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媽媽,點選關注我
作者:牛媽彭小蹦
來源 :牛媽彭小蹦(ID:pengxiaobeng)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卡姐。
有位媽媽說,她曾經走了很多彎路,用了很多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導致孩子確實出現了很多偏差行為。
當她帶著這些問題求助時,一位諮詢師告訴她:“你的孩子在替你生病。”
這位媽媽說這句話,至今還是哽咽的。
我聽完後,很心疼她。雖然那一刻我是諮詢師,但我更是為人父母。
試想,當某一次我沒有照顧好孩子,他感冒了醫生卻告訴我:“你的孩子在替你生病,因為你疏於照顧他。”我會不會過度自責?而過度自責之後,我會不會變得謹小慎微,戰戰兢兢,甚至不知所措?
助人的工作,一定不能站在高高在上的視角評判他人。做父母,做的都是助人的工作。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排除這句話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會醍醐灌頂,化危機為轉機。但是對很多父母,這句話威力過大,父母未必接得住。
一個過度自責的父母,是養不好孩子的。因為當父母在孩子面前,是過度自責的,那麼孩子就成了“施暴方”。這種壓力,也是無法承擔的。
所以,最好的關係,就是每個人都鬆弛地做著自己;最好的家,就是父母有責任感(尤其是父親)和鬆弛感(尤其是母親),孩子有被愛和被認可的感受。
沒有完美的教育
其實並沒有什麼所謂的完美的教育。任何原生家庭都可能存在“傷害”,養育不是為了努力消除問題,而是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從容面對,將問題視為全家人成長的好機會。
怎樣理解這句話?比如說,一個孩子偷東西了,一些父母就會認為:“這觸及了我的養育‘底線’!”
什麼叫底線呢?就是碰都不能碰。
那碰了會怎樣?碰了就會讓父母自己感到恐懼、緊張、擔憂、焦慮,甚至情緒崩潰。
正因為有這些情緒困擾,所以父母會將引發這類情緒的事件,設為“底線”,努力不允許這個現象發生、存在。
如果孩子不聽,父母就會懲罰孩子。懲罰依然不聽,就會升級懲罰,直到孩子因為恐懼屈服。所以很多父母會說:“我要麼不打孩子,打就要打到他怕!”
那麼,我們回顧一下,這樣的處理方式背後,父母的目標是什麼?
答案是:消除問題。
並沒有立足在“幫助自己和孩子成長”的角度去考慮。
如果立足在成長,那麼可以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
那麼,作為父母就應該去聽聽看,孩子為什麼偷東西。是過度缺乏物質帶來的匱乏感,還是精神上的缺乏,需要去“偷”來滿足需求?
實際上,心理學認為:少年慣偷,偷的都是心理需求。
一個9歲的孩子,偷錢買文具,可能是因為她沒有零花錢,她強烈渴望著“想要和同學一樣,可以自己決定買什麼文具”的感受。
如果一個10歲的留守兒童,每次偷東西,父母就會從城裡趕回家來批評他,所以,他也不喜歡偷東西,但過度思念父母時,就會鋌而走險。
如果父母試著去關心孩子,就能瞭解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想法。
真正去關心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給孩子畫一條紅線。多數未經學習過的父母,都會用這一條所謂的紅線,讓自己不至於情緒崩潰,讓養育變得簡單。
但不管你做得多好,孩子都會有他的想法。而孩子最擅長的就是觀察,最不擅長的就是決策,畢竟沒啥人生閱歷嘛。
比如看到爸爸媽媽育兒分歧吵架,可能會想:
“完了!爸爸媽媽是為了我吵架!都是我給害的!我是個壞孩子,他們可能會拋棄我,我絕對不能再犯錯。"
因此,你可能會看到一些孩子,一犯錯就打自己、無法放過自己。
可是父母有點育兒分歧,不是很正常的嗎?
所以,根本沒有啥絕對完美的教育,學習育兒,絕對不是找一個標準答案,而是習得一種能力,那就是成就孩子,成就自我的能力!一種能直面問題,立足在真實的有困難的生活,且活出幸福的能力!
孩子已經“生病“了怎麼辦?
