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暖暖。
近期,高盛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高收入人士與低收入人群的消費都在向更低檔次的產品或服務轉移,即所謂的“消費降級”。
不止是大洋彼岸的美國,“消費降級”這一詞彙頻繁出現在中文網路裡、熱搜中以及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那麼,消費降級“這股風”有吹到教育領域嗎?
近期,我們針對千名中產家庭,做了一次教育消費調研,我們想知道:
家庭收入與教育投入之間呈現什麼樣的關係?
都說走國際教育路線的孩子,學費只是教育支出的小頭,這是真的嗎?中產們的教育花費有消費降級嗎?家長們願意為本科留學花費多少錢?
透過此次調研,我們有很多有意思的發現。
在正文開始前想和大家預告一下:
留學如何省錢有效規劃?
11月23日深圳第3屆留學菁英匯
30+頂級學校/機構
一站式補齊教育資訊差
名額有限,點選下方圖片一鍵報名
在教育上,深圳家長最土豪?
此次參與問卷的家長,主要來自北上廣深,年齡段覆蓋了學齡前到本科階段。
在家庭年收入佔比這一塊,調研顯示,家庭年收入在100-300萬區間的家庭最多,佔比37.7%;排名第二的是年收入在50-100萬區間的家庭,佔比22.2%。
家庭年收入在300萬以上的家庭佔比24.3%,其中,年收入在500萬以上的家庭佔比11.1%。
根據北京大學在一次報告裡給出的明確定義:家庭年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或滿足其他一些條件(如在一二線城市有房有車無貸款,存款和理財金額超過150萬元等)家庭就能被稱作中產階級。
可見,參與此次調研的家庭絕大部分為高淨值人群。此外,此次調研顯示,如果孩子正處於K12階段的家庭,82.3%的家庭其子女正在就讀於國際化學校或者海外私校。
那麼,在過去一年裡,家長們為孩子的教育總支出,花費了多少錢呢?
調研顯示,最多比例的家長(18.1%)為孩子的教育花費了20-30萬元;其次,有17.1%的家長為孩子花費了50-100萬元,與前者僅相差1個百分比;16.8%的家長為孩子花費了40-50萬元;另有少部分(佔比6.4%)家長為孩子一年花費在100萬元以上。
深圳十一年級男孩Leo是藝術生,Leo爸告訴我們,兒子學費一年28萬,但這只是教育“小頭”。兒子要在課外補習SAT、託福等成績,加上上藝術類課程,Leo去年一年花費超過100萬。
那麼,北上廣深哪個城市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最捨得花錢呢?答案有些讓人意外。
此次調研顯示,最願意為孩子教育“豪擲千金”的是深圳家長。
有17.9%的深圳家長願意把家庭年收入的40%以上用於孩子的教育;其中有5.3%的家庭願意把60%以上的收入用於孩子教育。北京家長其次,願意將40%的年收入用於孩子教育的家庭佔據調研人數的12%。
不過,從全國的整體資料來看,絕大部分的家長(43.5%)將孩子的教育支出控制在年收入的0-20%之間。
中產的錢花在了哪些地方?
學費、鋼琴、繪畫、體育、英語培訓班......
都說養孩子是養“吞金獸”,那麼家長的教育花費具體都花在哪些地方了呢?我們發現,孩子處於不同年齡段的家庭,所“燒錢”領域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首先是孩子處於學齡前的家庭,尤其是如果孩子就讀的為私立雙語幼兒園,學費通常是開支大頭。
Lily的女兒就讀於上海浦東某知名雙語幼兒園,這所幼兒園聚集了不少名人子女,每月收費接近2萬。與此同時,學校的裝置與師資配比也是“最高配”。學校設有棒球、橄欖球、足球、泰拳道等供孩子選擇。
如果孩子就讀於公立幼兒園,由於公立幼兒園通常為中文教育,且學費便宜,家長們通常會花費更多的金錢與精力在課外為孩子報外英語、心算類早教班,彌補學校教育的“短板”。
孩子在讀小學的家庭,教育花費去處排前三的分別為:學校學費、藝術培訓、體育訓練。
北京女孩Lucy就讀於北京某公立小學,雖然學費全免,但Lucy的教育支出佔據家庭年收入的30%。
Lucy屬於從小被“富養”的孩子,她自小學過鋼琴、芭蕾、小提琴、網球、繪畫、書法等,可謂是吹拉彈唱,樣樣不落。Lucy媽媽對選擇興趣班也頗有心得,“小學階段選擇興趣班要廣撒網,到了初高中,再根據孩子興趣進行收窄與精進。”
到了中學階段(初中+高中),情況逐漸發生轉變。
除了學費大部頭外,校內課程校外補習、標化考試培訓(託福、SAT等)花費的錢“緊隨其後”;體育、藝術類興趣班逐漸“讓位”。
Cici是經歷這一變化的典型代表。
Cici就讀於上海某國際學校十一年級,在小學階段,Cici燒錢最多的地方是興趣班,到了初高中,由於學業繁忙,她主動停掉了多項興趣班,最後只留下網球與小提琴。
當來到高年級,因為要面臨申請,Cici花費了最多時間在準備標化成績上,補課費一年至少要6位數。
受訪者Leo一年學費接近30萬,但是Leo爸爸告訴我們兒子,兒子將來的申請方向比較小眾,由於這些科目老師都教不了,Leo一年要額外再花30萬去校外補習。
不過,我們發現越是成績好、自驅力強的“天賦型孩子”,越能給父母省錢。
去年考上牛津大學的深圳男孩John就是典型學霸。John高中四年,參加國際考試、競賽、補課的費用,每年不超過2萬。在大學申請“人均請顧問”的大環境下,John靠DIY叩開牛津大門,為父母省下錢可以買幾輛車。
留學機構怎麼選?
