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發來一張圖片,上面是各種煙花的價格,他在群裡問我們姐弟三人:“你們姐弟三人看看,孩子們都喜歡什麼樣的煙花,老爸去買,過年熱鬧一下”。
老爸的資訊一發,才發現快要過年了。每年初一的早上,老爸都會在開門前放“二踢腳”,一種簡單又響聲比較大的炮仗。在睡熟中的我們,常常被驚醒。
我曾問過母親,為什麼一定是開門前放炮。忙著準備大年初一早飯的母親只說:家家戶戶都這樣。後來特意去查了才知道,大年初一早晨先放爆竹的傳統是“開門炮仗”,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如今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家庭,雖沒能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聽到老爸放的“二踢腳”,但這個習慣也延續到了我們的小家。
大年初一的早上,娃爹變成那個放“開門炮仗”的人。近幾年,娃慢慢長大,也開始跟著去放炮。
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感受到了一種儀式感,好像以前沒有察覺過。
《小王子》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小王子問狐狸:“儀式是什麼呢?”
狐狸回答:“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正是因為有了大年初一的儀式感,才讓每一個孩童有了期待,也讓每一個大人明白了傳承的意義。
儀式感的家庭,養育幸福孩子
楊絳先生說:“有儀式感的家庭,會更加幸福”。
在我看來,儀式感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和尊重,它能夠讓平凡的日子變得不平凡,讓平淡的生活充滿驚喜和感動。
今年我家大寶過生日的時候,娃爹並沒有買書籍或者文具用品,而是學著網上的樣子,準備了“後備箱”的驚喜。
當大寶看到後備箱開啟後的禮物時,開心地原地蹦躂,一直在問:“是給我準備的嗎?”
之後的幾天,每次送他去學校,都能聽到他跟其他同學分享,自己收到的生日驚喜。那一刻在大寶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有儀式感的家庭,會更幸福”這句話的分量。
尤其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儀式感尤為重要。
其一,儀式感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儀式感,可以是孩子生日聚會、畢業典禮、節日慶祝、暑假旅行等等,都可以透過儀式感,賦予這些日子特定的意義。
有人說:“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而將儀式感融入到孩子成長中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底色是明亮的。
其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自我價值感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經歷過無數的儀式感,比如生日、結婚紀念日等,這些日子一旦有了儀式感,就會感受到了重視和尊重。
對小朋友來說也一樣,儀式感所帶來的尊重和重視,讓他們感受到了認可和被接納。
當他們從儀式感中獲得了快樂、感動、感恩等情緒後,會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其三,是建立孩子對生活的期待。
儀式感的本質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是一種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珍惜。所以,當孩子從小受到儀式感氛圍的薰陶時,會自然而然地對生活充滿熱愛。
充滿儀式感的過年,更有意義
過年的儀式感,不僅僅是新衣服、放鞭炮,爸爸媽媽們,還可以在這些事情上,讓孩子體會到過年的儀式感。
首先, 過年前的準備,讓孩子更有參與感。
中國人對年的儀式感,從進臘月就開始了,一首童謠幾乎人人會唱:“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家家戶戶的年前安排,幾乎都是照著這首歌謠來執行。家長可以在準備的時候,讓孩子參與其中,這樣不僅增加了參與感,還能對年俗有更多瞭解。
其次,過年必做10件小事,讓孩子瞭解傳統文化。
✔吃: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共享豐盛的年夜飯,寓意“歲歲平安”;
✔守歲:年夜飯後,一家人一起熬夜迎接新年,寓意“長命百歲”;
✔壓歲錢:長輩把裝有壓歲錢的紅包放在孩子的枕頭下,寓意“壓祟驅邪”;
✔發壓歲錢:晚輩在新年向長輩拜年,領取長輩給予的壓歲錢,寓意“長命富貴”。
✔看春晚節目:除夕夜及大年初一觀看央視春晚節目,欣賞各種文藝表演;
✔放煙花爆竹:新年期間,人們燃放煙花爆竹以驅邪迎祥,增添喜慶氣氛;
✔拜年:新年期間,人們互相拜訪,互送祝福,表達親情友誼;
✔舞龍舞獅:新年期間,人們舉行舞龍舞獅表演以祈求吉祥如意。
透過這10件事情,讓孩子在過年熱鬧的氛圍中,感受家庭的團圓、幸福和溫暖。同時,引導他們瞭解關於春節的傳統文化。相信這些美好的記憶和感受,一定會成為他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
凌晨媽媽來叨叨:
跟大家分享一件喜事,在2024年12月4日,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節申遺成功,代表著我們的中國年,越來越走向世界,成為全球性的慶祝活動。這是值得驕傲的事情,更是需要孩子們傳承的文化!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