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少年商學院(ID:youthMBA)作為領先的國際素質教育平臺,少年商學院透過世界名校通識課幫助6-15歲孩子發現興趣並樹立目標。
近年來,關於原生家庭的討論不絕於耳。
家庭,是人們向社會出發的起點,也是人們從社會迴歸的終點。
“家”若是代表溫暖、支撐、等待和安慰,人們的拼搏才有動力,傷痛才有休憩復原的依靠。
但是,並非每個家庭總能溫馨和睦,當控制與妥協、隱忍與對抗交疊,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如同潮水,時而風平浪靜,時而巨浪滔天。
電影《春潮》,就講述了一個母女之間、三代人相愛相殺的故事,將原生家庭的話題再次推上風口。
在影片中,年邁的母親幾乎掐滅了女兒所有的幸福苗頭,自己也深陷於無休止的憤怒之中,並影響到第三代人的成長。
有網友感慨道:“這簡直是我和我媽的現實版。”
(微博截圖)
家,母親炙烤女兒的烤架
年輕時候能說會唱的紀明嵐,如今是熱心的社群積極分子。
雖說上了年紀,她依然精明能幹,頗有人緣。
她有才能也有號召力,是合唱隊的核心,招呼著一幫老太太在家裡排練。
喪偶的退休廠長老周正在追求她,希望和她白頭偕老。
紀明嵐的女兒郭建波是一位頗受好評的社會新聞記者,勇於揭露社會問題。她與同事朋友都相處得不錯。
郭建波的女兒郭婉婷在唸小學,從小由姥姥帶大。
她小小年紀會看臉色,懂得說話,潤滑著姥姥與媽媽的僵硬關係。
老少三代人同住在紀明嵐的房子裡。
這間普普通通的房子,郭建波回來後要降低存在感,安靜地縮著。她的任何舉動都能使紀明嵐發怒,不留情面地罵她。
紀明嵐可以把任何話題都扯到郭建波身上,再推及到死去的前夫身上,火力全開,訴說他的種種不堪。
她的吐槽實在頻繁,連小外孫女都覺得不合適。
說到紀明嵐與前夫的婚姻,老同學們都記得她當年為了與老郭談戀愛,關禁閉、寫檢討、被人檢舉揭發、未婚先孕,真是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換來的。
這段婚姻,後來成了她拼命掙脫的牢籠。
女兒郭建波有什麼過錯呢?
當然,她年過四十,沒什麼錢也沒房子,只有單位的半間宿舍的使用權。
她不肯找一個體面的丈夫,女兒由老媽撫養。在母親的眼裡,她儼然是個失敗者,母親恨鐵不成鋼倒可以理解。
郭建波最大的錯,在於她父親是紀明嵐最痛恨的人。
紀明嵐幾乎讓所有的人都相信郭建波的父親是個“大流氓”。
郭建波卻固執地愛著父親,不肯站在母親一邊。
強硬的控制狂與自損的反抗者
紀明嵐剛硬自信,自視對別人十分重要。
住在她家樓上的朋友自殺了。
相處幾十年的老鄰居、老同事,一直相處得像好朋友來著,竟然不找她傾訴徑自死了,這讓她很想不通:
我就住在她樓下,大家幾十年的朋友,她卻不願意告訴我她不想活了,為什麼?
好友自殺也能成為失控的理由,她把女兒推到對立面:
你意思是她沒有把我當朋友。她沒有把我當成朋友?
9歲的郭婉婷深得姥姥寵愛,她敢與紀明嵐開玩笑,說姥姥翻臉比孫悟空還快。
紀明嵐果然立馬發飆:
對她多好都沒用,就是一點不好呢,都給你記下了,都是白眼狼!
那你在這兒幹嘛,你走啊。
你們兩個吃著我的喝著我的,還想我笑著來服侍你們。
門兒都沒有!
其實郭婉婷的出生是個意外。
郭建波未婚懷孕,本來想打掉孩子。紀明嵐讓她生下來,幫她撫養。
可是,孩子一生下來就被紀明嵐抱走,再沒讓郭建波插過手。
郭建波缺席了女兒所有的重要時刻。只有一次孩子住院必須母親簽名,她才得以出面一回。
紀明嵐用外孫女做牽絆,控制著郭建波。她知道郭建波既不能獨自帶大孩子,又不忍心拋下孩子。
郭建波不忍女兒重複自己的遭遇,忍受著母親骯髒惡毒的咒罵。
郭建波終於帶著女兒從家裡逃跑了一次。
過了幾天,她又帶著女兒回到母親家裡。
紀明嵐第一時間拉住外孫女,告訴她說:
你爸爸車禍去世的事是編造的。
你沒有爸爸。
你媽媽本來打算殺死你。
紀明嵐要徹底破壞女兒與外孫女的關係,懲罰郭建波的逃脫。
也許因為幾十年的纏鬥中郭建波一次也沒有贏過,她不與母親正面衝突。
但她也沒有停止反抗。
她蔫壞。把菸頭摁滅在紀明嵐晾的蘿蔔片上。
悄悄拔出水管讓家裡淹水。
老同學給郭建波介紹了一個條件很好的男人。
男人很欣賞她,跟她去到家裡見她母親。
紀明嵐很滿意,似乎看到祖孫三代就此有了靠山。
郭建波卻坐在一旁悄悄地給那男人發低俗的資訊。男人拔腳就走。
她知道紀明嵐當面貶低她,背後還是為她的工作和能力驕傲的。
但她選擇用自身的失敗打擊紀明嵐的爭強好勝。
不被疼愛的女兒們
紀明嵐那代人經歷過一段特殊時期。“出身好”的標籤,恰恰證明她出身貧苦。
她與郭建波父親在一起並非出於愛情,而是看中他是城裡人,抓牢他她就能脫離困境。
生活最困難的時候,紀明嵐將所有的細糧省給老公和女兒吃。她每天只吃一頓飯,經常餓暈。
她省下自己的那份寄給媽媽,她媽媽卻責備說:“你幹嗎不寄錢回來啊?”
