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獨特的小城,有著獨特的路徑和未來。
文:張婉瑩 編輯:李少威
來源:鹽財經(ID:nfc-yancaijing)
“在亳州,沒有買不到的藥材,也沒有賣不掉的藥材。”
來自河南魯山縣的郭春青,種植山茱萸、辛夷和經營中藥材已有25年時間。作為種植大戶,每年他都會跑到安徽亳州來賣自己的藥材。
在交通不便的千禧年前後,長在深山裡的藥材爛在地裡沒人收,只能“賤賣”。但只要來到亳州等中藥材交流市場,就會有很多藥材中間商,幫忙把貨物匹配給有需求的廠家。
方圓200公里皆是平原,居於中原核心地帶的區位優勢,讓亳州從古至今都是貿易往來的要塞。從亳州坐高鐵到鄭州的時間,甚至比到合肥的時間還要短。
亳州古稱“譙城”,地處皖北,靠近河南。歷史上,從亳州走出來的名人很多,有老子、莊子、曹操,最受亳州人尊敬的,一定是“神醫”華佗。
在當地,不僅有以“華佗”為名的中醫院,甚至連中藥材專業市場,也冠以“華佗”之名。不誇張地說,在亳州,有五分之一的人從事的工作都與華佗留下的“遺產”有關。
不止一位亳州人向鹽財經記者表示,亳州當地有“千家藥企、十萬藥商、百萬藥農”,幾乎每個人都有親友從事中藥材相關行業。
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華佗雕像立於門前/鹽財經記者 張婉瑩 攝
亳州的中藥材專業市場,是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中藥材交易中心。過去一年裡,“漲價”成為中藥材行業的關鍵詞,價格上漲自然也影響了亳州這座小城。有人成為“隱形富豪”,也有人苦苦掙扎在虧損線邊緣。
這座獨特的小城,有著獨特的路徑和未來。
01
少賺了一棟別墅
12月的亳州,氣溫已經降到零攝氏度。清晨8時許,街上行人寥寥無幾,但在康美華佗國際中藥城(又名“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內,人頭攢動,氣氛火熱。
據康美亳州華佗國際中藥城副總經理蘇彪介紹,每天約有6萬人來此進行中藥材交易。
早上6點到9點,會有藥廠與中醫館等採購來康美亳州華佗國際中藥城採買當天藥材/鹽財經記者 張婉瑩 攝
在交易大廳的電子螢幕前,圍坐著不少全國各地來的藥材商販。透過螢幕上的康美中藥材價格指數可見,自2022年12月後,中藥材價格指數一路走高。根據2023年12月23日釋出的指數,總指數較去年同期增長13.41%。
中藥材的生長需要週期,價格也會隨之波動。價格週期上,一般3年為一個小週期,9年為一個大週期。
“目前的市場執行規律已不符合歷史經驗。”根據中康雲瓴中藥產業大資料中心首席分析師賈海彬在2023年中醫藥生態大會上的分享,紫苑、白朮、貓爪草等品種,一年內價格漲幅超300%。
2022年-2023年中藥材價格漲跌幅度明星品種/圖源:中康雲瓴中藥產業資料庫
中藥材的漲幅在2023年8月達到頂峰。反映中藥材市場整體價格情況與變動幅度的天地中藥材綜合200指數,當月達到3604高點,較2022年同期增35.02%,創造了近16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儘管之後幾個月部分回落,但中藥材整體價格仍處於高位。一位中醫館的醫生向鹽財經記者抱怨,以前開一服藥的價錢約在一百七八,現在沒個兩三百元根本下不來。
中藥材的漲價,影響到種植、加工、流通等整個產業鏈。如具有安神功效的酸棗仁,在零售端一公斤售價暴漲至千元。坊間傳言,在酸棗仁漲價後,亳州當地一位種植酸棗仁的大戶身家翻了幾番。
這種“造富神話”普通人或許一生都難得一見,但近一年來常在亳州這座小城上演。
