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作者:三川玲
有人說我不應該用高考成績把孩子一生否定了,那肯定不能,而且不該。我否定的,不是孩子,甚至不是家長,而是註定結果為“得不償失”的雞娃行為。
最近一張“海淀十八年雞娃終點”的截圖在各家長群瘋傳,這十八年曆歷在目的奮鬥努力讓看的人感到熟悉而又唏噓。我們一起再來看一遍。
•基本情況:女孩,2006年6月出生
•1-3歲幼兒園前,英語早教、鋼琴、舞蹈入門
•4-6歲幼兒園期間,英語、鋼琴二級、舞蹈、畫畫
•7-12歲小學期間,英語KET、PET、FCE卓越,鋼琴九級,葉聖陶杯一等三次,AS一等八次,二等五次,大師銀一次,早培複試沒入營,市三好,紅領巾,畫畫比賽一等若干。
•13-15歲,初中沒有被老大點,去了中關村某六小強,沒有給直升,初中三年週末始終在上課,學數學語文英語物理,中考順利壓線考到老大RDF。
•16-18歲,高中到了老大,突然發現身邊高手如林,第一次考試全校六百多名,一下接受不了,開始懷疑自己,出現厭學情緒,高一高二開始擺爛,成績倒數,家長沒辦法,怕壓力大出問題。高三自己調整過來,開始瘋狂補課,補課費小几十萬。
•高考放榜,582分!
•在整個北京6萬名考生中排名僅為14198名
十八年雞娃歷程一一看來,我有六個判斷。
第一個判斷:家長的雞娃能力是一等的。
這可以從家長雞娃的精力、財力和耐力三方面來講。
先說精力,光是能夠知道哪些個KET、PET、FCE、AS、大師、葉聖陶、紅領巾……已經比大部分朝陽、昌平家長厲害啦。朝陽昌平大興等區家長,在這些“海淀雞娃通識”面前,已經可以算是文盲。文盲的表現是什麼?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必須慚愧地說:這一圈“術語”,我不但不知道是做什麼的,連讀名稱都讀不利索。我不知道跟我一樣雞娃通識為文盲的讀者有多少,你們在評論區喊我一聲。
這位海淀家長,不但知道,而且人家還能夠做到,這個做到可真不容易,能夠了解這些考級和杯賽的內容,能夠及時報名,還能讓娃學得懂學得會,乃至拿到不錯的成績,真是了不起。
再說財力,光看高三最後一年補課就用了幾十萬,報各種班並且請老師,應該加起來也有幾十萬,有網友算加起來應該百萬以上——這還僅是財力的小頭,大頭是那動不動10萬乃至26萬一平米的海淀學區房。海淀雞娃的標準款財力,基本要以千萬財力打底的。
最後說耐力。我聽海淀六小強兩位校長跟我說:大部分家長,包括海淀家長,都在雞娃上並不具有耐力。表現為“時雞時不雞”——有時間有心情就雞,忙起來就不雞,考壞了就雞,雞兩天就不雞了——時雞時不雞大機率效果不好,或者幾乎沒有效果。能夠雞娃行為成功的,即便在海淀,也只有不到三成。
所以,最後我可以判斷,別看孩子最後高考成績是一萬四千多名,但父母的兼具精力財力和耐力的雞娃能力絕對是一等的,在北京起碼能夠排進前100名。
第二個判斷:孩子耐雞、受雞,也是難得的。
孩子能夠在嬰幼兒時期,就學英語鋼琴舞蹈畫畫,這是大多數城市孩子走的路,這不難得。
小學時期能夠參加KET、PET、FCE、AS、大師、葉聖陶、紅領巾等等各種比賽評級等等,已經開啟了海淀模式,在這個階段,北京的朝陽昌平大興乃至東城區的大部分孩子,就已經開始跟不上步伐了。
初中階段,把所有的週末都用來學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在海淀其實也算模範一般的存在了。因為據北京教委的資料,海淀區休學在家的初中孩子,已經有2000多個。這些孩子,估計有十個是因為校內吃不飽要出來自學,有幾十個是因為價值觀理念認同選擇先離開學校試試,大部分孩子是因為不受雞不耐雞而不得不休學在家。
這一個孩子,是受雞耐雞的,是願意配合父母的雞娃觀全力以赴去努力爭取的,所以才能夠壓線進入升學率最高的人大附。
最讓我感受到孩子受雞耐雞的是高中的最後一年。因為壓線進人大附,在高手如林的環境中,這個孩子度過了痛苦而且放棄的高中前兩年,到高三的時候,居然能夠把自己的狀態調整過來,請人補課,又奮鬥了整整一年。這個時候,都不是耐雞受雞,而是自雞,而且是努力最後一搏了。
這個孩子的意志水平是非常值得一讚的。
僅憑孩子能夠壓線進人大附,能夠在高三最後一年從逆境中奮力拼搏,這是受雞耐雞水平,在全北京也能夠排進前1000名了吧?
