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部環境來看,以目前國內的土壤,其實並不適合一般人創業,除非你有很強的專業知識和資源,一揮手就有大筆資金願意給你做啟動資金,未來五到十年理論上求穩是一個非常不錯更理性的選擇。
但凡事也有例外,大環境再不好,其實也有一定的機會,雖然機會少,但前期做好了準備,也不見得就完全沒有機會。
其實就商業本身而言,創業並非是越早越好,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在35歲甚至更大的年齡開始創業的,比如馬雲、柳傳志和任正非等等,但同樣的,創業也需要謹慎選擇行業,專案以及合作伙伴,我們需要避免盲目跟風和冒險投資。
總的而言,今天不論是外部環境還是未來的不確定性,都不是特別適合創業,尤其是借債創業更是冒險之舉,但同樣的,機會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對一個三十五歲的人來說,創業的機會雖然少,但還是有。
首先,我們需要尋找自己擅長熟悉的領域,創業最忌諱跟風,因為資訊的不對稱,我們無法判斷在一個全新的行業裡,有著什麼樣的風險和自己的競爭優勢。
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領域內尋找新的創業商機,對一個三十五歲的人來說,這一點應該並不難,例如個人諮詢、營銷策劃、設計、軟體開發等等,這都是今天比較流行的熱門行業。
其次,我們還需要挖掘市場的需求,創業最忌諱夜郎自大,沉溺在自己的想象中;很多創業者明明商業模式和產品還沒落地,就開始想象這款產品會有多麼火熱,這都是我們的錯覺,我們一定要正視現實。
在一個商業模式落地之前,我們有必要進行市場需求的調查,以你所在的城市、周邊環境,來推測計算你的市場份額,哪怕是開一家奶茶店,也應該經過縝密的前期調研。
研究市場,就是為了找到市場需求比較大的行業和領域,例如設計媒體、電子商務、物流等等,瞭解市場需求並滿足市場需求,這其實就是創業最基礎最容易成功的關鍵。
因此,對想要創業的人來說,我們首先應該問自己的是,我有哪些優勢,在能夠打敗同類競爭者的同時,還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我真的瞭解市場痛點嗎?
當你決定進入一個行業,或者開始創辦一家公司的時候,前期的市場調研也是必要的,瞭解行業的當下和未來的發展趨勢,該市場的容量和競爭對手的相關資訊,擁有這些資訊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商業決策,並制定針對性的商業計劃。
除此之外,創新的商業模式也非常重要,如何節省成本、如何在服務上創新、如何和客戶建立更好的合作模式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重新想一遍給出更好對策的東西,創新的商業模式,其實就是為了帶來更高效率的價值。
今天不管你做任何事,從事任何行業,高效就意味著更大的市場份額,更有利的競爭方式,以及更好的護城河。
最後就是加入相關的行業協會,建立一個更好的商業網路,獲取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當然,如果你的創業專案足夠“潮流”,你也可以尋求融資,尋找天使投資人,尋找風險投資公司等機構來支援自己的創業專案,但是這同樣需要你擁有很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資源和業界的口碑知名度等等。
總的來說,今天創業並不是一個好的時機,從宏觀上看,過去三年的疫情掏空了許多人的錢包,消費是有復甦的跡象,這一點沒錯,但那是基於過去三年的一種反彈,遠遠沒有恢復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
除此之外,國際環境的變化也很大,貿易、製造業轉移等問題,以及人口下降老齡化等等,這些大的變化,都會深刻影響到千萬個行業,讓創業變得更為艱難,競爭變得更為激烈。
創業是一個開拓者,自己需要面對更大層面的競爭,尤其是這種競爭有時候還關乎“存亡”
,對一個三十多歲的人來說,如果自己因為失業選擇了創業,那大機率會失敗。
失業有時候是自己的能力問題,有時候是大環境的問題,但不管怎樣,一個人失業連工作都難找的話,此時再選擇創業,試圖透過創業來讓自己有工作,當你抱著這樣的想法時,其實創業就已經失敗了一半。
創業是什麼?創業應該是職場成功的昇華,是你人生臺階的更進一步,是你個人事業的更進一步,不是你失業找不到工作後的擋箭牌。
優秀的人創業,成功率當然很高,而對普通人來說,職場都混不下去,創業要想在市場中混下去,則更難。
因為你的競爭對手都比你要聰明,要高效、要專業,你的優勢是什麼呢?靠勇氣顯然不行。
想不明白這個問題,創業其實就是死路一條。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