“藥二代”邢初陽(化名)曾入手過一批酸棗仁,卻在漲價前幾天以較低的價格丟擲。後來酸棗仁價格翻了不止5倍,他後悔到掉眼淚,“不誇張地說,真少賺了一棟別墅錢”。
原料端的上漲,勢必由消費者買單。除了老百姓買藥更貴,從事飲片與配方顆粒加工的企業,在“漲價潮”下,日子也過得艱難。
王鵬的謂博藥業,做的是中藥飲片與配方顆粒加工的買賣。一年能生產中藥飲品5000餘噸,中藥製劑2000萬盒,在當地私企中可以排到前十,也會為一些大型藥業集團做貼牌加工與生產。
據王鵬講述,很多大客戶會在年初與自己簽好一整年的合同,然後分季度供貨。合同上的定價是固定的,倘若第二季度原料端開始漲價,但交付的價格與質量依舊得按照年初的合同來算。“不供貨我們得付違約金。”王鵬嘆了口氣。
就這樣,夾在上游種植與下游藥企的中間加工商們,為了不丟掉老客戶,或許還得賠錢保生產。
市場上一些藥材價格的上漲,在王鵬看來一部分是遊資“炒作”的結果。
因為中藥材的農產品屬性,不需要太多錢就可以把某個品類全部壟斷,人為造成市場上供求關係不平等。等價格上漲後,遊資拋售囤積的藥材,賺得缽滿盆滿。
中康雲瓴中藥產業資料庫釋出的《2023年中藥材漲價熱力分佈圖》顯示,傳統藥材市場集中度與漲價熱力高度吻合。如安徽亳州、河北安國、甘肅隴西等地,有80%以上的品種漲幅超3成。
可以說,市場集中度越高,藥材漲價也就越多。資本正藉助傳統藥材市場流通支配地位,促使中藥材金融化,並影響周邊藥農大戶、工業企業產地公司也參與進來。
除了資本介入,種植端的減少與消費端的增多,加上部分地區大旱或大澇等氣候因素,共同抬高了中藥材的價格。
如2016-2018年,中藥材生產基地迎來快速增長時期,年均增長在1.5萬家以上。但2018年之後,建設速度大幅下降,對市場週期造成明顯負面影響。
氣候也深刻影響了中藥材的生產。華東區域資訊專家史美強在中醫藥生態大會中表示,2022年貴州大旱,茯苓主產地幾乎絕收。近3年連續的高溫大旱,淺根系的品種如砂仁、佛手、草果、八角、茴香、覆盆子、五味子也大幅減產。
此外,疫情之後,民眾用藥需求增加,這也讓藥企擴大生產,對原料的需求更為強烈。
2016-2022年中藥材生產基地合作社年度增長情況/圖源:中康雲瓴中藥產業資料庫
中藥材漲價的成因複雜。在從事相關行業20多年的賈海彬看來,遊資只是影響中藥材漲價的因素之一。資源匹配失衡,生產端收益難以穩定,才是藥材生產與價格屢屢失衡的核心原因。
他認為,中藥材作為中藥飲片、中成藥和中藥提取物等最重要的原料,應在生產端由政府進行頂層設計與規劃,對中藥材農業生產進行強有力的保護。
否則,利益分配格局的失衡、農業種植端過低的收益,將會造成農業端根本無法承載日益增長的綠色、道地、無公害的重任。同時,還會影響工業企業自建基地長期可持續,進而造成工業企業長期依賴中間環節保障供給,給資本介入創造機會。
賈海彬接受鹽財經採訪時舉例,日本、韓國會透過公社與農業協會,以工業、商業、金融、保險等各種方式反哺中藥材種植,不允許外部環節插手分割生產端的利潤。這也保證了種植中藥材的農民即便從事一線生產,收入也會在中產及以上。並且還會提高種植戶的市場競爭力,打通市場銷售渠道。
蘇彪則給出不同意見。他建議可以透過行政手段對中藥材進行戰略儲備。當遊資介入時,國家透過市場操作,保證中藥材價格穩定。中藥材只要無蟲害,多數囤放幾年無礙。只是目前由於品類過多,無法像玉米、白菜等單一品類那麼容易實現規模化儲備。
真正從長遠發展的角度看的話,無論是種植戶還是相關從業者,誰都不希望中藥材無序漲價的幅度太快。
02
中藥城無假貨
中藥材市場作為上下游的聯結器,在價格震盪中受到的影響最大。而中藥材市場,在亳州整個中醫藥產業鏈中,佔比最大。
2022年,亳州市現代中醫藥產業規模達1664.1億元。其中,中醫藥流通貿易額達1265億元;醫藥製造業產值356.5億元;中藥材種植業產值42.6億元。根據亳州市藥業發展促進局向鹽財經提供的資料,2023年前三季度,當地中藥材貿易額約1100億元,醫藥工業產值311.6億元,較同期增長15.9%。
