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上午十點左右,在河北滄州的黃驊市人民醫院,一個家長抱著孩子急匆匆跑到醫院超聲科,說孩子出現不明原因的嘔吐。
到醫院時,孩子由於嘔吐次數太多,“出現了迷迷糊糊的感覺”。
超聲科主任閆碩一看,孩子很小,只有兩週歲,“他們已經在兒科門診就過診,接診醫生擔心有腸套疊的情況,就開了一個小兒腹部的超聲檢查。”閆碩回憶。
檢查的時候,閆碩發現孩子腹腔腸管是擴張的。他在一段腸管裡面,發現了一個不明物體,由於體積過大,不能往下排出來,就出現了腸梗阻。
閆碩所在醫院的急診科、外科一年大概會接診幾十例兒童誤食異物的病例。有的家長沒有及時發現,直到孩子身體出現異常才送去醫院,貽誤了治療。而孩子身邊看似安全無害的玩具,卻可能有著致命的風險。
被忽視的危險
閆碩回憶,那天檢查之後,醫院的兒科醫生、急診科醫生和超聲科醫生一起給孩子做了聯合會診,認為“異物吞食的可能性大”。
家長卻堅稱孩子沒有吞食異物。醫生感到疑惑,那孩子腸道里這個直徑將近兩釐米的東西是從哪來的?況且,兩歲的孩子應該無法嚥下去那麼大的東西。
於是,他們設想了一種可能性——孩子吞下的東西類似吸水膨脹的海綿寶寶,“吞的時候它很小,但是它進到胃腸裡面,透過吸水後,它逐漸變大。”
閆碩跟家長溝通後發現,對方家中還真有一種叫“水精靈”的玩具——一種彩色的圓形水珠。
隨後,孩子轉診到小兒外科,會診的結果是隻能做剖腹探查,否則梗阻時間長了,後果會更嚴重。
透過手術,醫生果然從孩子的腸道里取出一顆“水精靈”。
早在2018年5月25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就釋出過兒童玩具消費警示,提到多起“危險玩具”傷童的案例,其中一類就是家庭中常見的“水精靈”。
文中提到,“水精靈”由於其形狀、顏色、體積的緣故,可能被兒童誤認為食物,導致兒童誤吞或吸入。“水精靈”進入呼吸道後吸水膨脹,可能堵塞呼吸道導致窒息;進入消化道後吸水膨脹,會導致腸梗阻、腸管擴張,可能會繼發感染、水電解質紊亂等,甚至會造成腸穿孔、腸壞死,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水精靈吸水性特別強,它的主要成分是吸水性樹脂,沒泡水時像彩色糖豆,泡水之後會吸水膨脹。”閆碩介紹,這種水珠原本只有豆子那麼大,在水中浸泡五六個小時後,體積會擴大到原來的幾倍甚至幾十倍。
閆碩記得,涉事的孩子做了剖腹探查手術後,住院觀察了一週左右,“把病因去了,術後進行常規用藥抵抗感染,然後補液。”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另一家醫院。1月的一天晚上,在醫院胃鏡室工作的醫生餘浩接到值班醫生的電話,告訴他急診室送來了一名三歲兒童。據家長說,大概一個多小時前,孩子誤吞下半包左右的“水精靈”。
醫院沒有胃鏡下取出“水精靈”的先例,掛掉電話後,趁孩子身體檢查的空隙,餘浩迅速查詢資料和找其他科室的醫生諮詢。
手術前,醫生準備了各種工具,考慮到孩子吞下了半袋“水精靈”,CT又提示胃裡有大量食物,所以第一步是把胃裡的東西取出來,但是他無法判斷是否有殘餘進入更深的小腸。“哪怕只有一顆進入小腸,依然會引起患兒腸梗阻。”餘浩說。
其實在去年10月,餘浩所在醫院就接診過一個相似的病例。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在就診前兩天突然肚子疼,並伴有嘔吐症狀。在醫院檢查後,醫生髮現孩子右下腹有個囊腫,當時建議繼續觀察。但是三天後,患兒出現了嘔吐、腹脹、發熱、哭鬧等症狀,家長又帶孩子複診。事後餘浩得知,孩子誤以為放在桌子上的“水精靈”玩具是糖果,抓起來放進嘴裡了。
閆碩說,他所在的醫院急診科、外科大夫平常一年大概能接診幾十例這樣誤食的病例,有時候吞下去的是硬幣或玩具的小零件,也碰到過“水精靈”。
小孩吞食異物以後,父母帶來醫院做檢查,“大一點的物體能看到,特別小的異物,醫學影像中看不出明顯的異常,孩子也沒什麼症狀,能吃能喝。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可能會出現更危險的情況。”
“提心吊膽”的日子
知道真相後,孩子的父母開始互相責備。閆碩回憶,一個說,“我讓你不要買這種東西,你非要買。”另一個說,“我每天瞅著,沒發現他吞下去。”
餘浩建議,日常生活中,父母應儘量讓孩子遠離此類物品。
去年11月的晚上,蘇然在父母開的文具店看店,店裡也有賣小朋友的玩具,包括放在貨架最底層的“水精靈”,她小學時就玩過。
那天,蘇然一歲八個月大的孩子在一旁玩耍。她跟在後面,但沒有注意孩子手裡拿了什麼東西。過了會兒,孩子擰開一個瓶蓋,彩色珠子撒了一地。她仔細一看,是一顆顆“水精靈”,連忙撿起來扔到垃圾桶裡。
