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啊,我是大J,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後臺常看到一波幼兒園父母來問我:
看網上各種小學生開學的段子,弄得我也緊張了; 你是過來人,趕緊來和我們說說,到底哪些事情要早知道,我可不想等到了小學一年級被弄的措手不及。
按理說,關於幼小銜接,我該寫的也都寫得差不多了。但大家的提問倒也讓我認真思考了,有沒有什麼事情是幼兒園沒做,但是上了小學後立馬就有點“悔不當初”的呢?
今天這篇我並不想提醒大家,拼音到底要不要提前學,寫字要不要練一下,這些哪怕暫時落後,慢慢都能補得上來。
但有一件事,我現在回頭看,發現是很多家長忽略的,但卻是對於孩子上學,乃至一輩子都很關鍵。
01
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上學和幼兒園有一個很本質的區別:人開始被量化了,認識多少字,考試幾分,班級排名是多少,等等。
有“量化”就更容易比較,而且上學後孩子的認知和社交成熟度都高了,或多或少就會變得更加在乎的。
而我們大部分的教育都是“認同”教育,你這樣做,媽媽才喜歡你;你成績好,老師才喜歡你。
好了,有了比較又有了這樣的“認同”教育,結果就是,父母很慌,孩子壓力很大。
作為過來人,恕我斗膽說一句,小學一二年級的所謂“落後”都不是什麼大事,父母心態好,能穩得住,幫助孩子找到好的學習方法,慢慢就能趕上。
但問題出就出在,很多父母的心態也並不好,於是一個小問題,就被無限放大了。
因此,如果讓我回頭看,最關鍵的就是要從小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自我評價體系。
02
感受到“我”的存在
從能和孩子聊天開始,咱們一定記得多問問孩子自己的感受,切記控制一下咱們旺盛的情緒表達,比如:
“媽媽太為你驕傲了,看到你今天XX我很開心!”
可以改成:
“你完成了XX,自己是什麼感受啊?”
咱們想分享自己當下感受的時候,都可以先問問孩子自己的感受。
如果用三個形容詞描述自己,你覺得是什麼?
如果你是個小動物,你覺得是哪個?為什麼呢?
後面這兩個問題,適合和孩子日常聊天的時候問一下,我們也能從孩子的表達中瞭解他們的自我評價,然後可以引導強化。
人的自我意識覺醒是從瞭解到“我怎麼了”開始的,並不是從“我認識了多少字”開始的,但很可惜,很多人都搞反了。
03
建立動態參照系
一個孩子有了良好的自我覺察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幫助他打造動態的參照系,嘗試讓孩子理解,“好”和“差”都是相對的,而且這件事上面的表現和我們是怎麼樣的人,並沒有完全的關係。
這個做法的前提就是——孩子可以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了。
跳舞跳得好,自我感覺很棒,這時候我們當然可以誇。但誇的同時,也幫助孩子理解,還有很多和他差不多大的,或者比他大一點的孩子比他跳得更好。
這樣的例子電視上就有,但舉這些例子不是打壓,而是拓寬孩子的參照系,讓孩子認識到,這就是對照物的區別。
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那些孩子也是透過努力做到的,比如練習更多,練習更早。
那麼孩子輸了,做得不好後哭了,當然可以安撫鼓勵,安撫完了,也不要忘了引入參照系。告訴孩子,這次輸了,是和這些小朋友一起比才輸的。
提醒孩子,之前和另外一些小朋友比,是不是就贏了呢?仍然是參照系的變化,但更加關鍵的,並不是停留在比誰更好,而是讓孩子理解,輸贏本來就是動態的。
每個人在某個領域、某個圈子會是“最厲害”,但放在更大的緯度上,都是有可以努力的空間。
參照系的引入不是打壓自己,讓自己總覺得還不夠好;也不是阿Q精神,總自我催眠已經很好了。
參照系的引入的關鍵就是動態,和更大的參照系比,和更小的參照系比,這種轉換視角的能力,才是關鍵。
04
如何應對評價體系
看到這裡,肯定有小學生家長和我說,我們家不知道是不是參照系太穩了,他就是心態很好,落後了也不在意怎麼辦呢?
我的一個大原則,如果我們認同孩子的學習最終是他們自己的,那麼就要尊重他們自己的獨立性,也就是說允許他們不在意“我們很在意的事情”。
當然也有父母不同:那怎麼行?
允許並不是不作為,而是真正理解,每個人都是怎麼應對自己的評價體系的。
你光盯著孩子嘮叨說,你要在意,你要靠努力一點都沒用。真正可以改變的只有兩點。
第一,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一個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處於不安全的狀態下,會出於本能進入防禦狀態,也就是故意擺爛(表現不在乎)或者故意和父母對著幹(展示力量感),來讓自己覺得好受點,沒有那麼無力。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學習困難門診或者親子關係破裂的心理諮詢,醫生/諮詢師的建議大部分都是,先不要管孩子,先去愛孩子。
這算是被說爛的一句話,但很多父母遇到事情後就是會忘記。這一點對於自我評價很低的孩子來說也是適用的。
第二,改變孩子的被影響圈。
如果確定第一點沒有問題,那麼我們就要從孩子直接受到影響的環境入手,畢竟環境是第三任老師,而學齡的孩子最關鍵的環境就是同學、老師、朋友、家人。
比如你家孩子自我評價體系挺完善,但就是不在意閱讀,哪怕閱讀能力落後一大截,他還是會說,無所謂的,反正以後AI可以讀給我聽。
這時候,咱們可以不動聲色地多去改變環境。怎麼做呢?大家可以一起想一想,我能想到的就有下面幾點。
週末家庭娛樂活動一起看看類似《但是還有書籍》的紀錄片;
找幾個愛讀書的孩子多建立家庭聚會,甚至一起策劃一個吃喝玩樂順便一起讀書的讀書會;
讓孩子加入一些有意思的讀書營(比如講公主故事的讀書營,用劇本殺來策劃的讀書營),等等。
環境變化了,孩子行動起來了,真正體驗後,咱們再來和孩子覆盤,這件事你做了以後的感受如何?和你做之前的感受有沒有不同?改變了你什麼想法?你有什麼計劃。
進一步幫助孩子迭代自己的評價系統,也讓孩子看到,原來人都是有所謂的“固有思維”,而嘗試並不是一件壞事。
05
成人更要有
孩子說完了,但相比孩子而言,我覺得父母更有必要建立一個自我評價體系。
從孩子上小學後,我見過很多很多內心能量弱的父母:
孩子排名不在班級前十,他們就陷入內耗,後悔當初; 哪怕只是在入學表格上面被問到,你家孩子幼兒園得過什麼獎,他們都會因為沒有得過,而覺得自己當父母失職。
這說到底也是我們父母自己的自我評價體系不完整。
我們怎麼評價自己,是不是我們的所有成就都來自於孩子的表現?
我們有沒有深刻地認識到,人的一生,總有比我們跑在前面的人,如何應對才是關鍵。
這些事,在孩子小的時候容易被掩蓋,而當孩子開始被“量化”後,就像放大鏡一樣凸顯了。
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修煉一件事:如何看待自己。
所有關係中,尤其是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中的痛苦根源,並不是對方哪裡沒做好,而是我們從對方的樣子裡看到了自己的缺失。
如果我們真的可以理解這一點,那麼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努力去改變和控制對面那個人,而是去完善自己怎麼看待自己的評價系統。
所以怎麼建立自我評價體系這一點,希望咱們小時候沒上過的都補上;
更希望咱們缺失的,孩子都別再錯過了。
這些年寫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覆
歡迎點選下方標籤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按關鍵詞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