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Cloud
審校|阿嫻
這種被稱作“河怪”的魚,你知道是什麼嗎?
圖源:NZTODAY RV Lifestyle
這是紐西蘭長鰭鰻,是紐西蘭特有的一種淡水鰻魚。英文名是New Zealand longfin eel,學名為Anguilla dieffenbachia.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它們看起來有些可怕,因為它們能長到2米,身子黑乎乎又黏糊糊的,還能在草地上蠕動,深入內陸爬到人們房屋後的小溪裡,不僅吃植物還能吃小魚或小鴨子,能活到100歲……
研究人員拿起一條雌性長鰭鰻。圖源:Lindsay Hawke
長壽的巨形“河怪”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鰻魚之一,紐西蘭長鰭鰻出生時的體長只有1毫米,但成年後最長可長到2米,體重最重可達40千克。
它們的平均壽命為35~52歲,有的甚至活成“百歲老鰻”。與許多其他魚類相比,這些體形龐大的長壽魚類生長較為緩慢,紐西蘭長鰭鰻每年只增長15~25毫米。不過,棲息地型別、水溫、種群密度、所處年齡和食物供應等因素,都會影響它們的體形大小和生長速度。
通常而言,雌性比同種雄性鰻魚長得更大,成熟年齡更晚,壽命也更長。最大的個體一般是雌性,據稱可重達50千克,年齡能超過100歲。
它們一般不咬人,除非感覺到威脅。被咬過的人表示不是很疼,就是挺嚇人的。圖源:fs.fish.govt.nz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只有兩種淡水鰻魚能達到紐西蘭長鰭鰻這樣的體形:一種是澳大利亞的長鰭鰻,一種是我國也有的鱸鰻(俗稱花鰻鱺、鱔王)。
不同於這兩種身上有斑紋或斑點的淡水鰻,紐西蘭長鰭鰻的顏色很深,多為深棕色或黑色,非常罕見的情況下還會出現金色的長鰭鰻。之所以會出現金色,是因為長鰭鰻身上的深色色素流失,黃色色素因此顯現而出。
金色長鰭鰻,圖源:Mike Joy
會爬,能爬上瀑布
長鰭鰻不僅會游泳,還會攀巖。鰻苗(幼年階段的鰻魚)可以逆流而上,爬出水面,在潮溼粗糙的表面蠕動,透過表面張力吸附在巖壁上。
它們甚至能爬上水壩或瀑布。據稱,有的長鰭鰻能爬上高達20米的瀑布。人 們也曾看到鰻苗攀爬到43米高的垂直表面。不過,當它們長到12釐米左右時,可能是因為它們太重了,表面張力此時不管用了,它們就“失去”了攀爬能力。
除此之外,鰻苗還會在陸地上穿過溼潤的草地,僅在一個夏天,就可以向內陸遷徙130多千米。透過皮膚呼吸,它們能夠在陸地上“行走”長達2天之久!因此,它們可出現在紐西蘭各地、各種海拔高度的河流和湖泊中。
向左滑動檢視會攀巖的小鰻魚,圖源:Jacques Boubée
在淡水中,長鰭鰻是頂級捕食者,是雜食者,依靠非常靈敏的嗅覺捕食。根據可獲得食物,長鰭鰻會吃植物也會捕食昆蟲、蠕蟲、淡水小龍蝦等其他水生生物,偶爾也會吃小鴨子。捕食活動主要在夜間進行,白天它們常藏身在縫隙中、原木或巨石之下。
不過,在白天,它們也很容易被食物(尤其是肉)給吸引出來。有的獵人在溪流中給獵物開膛剖肚時,曾差點被突然出現的長鰭鰻嚇死。
很多紐西蘭人還會把雞蛋打入水中,來“引鰻出洞”,還有人甚至用薯片就成功了!
