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花葯業以“小葵花”系列多年的宣傳而家喻戶曉,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樹立自己的品牌。其前身是原黑龍江省國有五常製藥廠,後來改制成民營企業,隨著“小葵花”的宣傳,葵花葯業的業績也一路高歌猛進,2018年營業收入到達44億元。但在2018年年底葵花葯業在董事長關彥斌陷入“殺妻風波”後,2019年、2020年公司營收連續兩年下降。
這時關彥斌的女兒關玉秀和關一成為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經過兩年的努力,從2021年開始,葵花葯業逐漸走出陰霾,公司業績逐年增長。2021年、2022年營收分別為44.61億元、50.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86%和14.20%。
那葵花葯業是怎樣擺脫這種增長頹勢,這背後又有哪些隱患呢?這是本文要研究的問題。
老牌中成藥企的實力
葵花葯業是集藥品研發、製造與營銷為一體的品牌 OTC 企業。公司聚焦小葵花兒藥品類,輔以婦科藥品類和老年慢病品類。逐漸形成了“一小、一老、一婦”的特色用藥領域。
產品方面的第一梯隊包括護肝片和小兒肺熱咳喘系列兩大黃金單品,銷售額均超過 4 億元;第二梯隊包括小兒柴桂退熱顆粒、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小葵花金銀花露等銷售額在 2-4 億的單品;第三梯隊包括美沙拉嗪腸溶片、小兒氨酚烷胺、康婦消炎栓、胃康靈、 阿莫西林等銷售額在1-2億間的單品。另外4個潛力品種(現銷售規模為千萬級別),分別為芪斛楂顆粒、小兒止咳化痰顆粒、小兒咳喘靈、小兒感冒顆粒。小兒藥基本佔據公司營業收入的半壁江山。從葵花葯業的產品來看基本滿足可以患者自我診療的常用需求。目前整體的發展戰略是以品牌為引領,透過核心大品種的打造,帶動品類發展。
自 2016 年以來,公司的業務收入結構和毛利結構基本保持穩定,由於公司核心單品為中成藥(諸如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口服液等),因而中成藥業務常年占主導地位。2022 年中成藥和化學藥的營收比重分別約為 71%、26%,毛利貢獻佔比分別約為 70%、27%。中成藥是葵花葯業的支柱性產業。
銷售渠道方面,葵花葯業下屬的終端推廣營銷團隊保證了公司終端控制能力,公司已經建立了超過400支省級銷售團隊,銷售能力位於業內前列,具備7天內將新產品鋪遍全國的能力。在醫院端,葵花葯業已在全國覆蓋近一萬家等級醫院。同時對於市場渠道的下沉,公司不斷深挖縣級醫院、基層醫療等基層醫療機構市場。 在零售端,公司覆蓋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和地區,與超過 30 萬家零售終端網點建立聯絡,與全國最優質的經銷商和連鎖終端廣泛合作,最近兩年還透過重點商家、直控、商控、電商四大平臺的銷售渠道建設,不斷擴大終端的覆蓋率。
從銷售區域上來看,公司的主力銷售地區集中在華東和華中地區,西南地區則後來者居上。2022年,華東大區創收 12.62億,而西南大區貢獻營收 8.61億元,華中大區貢獻營收8.26億元,位居第三。
在大區域內的銷售模式主要包括品牌模式、處方模式、普藥模式和大健康模式。
葵花葯業的品牌模式是指公司先發貨給分銷商,再直接發貨至終端,分銷商抽成毛利空間較小,基本可視為直銷模式。主要是銷售護肝片、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顆粒、小兒柴桂退熱顆粒等11個核心大品種。同時,這種模式主要由公司自有營銷團隊做終端維護和產品推廣。此外,葵花葯業會根據市場情況將合適的品種加入品牌銷售模式,進行重點推廣,比如貴州公司的芪鬍渣和隆中公司的小葵花露,在加入品牌模式後均呈現出快速增長態勢。
