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媽媽,點選關注我
作者 | 可樂媽
來源 | 男孩派(ID:boy666dj)
大家過年好啊。
今年春節難得休了一次完整的假期,期間沒更新,有點不習慣,但是真的好享受不用工作的感覺哈哈哈,不過,好久沒跟你們交流,的確是想你們啦!
從今天起,正式開工。
之前聽過一種說法,說男孩媽媽都是“五費人員”:費力、費嘴、費心、費神、費錢。
對此,我深有同感。
在我眼中,兒子就像剛蹦出石頭縫兒的:
一會兒上躥下跳,一會兒吱哇喊叫。
叫他打狗,他攆雞;問他城門樓子,他答胯骨軸子。
我一度以為,在放縱不羈愛自由的皮猴子面前,全天下的媽媽都只能像我一樣束手無策。
直到有一回,單位臨時有事,我把兒子交給鄰居帶了大半天。
沒想到,等我接兒子回家時,悟空已然變悟淨:
不僅乖乖看書,還自己成功搭建了積木。
看我一臉目瞪口呆,鄰居莞爾一笑道:
“咱們當媽的,經常會不由自主用女性視角去審視男孩的行為,覺得他們固執、調皮、不聽話。
可實際上,男女思維大不同,小男孩往往有自己的成長軌跡。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硬碰硬,而是利用他們的思維特點,引導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今天,就把男孩的六大思維分享給大家,希望我們都能獲得養兒的新思路。
01
競爭思維
《男孩的思維大不同》一書說:“對男孩來說,競爭是一種有益於成長的行為。”
之前,中南大學曾有一個“學霸寢室”在網上走紅:
這四個自動化學院的男生,在四年間狂攬26項學科競賽獎。
其中,包括2項國際性競賽、3項國家級和5項省級。
並累積獲得獎學金近20萬元。
不僅如此,四個大男孩還像他們大一時約定得那樣,獲得了全員直博的資格。
據瞭解,最初,其實只有一名男生想要讀博。
在他的影響下,其餘三人才漸漸將直博當成了自己的目標,四個人白天各自學習,晚上聚在一起討論,每週還有固定的答疑時間。
大家你追我趕,終於在頂峰相見。
對於卓越的追求,其實早已根植於男孩的身體和文化中。
而作為父母,我們的任務就是幫助男孩更好地認識並滿足這種競爭的需求。
比如,鼓勵男孩加入球隊,或是練習武術、空手道,對偏好安靜的男孩,也可以選擇下棋。
平日裡,還可以多用一些“咱們來比賽,看看誰先看完這頁書/寫完作業/洗漱好”之類的話術。
總之,就是透過這類積極向上的競爭活動儘可能激發男孩內心的能量。
讓他們在博弈、求勝的過程中逐漸獲得力量,走向卓越。
02
理性思維
斯坦福大學的埃莉諾教授發現,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更具有“同情心”。
同樣是面對同伴受傷的情況,女孩會立刻停止一切活動,專注於照顧傷者;而男孩首先會對同伴的傷勢做一個評估。
如果不影響當下的任務,男孩們的第一反應通常不會是關心或同情,而是想著如何完成任務。
只有當傷勢足夠嚴重,沒法繼續任務時,男孩們才會考慮照顧朋友。
這樣看來,在感性的女孩面前,天生理性的男孩有時難免顯得過於冷漠。
那麼,我們該如何針對男孩開展“共情訓練”呢?
這時候,媽媽的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鍾南山曾說:
“如果說在治學嚴謹上,我是受父親的影響,那麼我對人的同情心是從媽媽那裡學來的。”
當年,鍾南山的一位同學考上了北大,但因家境貧寒,連路費都出不起。
鍾南山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母親雖然為難,但還是湊了10塊錢(相當於現在的1000元),讓他拿給同學。
多少年過去了,鍾南山依舊忘不了這寶貴的一課。
所以,媽媽以身作則,表現出善良、無私、關心他人的那一面,男孩才能學會共情,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03
群體思維
教育學上,有一條被反覆驗證過的真理:
男孩更喜歡在大型群體中進行社交活動,而女孩則偏愛兩三個好友之間的交流。
男孩對群體天生就有一種強烈的渴望:
在這裡,他們不僅可以放鬆身心,而且成為群體的一份子也能夠讓他們感到自己目標明確,充滿力量。
但與此同時,心理學家也發現:
和同齡人在一起時,男孩為了獲得認可、融入集體等因素,往往會硬著頭皮“以身犯險”。
據調查,青少年犯罪或吸毒的原因中,“同伴的誘導”佔了很大的比例。
因此,父母一定要做好男孩交友的“第一責任人”:
1. 和孩子模擬社交的場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可以藉助繪本、動畫,告訴孩子:
和朋友在一起時,什麼樣的行為是值得肯定的,什麼樣的行為是不文明的……讓孩子在潛移默化間,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
2. 關注孩子的交友狀況,及時進行溝通
孩子的朋友我不喜歡該怎麼辦?
