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雅
來源:武志紅(ID:wzhxlx)
嘴替,在網際網路上是一個褒義詞。
指那些能夠代替廣大網友表達心聲的人。
比如網友們對某個事件有看法和態度,但由於口才侷限或顧慮太多,詞不達意。
而有人卻能將網友想說卻說不出口的話,言簡意賅地表述出來,引發大家共鳴。
於是,網友用“嘴替”表達對這些精彩言論的肯定,以及對敢於發聲者的褒揚。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親子關係間,我卻發現——
嘴替,很多時候是令人反感的存在,甚至會成為阻礙孩子成長的元兇。
為何這樣說,請看今天這篇文章。
前幾天,朋友小娟帶著6歲兒子鵬鵬來我家做客。
期間,我發現小娟有一個習慣:
總是替別人回答問題,或以別人的名義說話。
比如——
我問:“鵬鵬,你讀幾年級啦?”
“一年級,今年9月剛開的學。”還沒等鵬鵬開口,小娟就替他回答了。
“那鵬鵬,上學好玩嗎?”我繼續問。
“他可討厭上學了,天天早上哭著不肯起床。”小娟又一次搶先回答了。
一開始我以為鵬鵬可能不愛說話,小娟擔心尷尬才替他回答,便沒有繼續問下去。
但過了一會兒,我發現鵬鵬其實挺活潑的,經常在客廳跑來跑去。
倒是小娟,一看到鵬鵬不受控,就會立刻以我的名義制止:
鵬鵬,不許亂跑,阿姨不高興了; 鵬鵬,不要亂動客廳的東西,阿姨生氣了; 鵬鵬,你這麼不乖,阿姨說她不喜歡你了; ……
經過她的輪番“教育”,鵬鵬果然變老實了,不敢再亂跑亂動了。
但我和鵬鵬的關係,卻由此多了一層隔閡。
吃飯時,鵬鵬一直看著我,沒有動筷子。
小娟看見以後,開始催促:“鵬鵬快點吃,阿姨說吃完了就帶你出去玩,給你買新玩具。”
“那個,我……”我本來想解釋說下午已經有別的安排,沒辦法帶孩子出去玩。
但我剛一開口,小娟就向我使了個眼色,暗示我不要再說下去。
吃完飯以後,鵬鵬問我什麼時候出去玩。
又一次,還沒等我開口,小娟就替我回答了:
“阿姨說你剛剛吃飯太慢了,取消獎勵。下次你吃快點拿第一名,再給你買玩具。”
鵬鵬不依,又哭又鬧。
小娟頓時來了氣:“有什麼好哭的?誰叫你不吃快點?再哭以後阿姨就不讓你來家裡玩了。”
後來實在沒辦法,我只能把家裡的一個機器人模型送給鵬鵬,他才終於停止了哭鬧。
但我和鵬鵬之間的隔閡,卻很難真正消解了。
準備分別的時候,我問鵬鵬:“鵬鵬,今天玩得開心嗎?”
鵬鵬低著頭,沒有回答。
小娟立馬就替他回答了:
“開心呀,吃了那麼多好吃的菜,還得了一個機器人模型,怎麼會不開心呢?”
不知你發現沒有?
在短暫的相處中,小娟不僅成了兒子的“嘴替”,也成了我的“嘴替”。
但在這個過程中——
鵬鵬不僅失去了跟我直接交流的機會,同時還失去了在關係裡真實做自己的機會。
從孩子的成長角度來看,其實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按理說,這是小娟跟孩子的互動模式,我沒有權利去幹涉或評論。
但說實話,短短半天下來,小娟的言行卻多次引發我的強烈不適。
我太能體會鵬鵬當時的感受了。
因為在我的孩童時期,也存在不少類似遭遇。
有一次,姨媽帶表妹來家裡玩。
我媽沒有給表妹準備禮物,便將我心愛的粉紅外套送給了表妹:
“這件外套表姐她不愛穿,天天放著也是浪費,你拿回去穿吧。”
表妹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
“這麼漂亮的外套,表姐真的願意送給我嗎?”
說實話,我當時心裡非常不情願,而且我不穿是因為太喜歡它了,捨不得穿。
正當我想開口解釋,要回外套時,媽媽卻搶先一步回答了:“她當然願意啦。”
就這樣,我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自己心愛的外套。
事實上,在我成長過程中,類似這種“被媽媽代替發聲”的情境數不勝數。
在這樣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有一個特點:
不敢在關係中真實地做自己,表達自己,也不敢為自己爭取權益。
說實話,當小娟一次次以我的名義嚇唬鵬鵬,給鵬鵬虛假承諾時,
我內心其實很反感,且經常冒出一種衝動——
當面告訴鵬鵬,他可以盡情跑盡情跳,我不會生氣也不會討厭他。
但每次話到嘴邊,卻又咽了下去。
一開始我以為自己是不想拆小娟的臺,所以沒有說。
後來進一步深入探索,我才發現,
它其實源於我童年早期埋藏在心底的恐懼——
每當我嘗試為自己發聲,爭取自主權時,都會遭受進一步的"恐嚇"。
因為我的媽媽,不僅喜歡當我的"嘴替",也喜歡當我爸爸的"嘴替"。
每當我告訴她我不是這樣想的時候,她都會生氣地反駁:
"你明明就是這樣想的,我是你媽,難道還不瞭解你嗎?"