不知道各位讀者怎麼看,你們家孩子受雞嗎?耐雞嗎?
第三個判斷:雞娃結果可以稱作“得到跟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孩子最後的高考分數出來582分!在整個北京考生中排名14198名。
有人說,582分已經很不錯了,也許能夠壓線上個211;但是,今年北京考生只有6萬人,這裡面除了人大附,除了海淀六小強,還包括整個海淀,還包括東城西城乃至窪地朝陽大興等等的考生啊!這6萬名考生,大部分買不起海淀學區房,付不出上百萬的補課費,父母工作繁忙,也付出不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啊!
這個分數和排名,跟父母的雞娃能力和孩子的受雞水平,是嚴重不成正比的。
這個分數和排名,對於父母和孩子十八年來的付出,也是嚴重不成正比的。
基本可以得出結論:得到跟付出完全不成正比。
甚至可以得出結論:十八年雞娃終點一場空。
有人說我不應該用高考成績把孩子一生否定了,那肯定不能,而且不該。我否定的,不是孩子,也不是家長,而是這種“得到跟付出完全不成正比”的雞娃行為。
第四個判斷:孩子已經雞到極限了,不雞肯定不比現在差
我們在前面講,家長的雞娃能力其實是一等的,孩子受雞耐雞的配合度也是非常高的,能雞到壓線進人大附——這已經是這個孩子能夠被雞出來的最高結果了。
我們必須承認,有些人能雞出來,有些人雞不出來。無論家長如何有能力,無論小孩如何懂事能配合。
我們還必須承認,學霸分天然學霸和人造學霸,天然學霸不用父母雞,自己學習花的精力也不多,但就能輕輕鬆鬆當學霸——這是我看《涼子訪談錄》得來的結果。這個節目有一個系列,是訪談清華北大的學生,探索他們是如何學習的。大概涼子是衡水人,他始終想知道衡水中學這樣系統性雞娃究竟是不是對的。
我們要承認,有些人,不是有些人,是大部分人,是不適合考試的,考試並不能檢測到他主要的人生潛力。無論如何努力,也只能如此——人是要認命的。這個海淀家庭要認這個命。這個命,就是學習的規律,人的規律。
有人跟我留言說,孩子582已經不錯了,運氣好還能上個211;還有人說,如果不雞,可能連582都保不住。父母不能冒險讓自己不雞,讓孩子不努力,因為你不知道那個佛系育兒的平行世界究竟會發生什麼。
還有人諷刺我說,要談規律的時候,我在講個案。那麼我必須跟大家講講規律。
第五個判斷:最新諾獎證明,中產雞娃沒用
那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一項新研究。先簡單說一下結論:那就是“擇校”對中產家庭真沒用。
經濟學家安格里斯特和同事們透過研究的一所高中得出研究結論。
他們選擇了一所超級精英學校——波士頓拉丁高中。該校在全美高中排名裡佔第20位,畢業生整體的SAT分數在整個麻省排第4位,上了這所學校,無疑等於一隻腳踏進了常春藤大學!其地位相當於北京的人大附。
這所高中學生必須參加考試才能進,而且“一分定終身”,如果你達不到分數線,哪怕只有一分或者幾分之差,就只能去上另一所高中——名字差不多的波士頓拉丁學院,它的SAT分數排名就沒那麼好了:在全州排在前20%。
研究者選擇了兩批學生:一批是分數剛剛達到波士頓拉丁高中的,另一批是剛好差了幾分落榜的,也就是說,這兩批學生最初的學術成績和智力潛能差不多,他們唯一的差別可能就是“運氣”。
而等這兩批學生上完高中,開始為大學做準備時,研究者考察了他們的PSAT、SAT、AP考試成績……然後發現,學生們的成績沒有任何顯著的差別。
無論父母怎麼想,一流學校里名師的教誨、身邊優秀同學的激勵,其實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都沒什麼顯著提升作用。
高中是如此,常青藤等精英大學會不會不一樣呢?