當面對比自己大的獵物時,它們會像鱷魚一樣用“死亡翻滾”來撕咬獵物。圖源:《河中巨怪》(River Monsters)
只繁殖一次,然後就死了
在秋天(南半球的4~6月),成年鰻魚會離開紐西蘭的河流和溪流,長途跋涉到南太平洋的海域產卵。科學家推測產卵地靠近湯加,具體地點可能位於非常深的海溝。到目前為止,人們還從未觀察到長鰭鰻的產卵情況。
當它們到達目的地時,雌性會產下數百萬或上千萬個卵子,這些卵子由雄性受精。雄性鰻魚如何使卵子受精目前也是一個謎。隨後,這些成年的鰻魚就會死亡。
受精卵會浮到水面,孵化成非常扁平的、葉狀的透明幼體,它們很小,直徑只有幾毫米。這種透明的小小鰻魚會隨著洋流漂流,歷時十幾個月,最終到達紐西蘭的海岸。
當到達紐西蘭的海岸時,幼體會發育成 透明 的“玻璃鰻”。接著,它們從海洋進入河口,向上遊遷移。 進入淡水後,它們身體的顏色慢慢變深,變成細長的、蠕動的鰻苗。聚整合群的鰻苗紛紛逆流而上,花上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尋找自己的家。
玻璃鰻,圖源:Gregory Watkins-Colwell
在自己的淡水家園裡,長鰭鰻會生活幾十年甚至是一百年,直到聽到繁殖的召喚。當它們準備遷徙到產卵地時,它們就會開始“變身”,例如頭部會變得更加細長,彷彿一顆子彈,眼睛也會變大,以便在在弱光下有更好的視力,腹部會變成銀色,好讓自己在捕食者面前更隱身。
在向海洋的產卵地遷徙時,雄性大約是25歲,雌性則是35~40歲。人們在內陸見過的最大長鰭鰻通常都是年老的雌性,它們性成熟較慢,而且不知道為什麼,它們並沒有遷移到海里繁殖。
長鰭鰻的生命週期,圖源:Te Ara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Zealand
數量在下降
在過去,長鰭鰻是毛利人的重要食物來源,捕獲後通常會進行風乾或熏製,儲存起來以備冬季食用。此外,它們還是毛利文化和身份的重要象徵。
但如今,紐西蘭的淡水鰻魚大多為短鰭鰻,長鰭鰻變得較為稀有。
紐西蘭有兩種本地淡水鰻魚:長鰭鰻(上)、短鰭鰻(下)。
長鰭鰻魚之所以得此名,是因為它的上鰭(背鰭)比下鰭長。而短鰭鰻的上鰭和下鰭長度相近。 短鰭鰻不像長鰭鰻那樣生活在內陸。 圖源: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 Te Papa Atawhai
紐西蘭長鰭鰻的脆弱性,部分原因在於其自身漫長的生命週期。除此之外,雖然小鰻魚能夠攀爬,但人們修建的水壩也阻止了許多鰻魚在河流中自由移動;工廠排放到河流中的汙水和廢水也會帶走水中的大量氧氣,導致鰻魚死亡或者逼迫它們遷徙;而過度捕撈、棲息地喪失和氣候變化等因素也在威脅它們的生存。
圖源:Downes, Thomas William, 1868-1938
現在,人們觀察到的鰻魚洄游規模越來越小了,要想見到大到嚇人的長鰭鰻也越來越難了。
參考資料:
[1] Eel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oc.govt.nz/nature/native-animals/freshwater-fish/eels
[2] (https://www. nvinteractive. com/), N. I. On a pathway to extinction?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tus and management of the longfin eel. Retrieved from https://pce.parliament.nz/publications/on-a-pathway-to-extinction-an-investigation-into-the-status-and-management-of-the-longfin-eel
[3] https://pce.parliament.nz/media/sh4f5niq/pce-eels-final2.pdf
[4] New Zealand Longfin Eel | Freshwater Fish | Auckland Zo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ucklandzoo.co.nz/animals/new-zealand-longfin-eel
[5] New Zealand Longfin Eel | Freshwater Fish | Auckland Zo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ucklandzoo.co.nz/animals/new-zealand-longfin-eel
[6] Tuna – working with glass eel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iencelearn.org.nz/resources/423-tuna-working-with-glass-eels
[7] Hunt, E. (2021). A creature of mystery: New Zealand’s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eels. the Guardia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1/apr/24/a-creature-of-mystery-new-zealands-love-hate-relationship-with-eels
[8] MacLean, D. (2020). Teeth like sandpaper: Northland boy recounts eel bite. NZ Heral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zherald.co.nz/northern-advocate/news/teeth-like-sandpaper-northland-boy-recounts-eel-bite/HYPWKTE3HEA5THZPG4QCDVWCUM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