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實施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包括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出售高階晶片、限制美國技術在中國使用等,這些制裁措施不僅影響了我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程序,也導致了部分產業鏈外移。
近期,又有一家半導體裝置公司將其業務從中國大陸撤出。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半導體自動測試裝置供應商泰瑞達(Teradyne)的發言人在本週一(1月29日)表示,在美國出口管制造成供應鏈中斷後,泰瑞達在2023年從中國撤出了價值大約10億美元的製造業務。泰瑞達的這一動作是在2022年10月美國限制出口半導體制造設施到中國大陸後,開始將其生產遷出的。
據悉,泰瑞達在中國大陸生產其半導體測試裝置的主要基地位於江蘇蘇州,外包給了偉創力。
在上週五(1月26日),泰瑞達全球合規和道德總監Brian Amero在一次線上出口會議上就撤出中國的訊息給予了回應,他表示:“我們在中國製造,必須要獲得緊急授權才可以,我們認為這樣做的風險太大,所以我們選擇將製造業遷出中國大陸,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Amero補充說道:“儘管我們獲得了美國政府的授權,但有一些供應商還是不會向我們發貨,導致供應鏈中斷。雖然我們並不是美國這些制裁措施的‘直接目標’,但我們還是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也在我們的市場份額上有所體現。”
據悉,在截至2023年10月1日的三個月裡,中國大陸佔其收入的12%,而2022年同期則為16%。
從泰瑞達的高官回應中樂意看出他們的無奈。美國對於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遏制在損害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同時,對於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傷害也不小。
在美國的制裁措施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尤其在2023年,有很多外企都選擇將產業鏈遷出中國,首當其衝的就是蘋果公司,它除了大量減少中國大陸的供應商數量外,還要求其代工工廠必須在其它國家和地區進行組裝和生產。美國的美滿電子(Marvell)也在去年宣佈將業務重心轉移至越南。另外,包括德州儀器、恩智浦、安森美等企業都裁撤了在中國大陸的研發團隊,將產品線或團隊外移至其它國家或地區。為此,與中國毗鄰的一些東南亞國家,如越南、馬來西亞、泰國等受益匪淺。
但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也讓一些公司想要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點,向美國政府施壓,以期能夠撤銷禁令,保護企業的利益和核心競爭力。
這可以從美國英偉達公司在美國政府不斷加碼限制措施後,還要不斷研發符合規定、面向中國市場的產品就可以看出,其CEO黃仁勳也多次強調不要低估中國市場,並且表示還會加強和中國企業的合作。
荷蘭光刻機廠商ASML也是美國禁令的“受害者”之一。中國市場是ASML最大的市場之一,根據資料顯示,僅在2022年ASML就向中國市場出口了約100臺光刻機。ASML首席財務官Roger Dassen在近期的財報影片訪談時表示:“2023年,出口管制影響了我們在中國市場10%-15%的銷售額,我們認為2024年中國市場受到的影響仍為10%-15%(以2023年在中國的銷售額為基準),然而我們仍可以看到終端市場中成熟製程市場的需求依舊旺盛。”
制裁是把雙刃劍。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進行的制裁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舉措,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但也一定會損害美國本土企業以及其它地區企業的利益。
對於中國半導體行業來說,制裁也有兩面性,一方面國內企業可能無法獲得最先進的晶片、半導體裝置等產品,延緩了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對於國內企業來說這也是一種激勵和一個自我發展的機會。俄羅斯媒體之前就報道,美國遠不能從根源上遏制中國,美國對中國的科技禁運,只會促使中國加大本國的研究開發力度。美國企圖迫使美國的高技術公司撤出中國,以此來恐嚇中國,但此舉會迫使更多家“華為”誕生。
中國有句古話,置之死地而後生,或許這也是中國半導體行業進行‘脫胎換骨’的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