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2月1日訊(記者 盧阿峰 齊莊)作為A股大盤近幾日暴跌的“引子”之一——大洋彼岸美國兩政客一則提案引發“血案”,藥明系領銜A股及港股CXO板塊閃崩曾是上週五的市場焦點,而在這一事件背後,在無數投資者的紛擾甚至驚恐背後,卻有諸多交易細節尚未引起充分關注……
敏感時點“前夕” 境外機構交易頻頻
“為什麼會這麼脆弱?!”
1月26日,國內生物醫藥、CRO板塊在從美國傳來“擬提《生物安全法案》”的訊息後遭遇閃崩,眾多原本以為上述板塊已“見底”而入場的投資者發出如上吐槽。
此後幾日,藥明系及一眾CXO板塊上市公司開始“跌跌不休”,但若是深入探究這波下跌行情的背後,其實還有更耐人尋味的交易細節。
港交所的個股權益披露顯示,藥明康德(02359.HK)、藥明生物(02269.HK)等在1月26日(北京時間)前述美國《生命安全法案》提案內容掛網併發酵前夕,分別被貝萊德(BlackRock, Inc.)、(JPMorgan Chase & Co.)賣出,交易價格比1月底大跌後的股價要高出三到五成。
其中,貝萊德曾在1月23日完成賣出藥明生物559.55萬股,創該機構近一年來對該股的賣出紀錄。(詳見圖表1)但緊接著,在1月26日“提案事件”爆發的當天,貝萊德又反手買入近1100萬股藥明生物,且交易價格還高於其23日的賣出價。由於港交所權益披露並無更多細節可查,對這些交易的資金穿透情況、關聯衍生品對手盤交易等,外界不得而知。
來源:港交所網站,持股變動標註為“完成出售股份”,L代表好倉
同期,在北向資金席位中,摩根士丹利香港(MORGAN STANLEY HONG KONG SECURITIES LTD)精準波段操作藥明康德A股(603259.SH),交易資料軟體統計顯示,1月18日至23日,該席位持有藥明康德A股倉位由1500萬股砍至不到800萬股,而到了26日、29日兩天大跌之際,該席位又反手大買超300萬股,持股規模回到1100萬股以上。(詳見圖表2)
此外,該席位還於1月26日淨買入同樣暴跌的康龍化成(300759.SZ)217.13萬股,在這之前,截至25日其持股數還僅為14.56萬股。
藥明系忙滅火 轉融券卻爆量30倍
一紙法案提案能有這麼大殺傷力?財聯社記者近期多方採訪了業內人士,但他們均覺得上述法案透過的可能不大。
醫療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也不理解,為何國內相關個股板塊和上市公司投資者會這麼恐慌,他當時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生命安全法案》只是提案,委員會還沒透過,更別說眾議院,提出該法案的議員是共和黨知名鷹派,所以能否透過還不好說,畢竟不像PBM或者高價藥那樣有兩黨共識。所以,他認為市場有點過度恐慌了,但也表明市場的擔心,畢竟今年是選舉年。
長期關注地緣態勢的深圳市卓爾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思波對財聯社記者表示,CXO是生物製藥工程師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國與美國相比有較大的成本優勢,該法案如果透過將會更多地傷及美國生物製藥行業自身。
深圳前海銳鋒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高階合夥人、基金經理賴傳亮也認為:美國那兩個政客的提案並非已經落地生效,且對他們發出的無端指責,相關公司已經反覆澄清,而他們此前的提案透過率也很低。藥明系乃至中國的CXO產業對於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鏈分工來說,是“賣鏟人”“賣水人”的角色,是全球生物醫藥研發創新的助推力量,本身並不會對美國生物醫藥安全發展構成實質威脅,所以他認為法案的透過可能性不大。
而在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股價螺旋式墜落時,兩公司也努力試圖說明情況,穩定投資者信心。
1月26日深夜,藥明康德深夜釋出了澄清公告並隨後緊急召開簡短電話會議,對《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涉及公司的四點內容進行了逐一回應,藥明康德高管在電話會議上強調現在去猜測任何事情都為時尚早。
還有藥明生物,其CEO陳智勝在法案推出當天就對媒體表示,“這只是一個反華議員的提議,到變成法律是極小機率事件,而且要幾年時間。”
但在藥明系試圖“滅火”的同時,其A股轉融券融出數量環比激增,為市場空頭提供了“彈藥”。
其中,1月29日,藥明康德A股轉融券融出近63萬股,不僅比25日不到2萬股的融出規模爆量飆漲30倍,甚至還超過了當天該股真正的融券賣出量(約52萬股)。在26日至30日的三天時間,藥明康德轉融券融出數量累計已超110萬股。1月31日,藥明康德轉融券融出數量又銳減至不到6萬股,而次日(2月1日)公司股價走勢暫告企穩反彈,截至午間收市漲3.97%。(詳見圖表2)
這些轉融券的券源何來?檢視藥明康德A股三季報,其股東榜下明確標註:上榜股東並無參與融資融券及轉融通(券)情況。
來源:藥明康德2023年三季報
但財聯社記者還是注意到,作為三季報裡的第十大股東,華寶中證醫療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華寶中證醫療ETF 512170.SH)卻在其基金三季報中明確,有約1550萬元(公允價值)的藥明康德股份因轉融通(券)導致流通受限。也就是說,上述藥明康德股份正透過轉融券出借。而且,這份基金三季報的釋出時間(10月25日)還在藥明康德三季報釋出(10月31日)之前,不知二者之間的資訊披露差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來源:華寶中證醫療ETF 2023年三季報
同樣,在華寶中證醫療ETF的四季報中,藥明康德作為其重倉股仍有超千萬元(公允價值)的股份因轉融通(券)導致流通受限。
誰在放大“洋作文”的干擾?
