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餘飛
來源/城市財經
(識局微信公共賬號zhijuzk)
深圳增速一線城市第一
1月30日,深圳公佈了2023年經濟年報。
深圳統計局披露:
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為34606.40億元,同比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4.71億元,同比增長2.6%;第二產業增加值為13015.32億元,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為21566.38億元,同比增長5.6%。
3.46萬億的經濟規模,穩坐中國經濟第三城席位。同時,6%的實際增速,位居內地四大一線城市第一位,且深圳是四個一線城市中唯一一個跑贏全國平均增速的城市。
透過上圖四個城市的具體資料可以看到:
第一,分產業來看,京滬主打服務業,其中北京的服務業優勢最強,比上海略強一些。深圳主打工業,廣州兩樣都偏弱。
上海兼顧工業,工業實力位居全國第二。深圳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工業強悍,是全國工業第一城。當然,服務業實力也不弱,雖然不如京滬和廣州強。
廣州的特點在於,工業、服務業相比於一線之外的城市很強,但在一線城市中,工業不如深圳、上海,服務業不如北京、上海。
第二,深圳甩開了廣州。
從修正的歷年GDP資料來看,2012年深圳超越廣州,登上了中國第三城寶座。2015年深圳將差距領先至1000億,2016年領先2000億+,2017年領先3000億+,2018年領先4000億+,之後略有縮小,2022年差距再度擴大至3500億+。
2023年,深圳將差距再度擴大至4250.67億元,這是深圳與廣州之間差距歷史第二大。
4200億+的差距,在深圳規模大且增速又快的背景下,廣州想要追趕深圳,難度越來越大。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深圳、廣州統計局
深圳為何這麼強悍
在前兩天分析廣州反超重慶的文章中,我就強調過,廣州的對手不是重慶,而是深圳。
廣州雖然反超了重慶,但相比於深圳,完全無力招架,廣州需要做的是努力不再讓差距擴大。
但想要做到這一點,太難了,畢竟深圳太強悍了,不是廣州不夠努力,只是比廣州優秀的深圳更加努力而已。
深圳的增速能夠領跑一線城市,其工業、出口、投資都在全面爆發。
從北上廣深各城市統計局披露的資料來看:
深圳工業規模第一,增速依舊第一。固定投資增速位居四個城市第二位,消費增速第三。出口增速第一。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工業是深圳的底色,也是深圳能夠在每一次宏觀大環境壓力之下破繭成蝶的法寶。
深圳最初是依靠出口代工,依靠“三來一補”的加工出口特區,開啟了城市化序幕,並積累了原始資本。深圳當年作為經濟特區,其實沒有獲得多少中央財政的加持,中央主要是給予了政策,讓深圳放開手腳闖。
在積累了原始資本和原始技術之後,深圳邁向了“深圳仿造”階段,也就是山寨階段,當時華強北的山寨電子產品遍地都是。但僅靠模仿別人,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屁股後面。
於是在2005年深圳提出了“四個難以為繼”,也即土地空間難以為繼、資源能源難以為繼、人口承載力難以為繼和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所以,從這一年開始到2019年,深圳逐漸升級產業模式,擺脫以往的複製模式,走向自主模式,邁向了“深圳製造”。這段時間內,深圳土生土長的企業華為、騰訊、中興、大疆、比亞迪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
也正是在“深圳仿造”到“深圳製造”這段期間內,深圳加入了一線城市陣營,與老牌的北上廣,組成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陣容,並在這段期間內,GDP先後超越了香港、廣州,位居內地第三。
如今的深圳,既是工業第一城,也是科技第一城。
在工業實力上,2022年深圳都是工業增加值和工業總產值的雙料冠軍。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具體到產業來看,從萬億產業數量上看,深圳更是笑傲江湖。
這裡首先要區分一個概念,產業與產業叢集。產業指單個的產業,是按照行業大類劃分。而產業叢集,則是一個產業組成的朋友圈。
以城市和都市圈來類比,產業對應的是城市,產業叢集對應的則是都市圈。
接下來我們要看的不是都市圈,也即不是產業叢集,而是產業實力。
目前深圳、蘇州各有一個萬億產業,也是全國唯二擁有萬億產業的城市,兩座城市的萬億產業均是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