和安格里斯特合作過的克魯格早就研究過這個問題了,答案也是:沒用。克魯格和同事們研究的,是那些被常春藤大學錄取、但因為各種原因放棄而選擇了低一個檔次的大學的學生。
常春藤大學的學生畢業10年後的年薪出了名地高——7萬美金,是非常春藤大學畢業生的2倍。而研究發現:那些拒絕了常春藤大學的學生,年薪一點都不比這個數字低!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學生被美國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頓錄取了,但放棄而選擇去上了排名第49的東北大學,那麼他將來的掙錢能力,仍然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畢業生一樣。
安格里斯特和克魯格的研究,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的研究證明的是:中產擇校沒用,進而證明的是為了升入名校考取更高的分數而雞娃而努力:沒用。
簡直可以稱為:白忙活一場。
第六個判斷:十八年雞娃,“得到如此之少,失去如此之多”
海淀式雞娃十八年,孩子的得到:
•鋼琴九級,葉聖陶杯一等三次,AS一等八次,二等五次;大師銀一次
•市三好,紅領巾三星,畫畫比賽一等若干
•人大附的高中校服
•高考582分
•北京市14198的排名
海淀式雞娃十八年,孩子的失去:
•從小學開始,就失去了所有的週末。
•在高中前兩年,懷疑自己,失去自信;開始擺爛,失去積極生活的動力。
•失去了遠方,雖然身處視野最博大的北京,但基本沒有時間去看生命的遠方:不能直接變現的大格局閱讀,沒有讀;進一進博物館,看看人類過去的種種經歷,那麼忙估計沒有時間看;去中科院聽聽科學家講座,發現當科學家原來可以發現整個人類的未知;去聽聽企業家新書釋出會,發現聰明才智不僅可以賺錢,還可以解決那麼多社會問題……考級和打比賽是磨練應付眼前的苟且,並不能帶一個孩子去生命的遠方。
•失去了探索自己的天賦和熱愛。美國教育家肯·羅賓遜在《讓天賦自由》中非常篤定地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熱愛,而且大多數人的天賦熱愛並不是考試。不探索自己的天賦熱愛對考試分數的影響不大,但對一個人終身的成就和幸福感影響極大極大!
•失去了詩意。童年和青少年的詩意,就是生命的體驗感。爬山、玩耍、跟大人和小夥伴聊天,享受跟父母和祖父母的天倫之樂,原來生命如此有趣有意思,人間相當值得。
•失去了對自己人生評價權,把自己過得是否有成就是否幸福的評價權力讓給了考級的級別、比賽的名次和中考高考分數。那自己對人生是否幸福和有成就的可能性就被減去了大半。
那麼,不雞娃了
我們還能做什麼?
我不知道所有立志雞娃正在雞娃的家長,有沒有想過,如果不用雞娃了,還能做點什麼?
因為我持續十七年不雞娃,還寫了篇文章三川:我從不雞娃,也不會後悔,所以是個典型的不雞娃派,那麼,我一天到晚在做什麼?難道真的放手小孩什麼都不管了嗎?我有同事比較瞭解我,說,三川你其實不是什麼都不管的,你應該把你做了什麼看重什麼,寫出來,給真的願意不雞娃的讀者看看——雖然這部分讀者其實並不多。
如果你是一個動心了不雞娃的家長,下面就是我寫給你看的,哪怕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讀,我也願意寫。
我從重要到不重要說說我會做的事情。
1、做一個有自己人生的大人,就是最好的教育。
2、有自己的人生首先必須有自己的事情忙,最好能夠把工作做成職業,也就是自己足夠精專;更好的,能夠把職業做成事業。
3、把自己的職業做得精專,你就有機會跟孩子聊方法論。一定要相信做好一個工作跟學習好一樣,是有共同的方法的。
4、把自己的職業做成事業,你就會有工作的使命感,使命感跟內驅力是最相關的。一個人的內驅力,通常來自於對事情的勝任感以及這個事情能夠給他人和社會帶來的貢獻。做得好,對世界有用,做事就會有勁頭。
5、孩子十歲前多一些可能性的探索,探索孩子的天賦所在。看看孩子做某些事情是否很容易做得比同齡人好,而且願意堅持,堅持起來不累。不要以考級比賽來要求孩子,因為確切的目標會激勵人去付出加倍的努力,要知道天賦是不太需要很多努力的。找到天賦再說。
6、十歲時候果斷減掉孩子的弱枝。什麼意思?就是十歲的時候,已經大概能夠看見孩子的天賦所在啦,要給時間和空間去發展孩子的天賦,而不是把時間貢獻給短處,花很多時間去補短,而不是培優。減掉弱枝,是指放棄把弱枝發展成特長枝一樣好的幻想。
7、儘量保持孩子的閱讀量,儘可能在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上發展孩子。因為人類值得傳承的智慧,幾乎都在書籍裡面,閱讀是孩子能夠接觸到人類最高智慧價效比最高的方式。讓孔子莊子蘇格拉底聯合起來跟孩子談人生,一定比補習班的老師強。
8、儘可能利用能夠得到的公共資源、免費資源來發展孩子的優勢。其實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資源往往是免費的,不但哈佛耶魯,而且北大清華,都有名教授講授的免費公開課。中小學內容也有國家課程中心專門邀請名師錄製了影片課程。家長如果要做功課,多做這方面的功課。
9、培養孩子儘量使用公共資源和免費資源的好處,在於可以鍛鍊孩子主動使用資源進行學習的習慣,那就不依賴於名師名校,也不依賴於父母雞娃的力度。我們要給孩子建立一個信念,就是隻要我想學習什麼,我就一定找得到資源找得到方法,無論身處什麼環境,無論自身經濟條件如何,都能做到。
童書媽媽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書評論人、TEDkids智庫專家、中國營地聯盟理事,親自下場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閱讀寫作教育者,致力於用順應天性的閱讀法與寫作法讓更多人愛上閱讀,享受寫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愛寫作》(即將出版)。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