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國新能源車發展太好,美國又要開始搞事了!
1月30日,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一場有關美歐經濟紐帶未來前景的討論會上,大放厥詞說中國電動汽車在西方的銷量不斷擴大,已經對美國和歐盟構成國家安全風險。
雷大媽還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電動車裡面有很多資料收集器,它們會把收集過來的資料傳送到北京,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這個真有意思哈,想當年在中國賣的很好,美國人不說話,現在中國汽車在海外賣得很好,美國人卻說這是個威脅。
不得不說,美國人的雙標玩得確實溜溜溜。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
可能大家不知道,如今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有多猛?
根據國際能源署2023上半年釋出的《Global EV Outlook 2023》,中國、歐洲和美國市場主導了全球銷量。
而其中,中國再次成為領跑者,其電動車銷量約佔全球電動車銷量的60%。
此前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預測,到2030年,歐洲每5輛汽車中就有3輛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達到60%。
而在新能源領域中,中國廠商已經掌控了電動汽車電池市場的2/3份額。
這說明中國已掌握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和完備的產業鏈,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能源汽車強國。
比如作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導者的比亞迪,其新能源乘用車業務覆蓋 19 個歐洲國家及地區,累計開店超170家,並連續斬獲海外大獎。
而電動車的足跡更是遍佈全球6大洲、5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300多個城市,純電動大巴已累計銷售超6.5萬輛。
比如英國的電動大巴市場,有一半以上份額都被比亞迪佔據,在首都倫敦的佔比更是達到九成。
特別是在美國,比亞迪純電動大巴更是遍佈美國30多個州,成為美國電動大巴市場具有壟斷地位的品牌。
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的純電動車銷量相對於2021年增長了60%,達到440萬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增長近三倍,達到150萬輛。
資料表明,目前相關車展的新能源車滲透率,也從2014年的7%左右,暴增到如今的將近40%,這說明消費者已經越來越認可新能源車。
目前中國品牌的市場戰略,也已經達到了55%,不出意外的話再給中國品牌發展幾年,達到80%完全是有可能的。
調查公司MarkLines資料顯示,比亞迪2023年上半年的銷量已經超過了賓士和寶馬,首次進入全球前十汽車品牌。
如此壟斷的局面,美國和歐盟其他國家看了估計都得哭暈在車裡。
美國補貼汽車行業
換句話說,美國在新能源領域,已經遠遠落後中國!
這讓美國人非常慌,這人吶一著急,各種昏招就開始往外使。
比如2022年,拜登政府簽署了《通脹削減法案》,旨在向氣候和新能源領域提供4000億美元的支援,從而推動美國國內的技術發展,實現各方面都是絕對領先。
根據細則,美國電動汽車的新車購買者最高可獲得7500美元稅收補貼,二手車購買者可獲得4000美元的減免。
買車有補貼,這下買車的人會很高興。買的人多了,造車的也很開心,繼而可以擴大產能,這樣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通貨膨脹。
但是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卻很骨感。
美國人忽略了一個重大的問題,那就是電動車電池材料,絕大部分都是被中國掌控。
據公開最新季度資料顯示,僅電池方面,我國動力和儲能電池合計累計產量533.7GWh,同比增長44.9%,佔全球鋰離子電池產量約65%;
而電解質、正負極等原材料出貨量佔全球份額均超過80%。
要知道,當前美國電動汽車供應鏈嚴重依賴中國提供的電動汽車材料和部件。
天哪!這不是被中國牢牢卡著脖子嗎?這哪行呢?不行不行要改變。
於是美國國稅局就說了,自2024年1月1日起,若電動車裝上含有來自受關注國家實體(FEOC)的礦物和材料的電池,其將無法享受7500美元的聯邦電動汽車稅收抵免。
而中國、俄羅斯、伊朗和朝鮮被列為受關注國家。
也就是說,美國人想把整個電動車產業鏈給弄起來,但是重建個新的產業鏈,難度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中國已經處於絕對壟斷的前提下。
這就好比是1000米賽跑,中國已經跑800米了,而美國才開始起步,比賽結果已經毫無懸念,結局註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電池是這樣,整車就更別提了。
美國特斯拉汽車來中國,我們熱情歡迎;但中國汽車去美國,他們各種不允許,哪怕只是電池廠去美國投資,他們也是找各種理由拒絕。
美國人的心理就是這樣,當優勢在自己這邊,巴不得全球都要聽他的話;然而一旦自己沒有優勢,不好意思,就開始搞事情了。
正所謂贏則自由貿易,輸則國家安全。
當美國輸的時候,或者說有人波及到其自身利益時,那麼祖傳的“制裁大棒”就開始亮相了,幹不過別人就要制裁別人。
沒辦法,流氓最喜歡不擇手段,自己不講規矩,卻要給守規矩的定規矩。
之前這招對日本東芝用過,對法國阿爾斯通也用過,並且都成功了,那是百試不爽。
所以,根本就不是電動車有什麼安全威脅,而是他們覺得中國有威脅,電動車僅僅是一個莫須有的理由而已。
結尾
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們要做的還是未雨綢繆。
比如晶片是我們薄弱的環節,那麼現在最關鍵的,就是要把車機處理晶片、自動駕駛AI晶片等換成由國產化供應的。
然後再看看其他方面,包括工具類、作業系統、軟體、晶片、雲是否達到可以去美化的水平。
有華為被美國打壓的教訓在前,相信國產品牌汽車廠商不會沒有備胎計劃。
要知道,瘋狗一旦瘋起來,那可是逮到什麼就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