為何在亳州,中藥材貿易可以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這得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當時,假冒偽劣的中藥材讓整個行業深受其害。為了規範市場,在國務院領導下,開展了中藥材市場整頓工作,關閉了近百個條件不達標的市場。
1996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稽核批准設立了17箇中藥材專業市場,其它的中藥材市場一律被取締關停。
亳州的中藥材市場便是其中之一。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有些地區的中藥材市場已經衰減,但亳州以3.5萬傳統藥材市場供應商的數量,遠高於河北安國、江西樟樹、河南禹州、廣西玉林、成都荷花池等地。
亳州的中藥材專業市場能做到規模最大、藥材品種,除了獨天得厚的地理優勢,政府與市場管理單位對藥材質量的監控與把關是關鍵。嚴管之下,亳州的中藥材市場從業環境更為有序、簡單。
摻假是中藥材行業裡的“潛規則”。中藥材品種規格之多,給了不法分子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機會。
山茱萸種植戶郭青春提到,市場上染色增重以次充好的山茱萸,比他在原產地賣的價格還要低,這裡面的水分可想而知。“一家飲片廠可能需要上百個品種,再專業的人也很難火眼金睛辨明每個規格和品種的優劣。”
在中藥材市場裡,僅白朮一個品種就有大小、厚薄、產地等多種規格/鹽財經記者 張婉瑩 攝
為了打擊摻假,亳州在2003年後就以壯士割腕的力度,對中藥材市場進行整治。中藥材專業市場即現在的康美亳州華佗國際中藥城,在2015年推行了聯保管理。在中藥材專業市場藥商理事會的牽頭下,市場內有攤位的藥商自願接受“十戶聯保、百戶一組”的聯保制度,並接受相關獎懲條款。
根據《亳州晚報》在2018年的一篇報道,當地商戶為了保護亳州的金字招牌,市場二樓約6000個有攤位(包括樣品號)的藥商,均簽字做出承諾。
“十戶聯保”質量承諾書規定,如有人發現聯保攤位中有違規行為,經市場和行政主管部門處理查實後,管理公司給予舉報人2000元至20000元的現金或實物獎勵,並對違規者依照管理制度進行處罰,取消其租賃資格。
如公司和行政主管部門發現違規經營行為,但該攤位(樣品號)所在“十名聯保”中成員均未發現或舉報,除取消違規者的租賃資格外,聯保成員將接受監督不到位的處罰,即被取消當年“誠信經營之星”評選資格,還將給予當季度租金上浮約30%的懲處。
蘇彪介紹,自己所在的市場約有2萬名承租藥商,全年交易額約在500億元左右。市場內一個普通的攤位,一年的淨利潤在20萬元左右。若是經營阿膠、蟲草等貴細藥品,年利潤更是在百萬以上。
即便守著個普通攤位,一家三口也能吃喝不愁過上小康日子。若為賺“快錢”摻假而被取消租賃資格,顯然得不償失。蘇彪稱,如若市場內的藥商摻假,還會登上市場裡的“黑名單”,想換個馬甲讓直系親屬幫忙代租,基本不可能實現。
“我們敢保證,康美中藥城裡無假貨。”蘇彪表示,公司作為市場管理主體,最重要的一個部門就是質量管理部,每天都會進行巡檢抽查,並不斷加大巡檢力度。
除由藥商簽署市場安全承諾書與市場內質量監管部門巡檢外,政府相關部門也會入駐市場開展日常監管,如亳州市場監督管理局就在藥材市場內設有市場分局。
03
走向世界
中藥材雖與醫藥緊密掛鉤,但目前,在我國中藥材歸屬於農產品行業,產品附加值低,種植戶還是得看天吃飯。