我建議大家不要粗暴干涉,畢竟,對天生反骨的男孩來說,他想和誰玩,父母攔是攔不住的。
我們可以跟孩子聊聊,看看孩子的朋友身上有哪些特質吸引了孩子,滿足了孩子的何種需求。
有可能的話,邀請孩子的朋友來家裡玩耍或吃飯。
並就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跟孩子進行討論,看是否可以帶動孩子的朋友進步,或是透過其他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
04
獨立思維
曾在網上看到過一則討論:你家兒子是叫你“媽媽”還是“媽”?
結果發現:
男孩小時候普遍是叫“媽媽”,可沒過幾年,對媽媽的稱呼就成了“媽”、“老媽”,還有的孩子乾脆直呼大名。
雖然從“媽媽”到“媽”只有一字之差,但確實讓不少老母親流下了悵然若失的淚水。
然而,心理學家卻告訴我們:
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孩會逐漸變得疏離和冷淡,這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但這時候,如果父母不肯放手,還是把男孩當成小嬰兒,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永遠也無法真正長大成人。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
一名三十多歲的男子駕車時,撞飛了一位外賣小哥。
小哥傷勢很重,躺在地上鮮血直流,電動車也被撞得僅剩下一個車軲轆。
可肇事男子不說打電話報警,或是撥打急救電話,而是把頭埋在媽媽的肩膀上崩潰大哭,說著 “我不是故意的,讓警察別抓我……”
男人的媽媽也是全程安慰兒子,一邊拍著兒子的肩膀,一邊哄小孩似的說“不怕不怕哈”。
即使再捨不得,那個曾經滿眼只有我們的小男孩也終有一天會長成千山萬水不必相送的大人,離開我們的懷抱,獨自踏上旅行。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像有位作家所說的: “遠遠看著他消失在小路盡頭,告訴自己,不必追。”
05
冒險思維
毫不誇張地說:
每個男孩媽媽都有一部血淚史,上面寫滿了兒子因調皮搗蛋惹的禍,還有自己低聲下氣向人道歉的身影。
不禁讓人納悶,難道養了兒子以後,腰就是用來鞠躬道歉的嗎?
後來,我才在《養育男孩》一書中找到答案:
原來,男孩成長過程中最大的驅動力就來自於他體內分泌的睪丸激素。
也因為睪丸激素的主宰,男孩天生熱衷於打鬧、冒險。
對此,如果大人只知道一味禁止,不僅不會使男孩的處境變得更加安全,反而會限制他們的潛力。
就像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因為擔心哪吒身上巨大的攻擊力和破壞力,父母從不允許他出門。
可越是被禁止,哪吒越是不安分地想要逃出家門,四處闖禍。
直到師傅讓哪吒進入了山河社稷圖的世界,允許他在裡面盡情探索、玩耍,哪吒才逐漸安靜下來。
所以,從現在起,別再一味禁止我們的男孩登高、爬樹、打鬧。
畢竟,只有滿足了男孩的冒險欲和探索欲,他才會產生強大的自我效能感,學會善用自己的力量。
06
榜樣思維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
“孩子6歲之前,依戀的物件應該是母親。
而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走向社會的時候,更多的需要父親的影響。”
對男孩而言,更是如此。
在經典電影《完美的世界》中,主角是一個8歲的男孩,生長於一個單親家庭,家裡只有姐姐和媽媽。
身邊沒有成年男性告訴他,一個男孩該如何變成男人。
所以,他性格懦弱,被人欺負了也不敢回擊。
直到無意間,男孩遇到了一個逃犯,對方像父親一樣傳授給他各種“男性生存指南”:
男孩第一次知道,原來在野外找不到廁所時,直接尿在樹下就行了;
別人說他“雞雞太小”的話,也根本不是事實;
自己不必每天過中規中矩的生活,而是可以肆意奔跑、大叫、惡作劇……
就這樣,男孩漸漸褪去了自卑和膽怯,成了一個勇敢、有主見的人。
很多時候,正是父親陪伴的質量和父子之間的情感濃度,決定了男孩是否能順利蛻變為男子漢。
想要讓男孩未來過得更好,爸爸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男孩6歲前, 不要以“工作忙”為理由忽視了兒子,多跟男孩嬉戲打鬧,做他親密的朋友;
②6-12歲時, 以身作則,多做家務,成為兒子心中的榜樣;
③青春期時, 多給予男孩鼓勵和認同,遵守給男孩的承諾,並做好兒子和媽媽、老師之間的潤滑劑。
作家史蒂夫·比達爾夫說:
“千萬不要覺得你家的小寶貝還是個孩子,就是這個男孩,他終有一天會成為一位兼具責任感和成熟魅力的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這一隱秘而巨大的變化,正發生在你與之共同生活的十幾年間。”
養育男孩,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時候,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瞭解男孩的思維方式,繼而更好地理解他們,更加從容地應對他們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而這六大典型的思維方式,會幫助你找到問題的本質,為教育增添一些巧思。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曾經那個固執、淘氣、愛闖禍的壞小子,已經成為了一個溫暖、自覺、有分寸的男子漢。
和所有父母共勉。
• End •
*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boy666dj),我家有男孩,成長交流平臺,400萬精英家長都已經關注我們。
瞭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