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超2000億美元(合計人民幣1.4萬億元)的公佈了一份還算不錯的季報和年報,但在週五的交易中,公司股價大幅下跌。與此同時,晶片股仍然受到投資者追捧,英偉達和AMD的股價創出歷史新高。
季度業績轉好
週四盤後,英特爾公司釋出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報告期內,英特爾2023年第四季度營收154.1億美元,高於分析師預期,同比增長10%。
英特爾營業收入季度變化(2021年一季度至今 單位:億美元)
這是該公司在連續多個季度營收下滑之後交出的一份營收同比增長的財報。財報顯示,2023年第四季度英特爾營收淨利潤為27億美元,相比2022年同期淨虧損7億美元有所好轉。毛利率為48.8%,同比增5%,比分析師預期高2.3%。
分業務來看,英特爾傳統的客戶端業務營收88.44億美元,同比增長33.1%;資料中心業務營收39.85億美元,同比下滑9.8%;網路及邊緣業務營收14.7億美元,同比下滑23.7%;自動駕駛Mobileye營收6.37億美元,同比增長12.7%;代工業務營收2.9億美元,同比增長63.5%。
英特爾單季度淨利潤表現(2021年一季度至今 單位:億美元)
全年來看,英特爾去年營收542億美元,不及2022年同期的631億美元,同比下滑14%,連續兩年同比下滑,不過下滑的幅度較2022年的20%有收窄。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英特爾2023年全年的毛利潤率為40%,不及上一年的42.6%;歸屬英特爾的淨利潤為17億美元,遠不及上一年的80億美元,同比下滑79%。
英特爾 CEO 帕特·格爾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我們在2023年第四季度繼續提高運營效率,並輕鬆實現了到2023年節省30億美元成本的承諾。我們希望在2024年及以後實現進一步的效率,因為我們實施了新的內部代加工模式,旨在提高透明度和問責制,並提高股東資本回報。”他強調,英特爾在第四季度取得了強勁的業績,連續第四個季度超出預期,收入處於業績指導的高階。
業績轉好 股價為何大跌?
從季度業績上看,英特爾的業績回暖明顯。但面對2024年第一季度,英特爾給出了相對悲觀的營收預期,該公司預計2024年第一季度的營收區間為122億美元至132億美元,與華爾街分析師平均預測的142.5億美元相去甚遠。
兩家投行迅速對此作出反應。Needham將英特爾評級從買進下調至持有,滙豐則將英特爾目標價從46美元下調至44美元。
但並非所有研究機構都持悲觀態度。
TD Cowen將英特爾目標價從38美元上調至45美元,維持“與大盤持平”評級。該行表示,在客戶和資料中心和人工智慧部門銷售小幅好轉的推動下,今年第四季度業績將有小幅上行空間。然而,考慮到Mobileye和伺服器銷售的季節性因素,該行下調了英特爾第一季度的預期。
Susquehanna則將英特爾目標價從38美元上調至42美元,並維持“中性”評級。該公司表示,預計英特爾第四季度業績將基本符合預期。該行還預計第四季度的利潤率將符合預期,但由於第一季度的季節性因素,利潤率將趨於下降。
瑞穗將英特爾目標價從50美元上調至58美元,維持“買入”評級。該行表示,展望2024年半導體和汽車領域,儘管PC、記憶體和手機的庫存正在恢復正常,但隨著全球需求疲軟和歐洲等經濟體放緩,不利因素將持續存在。
週五美股開盤,英特爾股價低開低走,一度下跌超11%。
在2023年,英特爾股價全年上漲94%,遠遠跑贏大盤指數。但進入2024年後,公司股價上漲勢頭不在,也落後於其他科技巨頭。
兩晶片巨頭股價創新高
美股投資者對晶片股的追捧仍未停下腳步。在週四的交易時段,和AMD的股價均創出歷史新高。英偉達受追捧在意料之中,但AMD的表現則超出很多投資者意料。進入2024年,公司股價已經上漲達到22%,而在2023年,AMD的股價已經上漲了127%。公司將於1月30日公佈第四季度業績。
對於AMD,瑞銀分析師表示,他們對公司的資料中心GPU收入機會更有信心,進而上調了其2024年和2025年的預期,並將目標價從135美元大幅上調至220美元。
瑞銀分析師還表示,最近對渠道和客戶的調查證實了他們的觀點,即AMD在2024年擁有超過40萬單位MI300A/X晶片的堅實需求。這一數字與分析師們自去年夏季以來所看到的需求相當一致,但他們對重複訂購和供應不確定性持謹慎態度。分析師還補充說,在走訪了幾家客戶和供應商之後,他們對這些需求的真實性更有信心了,而且AMD現在有足夠的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產能,產能超過英偉達(NVDA.US)的10%。
瑞銀還預測,AMD今年的年營收可能接近100億美元,而在2025年的大部分時間裡,AMD的GPU出貨量仍有可能實現季度環比增長。瑞銀目前預計,AMD今年的年化每股收益將超過6美元,到2025年下半年後的年化每股收益將達到8美元。
責編:葉舒筠
校對:王蔚
版權宣告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END"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