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在印度的第一家零售店開業,庫克親臨孟買,場面其樂融融。
在蘋果公司的指揮棒下,以富士康為首的代工廠們也紛紛加碼印度。
可尚未等到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巨大的消費市場為蘋果公司帶來豐厚利潤,“遷印”的苦果卻先一步暴露了。
2024一開年,蘋果的股價就出現大幅下跌,讓出了“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
而微軟在經歷了2023年上漲58%、2024年上漲6%後,以2.99萬億美元的市值重回巔峰。
股價漲跌反映的是市場預期,巴克萊銀行等投行下調蘋果股票評級,預測蘋果股價未來一年還將下跌。
可蘋果明明在2023年超越,成為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最高的品牌,為何市場如此不看好呢?
這一切都跟蘋果近兩年的戰略佈局有關。
以降價促銷量,能成功嗎?
蘋果手機在中國的營銷是非常成功的,從去年第二季度起,中國大陸市場就超越了美國,成為iPhone的第一大市場。
可如此躺著賺錢的好日子,蘋果公司並沒能享受多久。
隨著去年8月“爭氣機”悄然上市,中國高階智慧機的市場格局發生了變化。
根據2023年第四季度的資料,雖然蘋果仍以1500萬臺啟用量位居榜首,但它是前三名裡唯一出現負增長的。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手機近80%的增長率,小米的啟用量也增加了近40%。
排在蘋果之後的五家中國品牌,啟用量全都突破千萬,大有群雄逐鹿之勢。
進入2024年後,蘋果的頹勢愈發明顯,新款iPhone賣不動了。
為了促銷,蘋果官網上幾乎所有產品都有不同幅度的降價,iPhone15降幅達到14%。
上市才3個多月就降價10%以上,這讓當初第一時間以原價購買的消費者怎麼想。
網友評論,蘋果的這種做法無異於飲鴆止渴,狠狠地紮了死忠果粉的心。
當然,此番操作的效果究竟如何,還要等今年第一季度的資料出來。
反正目前從股價上看,只能說資本市場對此是不太看好的。
以塔塔替鴻海,能成功嗎?
銷售端看起來不太樂觀,生產端的好訊息似乎多一些。
自打蘋果公司有意向印度轉移產能,全印度從政界到商界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印度最大的財團——塔塔集團,甚至都願意“屈尊”從iPhone外殼零件幹起。
在“果鏈”底層體驗了一段時間後,塔塔很快找到了上位的機會。
2022年,蘋果代工商緯創資通在印度遇到了政策和用工困難,“熱心”的塔塔集團提出可以與緯創成立合資企業。
在談了一年多之後,“合作”以前者100%股權收購後者在印度的iPhone組裝部門達成。
塔塔不僅能給蘋果代工,還透過旗下零售公司英菲尼迪幫助蘋果在印度開店,這樣的乙方誰不喜歡呢?
反觀鴻海集團的富士康,此時還矇在鼓裡,滿心期待地在印度忙前忙後。
作為曾經“父王最勇敢的兒子”,富士康在印投資已累計突破了300億美元。
然而,在iPhone15系列的所有訂單中,蘋果分出了27%給到其他代工商,富士康已逐漸被削弱。
印度的營商環境聲名在外,蘋果想要在此地站穩腳跟,選擇跟本土企業合作或許是最佳的策略。
別看如今受挫的只是富士康,搞不好未來iPhone的代工生意都會被印企吃掉。
以印度代中國,能成功嗎?
跨國公司算賬看的是“全球總盤子”,目前以及將來在中國市場失去的,能從印度市場找補回來嗎?
客觀來講,蘋果手機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銷量下滑,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華為、小米等國產品牌的強勢追擊,只能影響品牌敏感度較低的消費者。
要知道,蘋果公司在中國這十多年的經營,可是培養起了一批非常忠實的粉絲。
他們對於蘋果產品的感情,就像飯圈對於偶像的感情,那幾乎是牢不可破的。
可蘋果偏偏不珍惜中國粉絲,嘴上說著“中國最重要,”手上卻加快把產能往印度遷。
咱都不說對就業、稅收和產業鏈的影響,光是想想自己買到的新手機是印度做的,哪個中國消費者心裡是舒坦的。
所以說,當蘋果公司做出“遷印”的決策時,就應該預料到了在中國銷量下降的這一天。
那麼,印度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巨大的消費潛力,究竟能讓蘋果獲得多大的競爭優勢呢?
很遺憾,目前暫時還沒看出來。
印度的用工價格雖然低,但隨之而來的是上漲的管理成本、溝通成本和物流成本。
更何況,在印度所謂的“14億人口消費市場”中,能買得起iPhone的又有多少?
蘋果這步棋走得到底對不對?我不知道,但庫克肯定覺得對極了。
在華為產不出高階手機的那幾年,身邊朋友10個有7個用iPhone。
最近發了年終獎,朋友圈裡已經有3個人在曬“遙遙領先”了。
公司的戰略決策做得究竟怎麼樣?
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都會投出各自的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