵在於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有不足之處,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做自己。接納孩子是一個普通孩子,他並沒有特殊的天賦。要實現他所期望的未來,需要他自己的努力。父母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因為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當父母們感到挫敗,卻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時,可以嘗試“躺平”的方式,接受自己的平凡,做自己喜歡的事,或者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關注自己的心理和身體健康。
其次,調整自己的期待值。
多去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和閃光點,少去跟別的孩子比較。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不去過多地干預孩子的成長。
接受孩子的平凡普通,轉變思維,把孩子的不足看成孩子的優點。孩子害羞或者內向,可以視為孩子有深刻的思考和觀察能力;孩子衝動,可以視為孩子有強烈的冒險精神;孩子焦慮或敏感,可以視為孩子具有較強的同理心等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作為父母不用太過焦慮,靜待花開即可。
正如美國教育家霍金斯所說:“愈早放下各種幻想,對孩子以實際和現實的心態來對待,愈有利於培養出一個健康、開朗和成功的孩子。”
最後,終身學習,學以致用。
從老一輩父母那沿用過來的育兒方式,大多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育兒需要。這就要求父母們,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去實踐。學以致用,才能真正克服育兒過程中的產生的挫敗感。
比如父母透過學習家庭教育,就能瞭解孩子所處的發展階段,從幼兒時期到青春期,都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當孩子進入6-9歲的學齡期時,他們常常面臨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做才算是好的呢?”因此,在教育中,父母應該科學地給予孩子鼓勵:鼓勵他們認真、勤奮、堅持和努力,並注重讚賞他們的過程和細節。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和創新的人,而不僅僅是記憶和重複。”
在育兒的道路上,挫敗感是難以避免的。告別焦慮,以輕鬆的心態面對育兒挑戰。相信自己,相信孩子的成長潛力。同時,也要做到言傳身教,父母只需做好自己的角色,不要因為過度擔憂而讓自己陷入更多的焦慮和挫敗感。
育兒先育己,與父母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