當父母開始了學習,就會發現,過去的確用過一些錯誤的方式。畢竟本身也沒有完美的教育,馬後炮當然都能發現一些問題。
教育,常常是滯後的,但是不要緊。父母時時刻刻走在孩子前頭,也是不現實的。
能善後,就已經很不錯了,就是很好的教育了。
我一直認為,只要秉承“我和孩子一起成長”這樣的信念,教育就會變得更簡單。你就會保持謙卑,保持對另一個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就容易保持學習和成長,習得權威(對孩子有影響力),而不是威權(讓孩子害怕)。
孩子已經出現很多偏差行為,甚至已經“生病”了怎麼辦?那絕對不能坐視不管。
當然了,絕大部分父母都不會不管,而是透過打罵吼去管。
還拿小孩偷東西舉例,多數父母未經過學習,一開始就會講道理,講道理沒效果,就會發脾氣:
“你不能偷東西知道嗎?這是我的底線,一次都不能有!下次要是被我知道了,我直接打斷你的腿!”
“你要什麼,就跟我說,這次就算了,下次再偷,就不能怪我打你了啊!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給我跪下,下次還敢嗎?啊?!給我說!還敢不敢!”
最後,如果孩子還是屢教不改呢?
一部分父母會這樣:“以後,你愛怎樣就怎樣,也別管我叫爸媽了,以後你做啥和我無關!”
或者這樣(刻意感動):“我和你爸(媽)這麼辛苦不都為了你嗎?結果你這樣,對得起我們嗎?”
這些完全不是在干預,而是在幹!著!急!方向一旦錯了,勢必南轅北轍,越用力越離譜。
既然孩子在家庭系統中生病了,那起碼就應該檢視一下,系統中哪裡有問題吧。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保持不變,在此路不通的迷宮中,重走老路,是找不到出口的啊。
所以,如果這時父母來找我,我只說一句話的話,那會是:“有沒有可能,出口在你當下的認知之外的地方?如果道理講了100遍都沒用,那就放棄講了100遍的方法,去找一個沒用過的方法試試看!”
雖然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但是100次沒用的道理,已經證明了確實沒用,不也是一種收穫嗎?
總之,父母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有所不為”:不做揠苗助長的事,不能因為著急就去拔孩子;
“有所為”:幫助孩子走出困境,不能袖手旁觀。
干預是再教育、再引導
在這裡,分享給大家有效干預的四個步驟,幫助已經陷入困境,出現嚴重拖拉、情緒化、社交問題大、厭學、畏難、自卑……的孩子,一步步走出困境。
步驟一:重構關係。
這一步的卡點是:父母不知道孩子為啥不喜歡自己,孩子不知道父母為啥不喜歡自己。再或者,雙方還沒意識到自己已經傷害了對方。
所以,知道自己不知道,永遠是成長的第一步,且這一步,是最難的。畢竟萬事開頭難嘛。
但只要跨出去第一步,後面就步步為營了。
步驟二:找到孩子“生病”的原因,和源頭。
孩子發燒,不是病,扁桃體發炎,才是。所以,要找到讓孩子“生病”的源頭是什麼,才能展開治療。
現實中很多父母,都在懲罰孩子發燒,告訴孩子:“發燒是不對的,不可以再發燒了”,恐嚇孩子:“這樣下去會出大事的!”
步驟三:幫助孩子覺察。
孩子發燒了,父母都在懲罰孩子,那孩子就會怪自己無能,嫌棄自己發燒,這樣的話他們就會無端發脾氣、畏難嚴重、沉迷手機……
所以,如果第二步走對了,就可以告訴孩子:“娃啊,你是扁桃體發炎了,發燒不是你的錯!”
孩子自然就不再無端發脾氣、畏難嚴重、沉迷手機……
步驟四:再教育,再引導。
孩子已經深信自己無能,已經非常自卑,嫌棄自己了,他們是很難被鼓勵到的。不是你說:“孩子,你很棒,你很聰明,你不差”,他們就會相信的。
何況,很多父母是打心底裡不允許孩子發燒、嫌棄孩子發燒的,自然就會在孩子發燒時,表現出對孩子的嫌棄和不接納,那孩子自然也很難好得起來。
所以,再教育、再引導,也是父母自我的再教育、再引導。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生病。
很多家裡是不許生病的,孩子一感冒,家裡四個大人先吵起來,那才叫頭大啊。
真正鬆弛的家庭,是允許有問題存在的。
人很難被問題本身打倒,真正打倒人的,是遇到問題時,彼此關係的內耗,彼此指責、猜忌、懷疑、不信任、否定和拋棄……
孩子“生病”了,意味著家庭迎來了成長的機會,這多好!
不要再指責父母,尤其不要指責媽媽一個人!危機就是轉機,問題的背後有無數的機會!
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 End •
作者簡介:牛媽彭小蹦,用阿德勒心理學暖心陪伴成長,10年影響全網100萬讀者,1000+原創家庭教育漫畫助力家庭關係、孩子的學業和社交發展。亞洲阿德勒協會認證諮詢師、指導師,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專業理事,噹噹網影響力作家。
瞭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