就貝萊德等外資機構在藥明康德(02359.HK)、藥明生物(02269.HK)的買賣操作,一位曾長期從事港股上市公司信披管理的資深市場人士表示:知名外資機構本身交易行為可能比較頻繁,但如果其交易量在敏感時點前後突然明顯放大,還是值得深究背後原因的。
該人士還向財聯社記者介紹道:港股權益披露不同於A股,通常由股東根據規則要求,按資訊釋出的模板以電子檔案上傳至港交所的系統披露。“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對機構股東動向並不實時掌握,而且港股的權益變動類別也是非常多,是比較複雜的。”
賴傳亮告訴財聯社記者,本身CRO或者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在海外的業務規模就相對較大,一些海外資本政商關係複雜,他們和其所在國機構也許能夠比其他投資者更早看到、看懂這波趨勢。
但汪思波不認為上述交易現象存在異常。他表示,融資融券在美國等成熟市場是重要的對沖工具,一般不會做絕對收益的高價融出,低價買回。因為藥明系股票的交易量放大,引發融資融券交易量放大屬於正常現象。另外,由於目前國內股市氣氛偏悲觀,上述法案的提出引發藥明系股票的暴跌也屬正常市場現象,市場經常會過度解讀資訊。
“但毋庸置疑,外資、機構和部分投資者的融資融券行為加劇了這一波下跌行情。”賴傳亮進一步指出,這麼一紙提案,在A股、港股放大到這麼大影響,可見當前投資者信心還比較脆弱。此外,A股轉融券機制設計推出時的市場內、外部環境和現在對比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相關部門應結合當前情況,重新全面審視、評估和完善轉融券機制和規則的設計,從而避免因為此類“洋作文”而導致多空力量短時間內劇烈失衡。
記者注意到,目前監管部門已經開始行動起來。證監會1月28日宣佈,為貫徹以投資者為本的監管理念,加強對限售股出借的監管,證監會經充分論證評估,進一步優化了融券機制。具體包括:一是全面暫停限售股出借;二是將轉融券市場化約定申報由實時可用調整為次日可用,對融券效率進行限制。因涉及系統調整等因素,第一項措施自1月29日起實施,第二項措施自3月18日起實施。
同日,滬深交易所釋出通知,決定暫停戰略投資者在承諾的持有期限內出借獲配股票,通知實施前尚未了結的出借合約到期不得展期,自1月29日起施行。交易所要求各會員根據通知的要求認真做好相關業務和技術系統準備,並做好前端檢查和控制,確保業務平穩執行。
“我們投資者也是樂意看到這類規範政策的出臺,一方面可以增強我們投資者的信心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對市場平穩也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對於外資的開放節奏與管控力度也需要相關部門的重視,如何做到科學開放與有序推進相結合是一個長遠命題。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做好外部資本、投資的引導和管理,做好對內部機制的再平衡,有利於穩定行業整體估值水平,順暢投融資迴圈,更好的發揮資本市場對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的推動作用。”賴傳亮最後表示。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今日港股市場CRO板塊集體反彈,其中,凱萊英、藥明生物漲超5%,藥明康德、泰格醫藥、康龍化成等跟漲。
而摩根士丹利發表最新報告認為,市場可能對美出臺生物技術限制法案反應過敏,並認為藥明康德股價對此反應過度,提供潛在機會。報告指出,即使該法案成為法律,亦只限制接受聯邦資金的專案外判給海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