但在她不注意時,孩子快速彎腰撿起一顆放進嘴巴。她嚇得趕緊讓孩子吐出來,但孩子不聽。情急之下,她把手指伸進孩子嘴巴,想摳出來,但孩子已經吞進肚子裡了。
她立馬抱著孩子跑到最近的衛生院,醫生說他們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也不知道怎麼辦,建議她去縣醫院。縣裡的醫生也說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當天晚上,他們輾轉了四家醫院。
此時已經過去四個小時。蘇然最後抱著孩子趕到市裡的兒童醫院,醫生告訴她,孩子太小,做不了胃鏡,可以做CT。但醫學影像上看不出來吞進去的“水精靈”在哪裡。
那天,蘇然隨身帶了幾顆店裡的“水精靈”去醫院。醫生把他帶的小珠子泡在水裡,十幾分鍾就膨脹到鴿子蛋大小,這讓她更加緊張和害怕。從孩子吞進水珠的那一刻起,蘇然不敢給他喝水。
醫生說這種水珠很軟,如果吃得不多,有可能會被胃酸消化掉,透過腸道擠壓排出來。如果沒有完全排出來,它在腸道里面脹得很大,就會出現腸梗阻。
最後,醫生告訴她有兩個選擇,住院或者回家觀察。如果出現腹痛,嘔吐,停止大便排氣的情況,就得立馬手術。
因為家離醫院近,她決定先帶孩子回家觀察,那天她一整晚都沒睡著。
為了讓孩子儘快把水珠排出來,她每天喂他吃一個蘋果,幾顆葡萄和半個梨,主食換成了小米粥以及便於消化的蔬菜。一個星期裡,孩子每天排便一次,沒有出現嘔吐腹瀉的症狀。
之後的十天裡,蘇然仍然過得“提心吊膽”。直到後來去醫院複查,顯示一切正常,她才安心。
還在貨架上的“水精靈”
事發當晚,蘇然想檢視水精靈的生產地和生產日期,但沒有任何相關資訊,材質也沒標註。於是她去淘寶上問售賣水精靈的商家,也沒有獲得明確答覆。
去年9月,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宣佈召回一批水珠產品。該機構指出,幼兒在玩耍時會誤吞水珠,造成身體嚴重不適、引發嘔吐和脫水症狀,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此外,水珠也有可能進入孩子的耳朵,導致聽力受損甚至完全喪失。同時,上述機構披露,在2016年至2022年期間,全美約有7800名幼兒因玩耍水珠時發生緊急狀況而被送醫治療。
出於安全考慮,去年年底,電商平臺亞馬遜表示,不再允許第三方賣家銷售面向兒童的水珠產品,賣家必須在去年12月22日前下架所有相關產品。更早之前,沃爾瑪已表示停止銷售針對9歲以下兒童的水珠玩具和工藝品,同時從實體店和網店撤下這類產品。
但在國內的相關電商平臺上仍然能查詢到這類商品。
澎湃新聞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水精靈,發現有數千家店鋪在售賣,排名靠前的店鋪銷量在一萬件以上,這類商品售賣價格從2元到20元不等,店鋪的宣傳標語中有明確的“玩具”字樣,商家除了展示 “養珠子”的方法和使用步驟,並沒有提示此類玩具的風險和適用年齡。
淘寶商家的宣傳圖
國家玩具標準(GB 6675-2014)的第一部分《玩具安全》中,對14歲以下兒童適用玩具進行了強制性規定,要求對玩具使用要求、使用年齡等做出明顯的標識和說明。
澎湃新聞梳理資料時發現,國內相關部門、機構早已對“水精靈”的售賣使用做過風險提示。
2015年6月14日,國家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現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釋出消費預警:“水精靈”不是玩具,兒童及其監護人不要當作玩具購買和玩耍。
2021年6月,中國消費者協會提醒消費者,有一些產品雖然看似“好玩”,安全風險較高,建議不要給孩子當作玩具玩耍,舉例中就提及常見的“水精靈”。
除了誤食風險外,中消協也指出,“水精靈”玩具的碎片如果粘附在手指上,兒童用手揉眼時,這些碎片還會劃傷眼球,導致感染甚至失明。
“還有部分玩具使用‘水精靈’作為彈射物,其一旦被射入兒童的喉嚨裡可能會帶來窒息傷害。”餘浩說。
閆碩也在採訪中提醒,家長購買玩具時要注意是否有相關標識,比如CCC(中國強制性安全認證)標識,也要注意玩具的尺寸和材質,適用的年齡等。
孩子誤吞事件後,蘇然父母把店裡貨架上的“水精靈”都清理了。此前,這類商品在店裡很暢銷,購買的多是小孩子。他們去縣裡的批發市場進貨時,還會特地多購入一些 ,誰都沒注意過生產廠家和商品材質,而這些商品的外包裝上,也並未標註相關資訊。
事後幾個月,蘇然感到心有餘悸,“如果孩子出了事,都不知道找誰承擔責任。”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蘇然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