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資訊顯示,全國多地正加強生育力保護工作。湖北宜昌成立人口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創新開展保護生育力工作,在全國率先出臺《保護育齡婦女生育力若干措施》。國家衛健委主管的《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編委會還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女性生育能力保護直通車”健康公益活動。
生育力,指的是個體生育後代的能力,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順利懷孕的能力、健康度過孕期的能力、保證子代健康的能力。女性生育力下降已成為世界範圍內的健康問題,據浙江慈溪市衛生健康局介紹,我國非意願妊娠的流產率居高不下,一定程度影響了生育力,生育力的下降主要體現在不孕不育率的逐年上升,而人工流產的後遺症輸卵管堵塞、黏連,子宮內膜異位等疾病高發是導致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
《2021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資料顯示,2014年至2020年,中國每年人工流產平均數超過950萬。接受人工流產手術的女性中低齡者、未育者佔比大,重複人流比例高。2018年,國家衛健委在對《人工流產後避孕服務規範》進行解讀時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育齡人群缺乏避孕節育科學知識,避孕措施缺失,導致意外妊娠;二是避孕方法諮詢指導不到位,育齡人群採用高效避孕方法不足,避孕失敗率高。
性教育是保護生育力的基礎,生育力保護要從青春期做起,保護女性生育力第一道防線是避孕。青少年經過性成熟從兒童發展至成年階段,在這個關鍵過渡期內,若性教育缺失將導致其無從獲取性知識,或只能透過非正規渠道學習瞭解,極易被誤導,一旦意外妊娠絕大多數會進行人工流產。
而在日常所見的商業廣告中,人流手術又常常與“無痛”“安全”等字眼一起出現,甚至“今天做人流,明天就上班”之類的話語,不免讓缺乏生殖健康知識的人們誤以為這項技術已經發展到幾乎不會給人體帶來副作用的境界。然而所謂“無痛”僅僅是麻醉藥帶來的結果,實際情況並不是這麼輕鬆。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曾有一名醫師講述過一個真實病例,一名30歲女子2年內3次墮胎,由於多次人工流產,在最後一次墮胎時,造成子宮、小腸穿孔。
提高認知是改變行為的第一步,世界衛生組織曾有研究表明,當年輕人對性、性關係和自己的權利有更好的瞭解時,他們更有可能較晚開始性活動,也更有可能進行更安全的性行為。
開展性教育,需要根據物件的年齡階段進行適齡的知識科普,例如,6歲前可以指導孩子瞭解自己的身體、保護隱私部位,面對6-12歲的孩子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生理變化,與12-18歲的孩子探討兩性知識、傳遞建立親密關係的經驗。
受限於傳統觀念,現實中的性教育總是伴隨著尷尬和淺嘗輒止,若由學校開展,也時常免不了“完成任務”式的照本宣科,學生要麼不以為然,要麼一知半解。因此,需要豐富教材和形式,以繪本、動畫、遊戲等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感,使其達成理想效果。
當然,性教育不是未成年人的專屬,不少成年人同樣要“補課”。每個人對自己的生育問題都有接受與拒絕的權利,前提是在清楚瞭解利弊的情況下做決定,須知稀裡糊塗的自由不是自由,而只有切實抓好性教育,才能保障育齡群體擁有飽滿的生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