一旦她辯駁不過,即將敗陣之際,就會拿我爸來嚇唬我:
"你爸說,最討厭你這副倔脾氣,再吵下去他就揍你一頓。"
經她這麼一嚇唬,我就再也不敢跟她爭執了。
因為爭執就意味著,我不僅要與我媽為敵,還要與我爸為敵,甚至與全家人為敵。
為了自保,我只能選擇閉嘴。
但在這個過程中,
我卻逐漸失去了在關係中為自己的需求發聲,挽回自主權的勇氣。
正是基於這份根植於內心的恐懼,我即便不認同小娟的做法,也不敢當著她的面做澄清。
從而間接導致了關係的「兩敗俱傷」——
我被安上了“壞人角色”,鵬鵬無形中受到了傷害,造就了兩人的關係隔閡。
所以說,在親子關係中,
嘴替,是一種令人反感的存在,甚至會成為阻礙孩子成長的元兇。
因為很多時候,父母代替孩子說出來的,其實是父母自身的投射:
我認為你是這樣想的,你就是這樣想的。
就像我媽——
她看到我不穿那件粉紅外套,就認為我不喜歡它,但事實上我是因為太喜歡才捨不得穿。
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
孩子確實是這樣想的,父母替孩子表達了出來。
比如鵬鵬確實討厭上學,小娟替他說了出來了。
那這樣就沒問題了嗎?
其實不然。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依然忽視了孩子在當下是否願意暴露自己的主觀意願。
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家裡來了個大鬍子客人,我感到有些恐懼。
"媽媽,那個叔叔的鬍子好嚇人噢,像電視裡拐賣小孩的壞蛋。"我悄悄對媽媽說。
當時我的本意,是尋求媽媽的庇護;
但沒想到,晚上吃飯的時候,我媽把我的話當笑料一樣當眾傳達給了那位客人。
那一刻,我內心五味雜陳,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後來連續幾個晚上,我都做噩夢,夢到那位叔叔變成壞人把我捉了起來。
由上不難看出——
在親子關係中,如果父母一次次搶奪孩子的話語權,
孩子要麼會嚴重被壓抑,不再確信自己的感覺,不敢為自己的需求發聲; 要麼會感覺被背叛,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告知父母,令親子關係產生隔閡……
無論哪一種,對孩子的個人成長而言,都是一種阻礙。
相比之下,我更欣賞《性愛自修室》裡母親簡跟孩子的溝通方式。
簡是一名研究性心理的專家,有一個正在讀高中的兒子叫歐提思。
當歐提思遇到一些性發育方面的障礙,一個人在房間悶悶不樂時,簡覺察到了異樣。
某天晚上,她找到兒子:
"如果你想找我談談跟性有關的話題,我是很願意傾聽的,同時我也保證這個空間是安全的。"
當時歐提思沒做好心理準備,否認了自己正在面臨性困擾,拒絕了媽媽。
簡於是不再追問。
後來過了幾天,歐提思主動找到簡:
"媽媽,我確實正在面臨一些性發育的障礙,但我不想跟你探討,我想自己去解決。"
簡聽完以後,非常平靜地接受了: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我現在知道你怎麼想了。"
由始至終,她都沒有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分析、研究兒子的性心理,替他發聲。
相反,她把話語的決定權交給兒子,尊重兒子當下不想承認或不願討論的權利。
基於這份全然的尊重,歐提思才有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一點點面對、探索和修復自身性發育方面的障礙。
在網際網路上,我們需要嘴替的存在,
因為我們需要他們去替我們表達“心中所想卻無法表達”的東西。
而追溯到成長的源頭,則很有可能是:
曾經身為孩童的我們,很少有一個足夠涵容的空間,能夠讓我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事實上,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嘴替的存在,
因為:
沒有人能夠真正瞭解一個孩子,除了他自己;
沒有人能真正讀懂孩子的心聲,除了他自己。
孩子更需要的,其實是:
給他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他可以放心地說; 當他不想說的時候,尊重他不想說的權利; 當他終於勇敢開口了,給予他正向的回饋。
允許孩子在關係中真實地做自己,真實地表達自己心聲,
允許孩子在自我表達中,一點點地探索、發現和整合自己,
由此變得獨立、完整且從容。
或許那個時候,他就可以流暢地表達自己心中所想,不再需要依賴網際網路的嘴替了。
願你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夠堅定自我,自信從容地接受挑戰與機遇。♥
--------End---------
繼續閱讀:
作者簡介
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現於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121我二胎備孕生女兒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