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國英
再重複講了兩個月的觀點:
1,2024全年底部區域超大機率在2600-2700點;
2,2024全年市場會劇烈分化,30%-50%的個股仍然會繼續創下新低。
另外,上週我講了春節前(上證)應該不會再擊穿1月23日的底部。
繼續討論股市。
過去一年,明明我們的經濟徹底告別了疫情,但股市表現為什麼還這麼差呢?
現在的市場,跌跌不休,即便有國家隊間隙性的護盤,也還是撐不住,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過去一年大跌的基礎上,在靜態看沒什麼泡沫的情況下,2024年的第一個月,股市下跌得反而更加離譜了,這到底又是因為什麼?
討論這個問題,還是得抓住根本原因。
其根本原因,其實在半年前海外調研之後,我就明確且反覆講了,是全球資本和全球產業鏈的撤離,結構性改變了我們股市的估值邏輯。當然還有美聯儲強勢保持與我們的超高利率差等因素,這個在今天的文章暫不做討論。
而絕不是近期熱議的什麼限售股融券做空啊、什麼雪球敲入啊,這些其實僅是末稍因素,都僅是我們股市估值邏輯發生變化之後的派生物,你想一想,我們的總融券規模才700億左右,僅佔總融資規模的4%,這其中還包括非限售股的融券呢,剔除非限售股的融券,其實所謂限售股的融券規模,整體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全球資本和全球產業鏈的撤離,這是中美終極博弈的必然。
這兩年的全球動盪,事實又加速了發達國家整體對美國的站位,繼而進一步加速了全球資本和全球產業鏈的撤離,這就必然導致無論是我們的經濟、還是預期的股市估值,在過去一年遭受到遠超絕大多數人預期的負面衝擊。
引導美國資本和美國主導產業鏈從中國的撤離,這其實從2018年就開始了。
但是,在最初的幾年,特朗普政府的這一引導,其整體效果是很不明顯的,不僅其發達國家盟友不怎麼配合(各打各的算盤),而且就連美國產業資本家也不怎麼配合,蘋果公司在中國的產能,在2021年之前,整體並沒有怎麼減少,而特斯拉更是在我們的政策支援之下加碼了對中國的投資。
但是,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一切都改變了。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不僅美國資本和美國主導的產業鏈,整個發達國家的資本和產業鏈,整體上都在加速撤離中國。
導致這一猛烈變化的,其實並不是拜登政府位元朗普政府厲害多少,而是2022年2月俄烏戰爭的爆發、以及直至今天的戰爭持續。
俄烏戰爭的爆發,剔除早期歐洲部分國家存有調和的僥倖之外,基本上,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選擇了徹底站隊美國——歐洲國家和日韓的徹底站隊美國,這在事實上,與我們對俄烏戰爭選擇相對中立的立場,從本質上講,就是兩條路線了。
動盪時代的外交站隊,這必然對經濟和產業產生一系列的深遠影響。
我們看一看,2023年,我們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大幅下降,就應該能夠感受到這一股發達國家對我們的寒潮了。
發達國家對我們的寒潮,事實更體現在全球資本和全球產業鏈對我們的撤離——畢竟,全球資本的主導權,全球產業鏈的主導權,本質上只有發達國家才可能擁有——當然,今天的我們,之於全球資本和全球產業鏈,也佔有一席之地,但是,整體上,還遠遠不具備主導全球的實力。
發達國家主導全球資本和全球產業鏈對我們的撤離,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這些發達國家在美國的組團之下,開始加速佈局去中國化的全球化。
而我們,事實只能以我們自己為主,牽頭一些新興經濟體,另行開闢另一個全球化——如前文所講,只有發達國家才能擁有全球資本和全球產業鏈的主導權,可想而言,我們以自己為主牽頭一些新興經濟體另行開闢另一個全球化,其前路是如何艱難,在中期內,又充滿何等的不確定性。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們應該如何去看我們的股市呢?
靜態看沒什麼泡沫的股市,動態看可能泡沫就比較大了。
這是因為,在發達國家加速資本和產業鏈的撤離之下,在發達國家開始加速佈局去中國化的全球化之下,我們股市的估值邏輯,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來的全球化,是中國作為全球製造中心的全球化,中國經濟獲益,中國製造業獲益,我們與之相涉的行業和上市公司估值也是對標全球化進行估值的。
。現在,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他們開始追求去中國化的全球化,我們無奈也只能選擇沒有發達國家的全球化,這對我們與之相涉的行業和上市公司估值,不是說原來對標全球化的估值徹底沒有了,但至少全球化估值減少了一半。
全球化估值至少減少了一半,這對許多原先對標全球化的行業和上市公司影響極大,比如我們的網際網路,原先對標全球化估值,PE可以40倍、50倍甚至更高,但是,全球化估值現在事實減少了至少一半,那麼,網際網路行業的整體估值就至少會腰斬一半甚至更多。
再比如我們的製造業,原先作為發達國家全球品牌供應鏈存在的製造業,在全球化估值時代,只要發達國家的全球品牌(比如蘋果三星耐克阿迪等等)需求上升,那麼,我們與之配套的製造業,其全球市場的需求也會幾乎同比例上升。
但是,現在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加速產業迴流和友岸外包了,我們的製造業,尤其是原先作為發達國家全球品牌供應鏈存在的製造業,其原先的對標全球化估值,事實也是不存在了,其估值也是要被腰斬一半的。
在發達國家加速推進去中國化的全球化之下,我們許多的中小上市公司,其整體估值依憑甚至都沒有了。
以前,我們的股市,對中小上市公司的整體估值,一直是比較高的,其背後的邏輯依憑在於,以前的全球化背景,以前中國作為全球製造中心的全球化背景,讓我們對中小上市公司的高成長抱以無限期待。
但是,現在,原來的全球化背景不存在了,市場不僅對這些中小上市公司的高成長抱以無限期待,反而開始無限擔心部分中小上市公司未來到底能不能生存下去——這種從無限樂觀迅速切換到無限悲觀的市場情緒,我們看看過去一年科創板和創業板的走勢,整體應該能明確感受到(當然,這其中也有註冊制的派生影響)。
2024,必須謹慎為上。
2024,股市不是沒有機會,機會肯定是有的,雖然現在還沒到,但是,2024不會有全域性性的機會,而只會有間隙性的機會和區域性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