處方模式下主要葵花葯業面向醫院等醫療機構終端,採用分銷代理模式,在兩票制下多為一級分銷商,同樣透過自有營銷團隊進行醫院終端維護及臨床推廣。
而普藥模式是葵花葯業對300多個品種按照治療領域等進行分類,整體劃分成五個銷售大區,並由不同的事業部負責。從層級上,“省總”、“地總”、“縣總”層層遞進,深入三四線城市及鄉鎮等下沉市場。
大健康模式下是葵花葯業憑藉自身的品牌力,輻射保健食品、營養品、醫療、日用品等非藥產品線。 持續最佳化產品結構、推動品類擴容,快速完成了線下的OTC藥店、母嬰店、第三終端實體店,線上的天貓、京東、拼多多旗艦/專營店、O2O的新零售社群營銷、微商等全渠道覆蓋。
葵花葯業透過多渠道的高舉高打,擺脫了2018年實控人“殺妻風波”對公司造成的影響,重新踏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但是這背後也並不是沒有發展隱患的。
2、葵花葯業的隱憂
葵花葯業業績從2020年穩步增長背後對應的卻是銷售費用的激增增長。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葵花葯業銷售費用依次為11.75億元、12.74億元及7.20億元,同比增幅依次為34.66%、8.40%和35.47%。對於銷售費用大幅增長的原因,葵花葯業解釋稱,主要系報告期公司對市場投入的廣告、宣傳投入增加所致。
在2023年上半年的銷售費用明細一欄中,廣告及業務宣傳費達5.37億元,佔銷售費用的74.58%,較上年同期的3.44億元增長56%。
而葵花葯業對於品牌打造和營銷的重視也並不避諱。葵花葯業在本次半年報中就提到,上半年公司針對核心產品淡旺季、重點區域、目標人群,採取相應的品牌建設場景,梯隊式、組合式、廣域式進行品牌建設。以貼近生活方式增強滲透率、以新媒體娛樂方式增加曝光率、以互動溝通方式增強溝通率,保持品牌熱度、品種熱度。
在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中也提到,在營銷管理方面,公司不僅試水了直播等業務模組,還搭建了營銷前端及B2B、B2C、O2O間的資料鏈路的營銷電商業務。在新媒體佈局上,葵花葯業還透過微博、微信、企業微信、抖音、小紅書五位一體的自媒體矩陣,開展形式更多元化、觸達更廣域化的新媒體全覆蓋的推廣活動,適時增加新品種投放,持續擴大品牌影響力。可以看出葵花葯業仍然是重品牌營銷的戰略。
但在重營銷的背後,是葵花葯業長期輕視研發,在研發投入方面長期保持較低水平,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為0.47億元,僅佔營收的1.55%。前三季度研發投入僅佔公司營業收入的2.21%,從2020年以來,研發投入佔比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
研發費用的下降,長期來看必定會導致葵花葯業產品的競爭力下降,公司的毛利率從2020年的60%左右下降至目前的57%左右,公司的毛利伴隨著研發費用的降低呈下降趨勢。
對於藥物研發,葵花葯業表示,未來公司將繼續堅持兒童藥戰略,堅持打造億元黃金單品,以存量產品挖掘和新產品補充雙輪驅動,促進經營指標的實現。但是過低的研發投入,在行業競爭對手如濟川藥業長期維持在5%以上的研發投入的情況下。葵花想要實現未來的經營目標,還需要繼續努力。
當前,我國的兒童用藥市場集中度還不高,葵花葯業憑藉品牌優勢佔據了領先地位,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藥企重視兒藥研發,市場競爭必定越來越激烈。葵花葯業這種“重營銷、輕研發”的佈局能夠持續多久,還是一個未知數。對大多數藥業來說,研發和營銷都是不可以偏廢的環節,二者需要保持平衡、互相協調,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