中國的女性長久生存在重男輕女的氛圍裡,大多數女孩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愛少得可憐。
有的女孩長大做了母親,也有了女兒,並不會格外理解疼愛她們,反而自覺地站到男人的角度,把女兒視作外人,要求女兒無條件反哺家裡。
紀明嵐得不到媽媽的體恤,想到那段經歷她就淚流滿面。
她落淚的時候,沒有想過該體恤郭建波。
也沒有想到,愛,是要一代代傳遞的。愛,需要學習。
郭建波不曾從紀明嵐身上得到過母愛,也沒有機會感受和學習專屬於“母親”的日常的、瑣碎的、平淡的愛。
郭婉婷一直被紀明嵐獨佔。
郭建波終於有機會帶女兒住進宿舍,才真正當了幾天媽媽。她替女兒洗澡,陪她睡覺,回答她幼稚的問題。
母女倆相處融洽,愛意滿滿。但是她接了情人的電話之後,關燈鎖門,丟下睡著的女兒就走了。
女兒醒來後嚇壞了,哭著鬧著要回姥姥家。
郭建波無法解釋,不懂道歉,也沒有決心與女兒相依為命,只得將她送還回去。
無論母親怎樣破壞父親的名聲,或者父親真如母親說的那樣壞,郭建波都感念他所給予的細緻溫柔的父愛。
父親會買上汽水和麵包,陪她在動物園裡看一整天她最喜歡的長頸鹿,給她畫畫,替她做玩具。
當她第一次來例假驚慌失措,找到母親。紀明嵐厭惡地說:“怎麼來這個了。”
是父親教她摺疊衛生紙,燒溫水給她泡腳。
父親的愛深藏在她的心底,撫慰她被母親反覆嫌棄、羞辱、傷害的心靈。
紀明嵐撬開郭建波唯一的箱子,賣掉她二十年前的腳踏車,燒掉她與父親的合影、日記。
那些是郭建波與父親僅有的聯絡。
但是,紀明嵐一生病住院,郭建波還是悉心照料她。
紀明嵐老了,她越來越沒有氣力折騰,也終於漸漸溫柔起來。
郭建波從病房的窗子望出去,窗外是流動著的美麗燈河,她低聲地向病床上沉睡的母親訴說,將心中的怨念都傾吐出來。
願春潮如水
人不能選擇出身,沒有人是自願到世上來的。
成為父母既不需要事先考察技能,更沒有監測考核一路跟蹤糾正。帶孩子出世的成年人,是自行選擇升格做人父母的。
就像前陣子引起熱議的“父母合格證”,即便持證上崗不現實,所有父母都需要考慮一下,像學習工作技能一樣,學習做合格的家長,為孩子營造溫暖的家庭氛圍。
現實中,有些父母工作不順、婚姻不幸,或只是心情不好,就不理智地把怒氣發洩到孩子身上。
更有家長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不顧他們的能力與意願,試圖培養“人中龍鳳”。
可是,孩子不是出氣筒,不是替罪羊,更不是滿足家長期待的工具人。
愛孩子,孩子才用愛回報。反之,向孩子噴射怒火的人,將被火焰反噬。
在《春潮》中,紀明嵐是位粗糙暴躁的母親。她在鄰居、同學、追求者面前維持良好形象,卻毫不心軟地打擊親生女兒的生活。
她越來越老,終將失去繼續傷害女兒的能力。有一天她可能會脆弱到無力,甚至引人憐憫。
她可以要求郭建波原諒她嗎?女兒應該原諒她嗎?
也許親子關係中的愛恨糾纏,難以用是非對錯理清,但不可否認,原生家庭的傷痛,很可能會成為代代相傳的負擔。
我們又該如何改變潮水的方向呢?
正如電影主演金燕玲老師說:
“到今天,我本人已經65歲了,不管是朋友也好,其他什麼也好,我都很願意把我心裡面的感覺馬上表達出來,對他們說‘謝謝你’。
我現在會跟別人講,‘我愛你’,我跟導演也常說‘我愛你’。現在的我就會這樣,會很把我的感情不怕肉麻地表現出來。”
但願曾經敵對的父母與孩子有幸遇到一個契機,喚醒沉睡的親情。
親情也許會如春日臨近,春潮初漲,融盡填塞在彼此心中的堅冰。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