如何實現標準化種植,從“農產品”向“醫藥”產業轉型升級,成為亳州迫切想要解決的難點,亳州市從綠色種植、市場升級、推進醫藥工業轉型三方面著手。
若想農作物長得好,優質種子少不了。亳州市政府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在2020年共同成立了亳州市藥用植物組培繁育中心,從組培品種研發、良種選育等方面推動良種的標準化種植。
簡單來說,就是與高校專家合作,培養更耐旱與耐澇的種苗,透過實驗室組培的手段縮短育苗期,節省藥材的成長時間,增加藥材的經濟收益。以白朮為例,在2022年一場洪澇後,田裡普通的白朮種苗幾乎全軍覆沒,而組培中心田裡活下來了近一半的種苗。在不可控的天氣下,優質種苗可以儘量減少種植戶們的經濟損失。
亳州市藥用植物組培繁育中心,正在培育的白朮種苗/鹽財經記者 張婉瑩 攝
市場層面,除了加固中藥材貿易的龍頭地位,亳州還在推進中藥產業網際網路交易平臺。如亳州市中藥材商品交易中心(珍寶島),在2023年前三季度已實現交易11.82萬批,成交額5.08億元。
由於中藥材專業市場的銷售受國家政策的嚴格限制,明確規定不準炮製與切片,因此,國內的中藥材市場相當於是“農貿市場”,農民與種植戶採收的中藥材原料,直接在市場內銷售給下游飲片廠與中藥企業。
從“中藥材”向“醫藥”產業轉型,相當於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升級的工業革命,若想真正落實,並不那麼簡單。亳州市藥業發展促進局副局長廖自榮向鹽財經記者表示,政府會透過補助有獨家產品批文藥企等方式,鼓勵本地藥企從傳統產業進行升級,往“專精特新企業”的方向發展。
王鵬的謂博藥業便是如此。從父親手中接下飲片廠時,飲片生意的利潤已經大不如前。王鵬利用已有的客戶資源與擁有相關藥品生產批文的優勢,乘勢向中成藥企業轉型發展。他認為,原料是為中成藥服務,未來市場會以中成藥為龍頭,推動行業發展。
王鵬向記者介紹稱,謂博藥業有20%的藥品與飲片出口至東南亞等地區。在產業端,亳州中醫藥已從中國走向了全世界,而國家層面,也在積極推動中藥材產業的出海。
“要把中醫藥推向世界,中藥材是基礎。”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認為,要不斷提升中藥材的品質,才能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提供保證。
2022年,國家藥監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四部委聯合釋出《中藥材生產質量規範》(GAP);2018年,國家中藥材標準化與質量評估創新聯盟首次提出無黃硫加工、無黃麴黴毒素汙染、無公害以及全過程可追溯的“三無一全”概念。
自2020年亳州開始建設“世界中醫藥之都”以來,亳州中醫藥產品進出口貿易涉及80多個國家與地區。在德國、瑞典、美國等醫藥產業發達地區,都有亳州相關企業出現。
兩千年前寫下《青囊經》的華佗根本不會想到,一棵小小的中藥材,真的能令亳州躋身世界的舞臺。
* 課程諮詢 | 培訓業務 | 公關傳播 | 轉載開白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
*免責宣告: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加入創業黑馬科技交流群
黑馬營27期重磅開啟
加入我們,成為產業新力量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i黑馬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