在這一產業上,深圳是霸主一樣的存在,其產值是排在第二名蘇州的兩倍。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各城市統計局
在科技實力上,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最新發布“全球科技叢集”的排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叢集,被評為全球第二大科技叢集。這個叢集的主要得分,是深圳的PCT專利。深圳每年的PCT專利數量,跟全德國相當,且連續十八年位居全國第一。
製圖:城市財經;資料: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康奈爾大學、歐洲工商管理學院
深圳正在瘋狂補短板
作為最年輕的一線城市,四十多年瘋狂奔跑之下,深圳的經濟、產業、科技、金融基本無懈可擊,但由於年輕,一些需要時間沉澱的東西,是深圳的短板,如教育、文化、醫療。
最近五年,深圳官方有一個很明顯的戰略調整,就是瘋狂補短板,尤其是教育文化事業上。
如果是過去的四十多年,深圳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經濟、產業、工業、科技創新上,那麼現在深圳將在文化、經濟、教育、產業、醫療、科技、金融上一個都不能少。
最近一些年,深圳正以其紮實的經濟、財政和科創底子,全力賦能教育與醫療行業,正在瘋狂補齊這個短板。
俗話說得好,世界上絕大部分事情都是用錢可以解決的,還有一少部分沒法解決的,是需要更多的錢。
2022年深圳教育支出965.3億元,在各項支出中佔比最大,佔財政支出比重21.1%。
財政不斷加持,深圳文化短板不斷補齊。
過去十年,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與深圳大學在世界高校排名中,正在快速攀升。
此外,過去十年深圳也在不斷建設高校。深圳海洋大學已經獲批,落地大鵬新區。深圳理工大學,深圳音樂學院,香港大學(深圳)也在籌建中。
資料顯示,過去十年深圳平均每年增加一所高校。2012 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誕生;2016 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在龍崗區落地;2017到202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相繼在深圳設立分校區。
基礎教育部分,2020年年末開始,深圳便打響了百萬學位攻堅戰,也即要在未來五年增加百萬基礎教育學位。
三年過去了,戰績如何?
2021年深圳的基礎教育學位增加了13.1萬個,2022年增加了20.6萬個。2023年1-9月推動新開工專案近60個,目前在建專案近130個,截至目前已新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約110所、新增學位14萬座,年底前可完成新增學位20萬座目標。
從2021年到2023年年末,深圳預計累計增加55萬個左右的學位。到2025年增加百萬基礎教育學位的目標,毫無懸念,會如期完成。
而按照 深圳市規自局與教育局聯合釋出了《深圳市基礎教育佈局專項規劃(2022-2035年)》,明確提出:
到2025年,建成一批高品質、集約共享的基礎教育學校,可提供270萬座基礎教育學位;到2035年,規劃預控基礎教育學位364萬座,建成學位不少於300萬座。
目前,深圳的基礎教育(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特殊教育、專門教育)在校生237.75萬人。
也就是說,到2025年,深圳的基礎教育供需矛盾,基本能夠得到徹底解決。
如今的深圳,不僅是就業的天堂,也是宜居高地。當然,居住成本是深圳的一大阻力。
不過這個阻力,深圳市政府正在透過大規模建設保障房、公租房來解決。
次房改就是深圳於2018年打響的,之後中央在深圳經驗的基礎上,做了調整於2023年審議透過向全國推廣,開啟了全國第二次房改。
去年年底,深圳首批13個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專案也舉行集中開工儀式,建設面積75.7萬平方米,房源合計1萬餘套,是目前全國推出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市。
中國超大特大城市的樓市,正在全面走向新加坡模式。
zhijujk | 識局
我們是識局團隊!
讀者投稿:[email protected]
申請轉載:[email protected]或後臺留言
招商與園區運營合作:[email protected]
(021) 5036 2007 /17717256956(武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