11月23日深圳第3屆留學菁英匯
30+頂級學校/機構,
一站式補齊教育資訊差
名額有限,點選下方圖片一鍵報名
被孩子“套牢”的中產,不敢消費降級?
哪個年級段的孩子最“費”錢?
調研顯示,孩子所處的年齡段與教育花費呈正比關係,即孩子越大,花費的錢越多。
如下圖顯示,在高中階段,每年教育支出在50萬以上的家庭,比例接 近30%,每年教育支出在30萬以上的家庭比例更是超過了65%;而在小學及以前的階段,每年教育支出金額在30萬以下的家庭佔到了大多數。
這一資料恰好驗證著我們身邊的案例。
北京媽Ella有四個孩子,分別就讀於幼兒園、小學、初中與高中。“老大花費的錢最多,其次是老二”。
上海爸爸老張,家中的老大一年興趣班的錢超過10萬,讀幼兒園的老二花錢甚少。
關於是否感受到“消費降級”,意外的是,參與訪談的家長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Ella的四個孩子都在讀國際學校,Ella說自己以前花錢就沒有“大手大腳”,所以這一波“消費降級”對自己家的影響並不大。
至於教育整體開銷,甚至有增多的趨勢。在剛結束的暑假,老大和老二飛到歐洲參加馬術比賽與培訓,花費了2萬多歐元;另外,老二去牛津參加了兩週夏校,花費了14800美金。兩個孩子加起來一個暑假花費25萬。
另一位受訪者北京男孩Tom,在剛過去的暑假,光是上音樂培訓課程就花費了10萬人名幣;Tom的妹妹暑假去美高參加了為期五週的夏校,花費8萬人名幣。
大學階段,準備多少留學預算?
目的地決定留學預算,反之亦然。
調研顯示,當留學預算在50萬以下時,家長們更傾向於送孩子去新加坡、中國香港及澳大利亞。
當預算在50萬以上,家長們更傾向於送孩子去美國、英國與加拿大。
如果留學目的地有食物鏈,留學圈共識是美國處於食物鏈頂端,其次是英國、加拿大、澳洲、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
以美國大學舉例,藤校與排名前十的頂尖大學不僅錄取率低,而且學費昂貴。哈佛、斯坦福8.5萬美金+/年;普林斯頓8.6萬美金+/年。有些私立大學學費甚至逼近10萬美金/年。
不過”豐儉由人“,如果選擇美國公立大學,留學成本會更低。例如普渡大學、喬治亞大學等公立大學,每年學費不超過4萬美金。
如果選擇英國大學,英國本科為三年制,碩士一年制。本碩讀完,只需要四年。正在牛津讀大學的John,一年總花費(包含學費)為60-65萬元。
那麼,對於那些孩子還在K12階段的家庭,家長們計劃給孩子每年多少的留學學費+生活費用呢?
調研顯示,最多比例的家長(35.6%)計劃給孩子準備50-75萬元。30%的家長計劃給孩子準備50萬元以下,27.3%的家長準備了75-100萬,7.1%的家長準備100萬以上。
對於那些已經在海外讀大學的留學生來說,調研顯示,學費依舊是花費大頭,其次是讀書生活費與留學機構、升學顧問費用。
我們瞭解到,部分本科生有繼續攻讀碩博的需求,因此他們會花一筆費用,用來請留學顧問。此外,我們還關注到,有少部分(6%)同學願意為求職與實習付費。
結語:
養娃要花多少錢?這個問題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答案。
有意思的是,在這次調研中,多位家長告訴我們,他們在子女年幼時就給後者準備“教育基金”。
一位子女正在就讀於體制內學校的上海父親告訴我們,即使孩子還在讀小學,也不確定將來送孩子去哪個目的地留學,但他們已經為孩子準備了讀本科的留學預算,“一年一百萬”。
這位父親說,“如果孩子成績好,孩子將來也會在國內讀大學,但是現在多為孩子存一點錢,讓他將來的人生多一條路,多一個選擇。”
Readfirst
教育的選擇遍佈全球,如何把錢實實在在花在刀刃上,選對適合孩子的路徑?
留學全知道和閱讀第一攜手國內外頂級教育資源,讓您無論在擇校、選機構還是挑專業,都能“一站式逛齊”,不費心找到好資源!
極度內卷之下,如何跳出傳統思路,打造個性化人設?
大灣區學生如何差異化競爭,凸顯優勢?
文科VS理科生、牛娃VS普娃的申請策略有何不同?
英美雙申時間線、申請技巧和避坑指南?
如何將AI合理運用到申請中,提升競爭力?
為了全面、專業地為家長們解決這些問題,幫家長、中學、機構和大學提供彼此交流的平臺,留學全知道和閱讀第一將在11月23日, 推出連結國內外頂級國際教育資源的行業對話:EduKnow 留學菁英匯。
名額有限,點選下方圖片一鍵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