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A股市場暴力反彈,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漲3.23%報2789.49點,滬指漲3.23%,中證500漲7.75%,中證1000指數一度上漲8.1%,創歷史最大漲幅,北向資金亦迴流126.05億元。但萬得微盤股指數仍暴跌4%。
“我買了微盤股基金,今天虧慘了!” 某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量化交易人士表示,300、500、1000等指數暫時企穩,但量化中性、DMA(中性加槓桿)的苦日子還沒結束,微盤股的拋壓仍存,“去年透過做多小票、做空指數而大賺的量化中性策略,今年回撤多數高達20%。”
中航信託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對記者提及,本輪大盤下跌是由量化產品(包括、槓桿DMA、平層中性、指數增強等)引發的中小市值股票集中拋售的結構性股災,所謂盈虧同源,過去幾年量化交易積累的超額收益在極短的時間內虧損掉。從量化產品的規模看,小市值股票下跌尚未結束,因此,遠離中小市值股票是近期投資的主要策略。但是從A股整體下跌趨勢看,自去年8月開始的指數弱勢下行已經基本結束,即以上證50和滬深300為主體的大盤股已經見底,其中“中特估”相關股票表現最佳,也將會繼續獲得資金青睞,帶領大盤反彈。
量化中性、DMA和微盤股壓力不減
儘管大盤企穩,但微盤股的拋壓仍未解除。相應地,量化中性、DMA的壓力也將逆勢攀升。
2月5日,中證1000跌幅超6%,微盤股拋壓尤甚,這使得量化中性和DMA受到關注。
具體而言,2023年,中性產品備受追捧,因為這類策略做多小盤股(2023年全年小盤風格佔優、微盤股大漲),而且新開倉空頭合約對沖成本顯著降低,在雙重利好下,中性產品全面大漲。但多家券商人士告訴記者,年初以來,量化中性跌幅都幾乎接近20%,直接回吐了去年的盈利,甚至追平了主觀多頭去年三年的收益(負)。
量化DMA產品的處境可能更為糟糕,其業績閃崩也暗示了微盤股目前面臨的壓力。“可以將DMA理解為加了槓桿的中性產品,股指期貨基差的收斂給加了槓桿的DMA帶來了強於中性產品3-4倍的負貢獻,其中部分量化私募就開始降倉,這樣的大規模降倉導致微盤股出現踩踏,這也導致2月5日小盤、微盤暴跌。”資深量化從業者唐宇對記者表示,即使是經歷了2月6日的市場大漲,微盤股也繼續承壓,DMA甚至傳出了有產品爆倉的訊息。
去年以來,上述DMA即槓桿中性產品大火,高收益得到很多客戶的青睞。自從AB款叫停後,DMA從去年成為各個私募量化基金加槓桿的主力。簡單而言,DMA可以理解為量化基金透過券商自營交易臺加槓桿的產品,主要是以中性策略為主,往往更為高頻。得益於去年3月後高換手量價策略的優異表現,很多DMA產品的走勢宛如一條穩步上升的曲線,投資者獲得了很高的費前回報,回撤也很小,這也使得券商渠道有很大的推銷動力。
當前的市場暴跌亦是一種壓力積累後的釋放。唐宇對記者提及,“正因之前中性、DMA的超額多,於是資金進來的也多,對沖的需求就會多,對沖就要做空股指期貨,做空股指期貨多了,就會讓期貨價格遠遠低於現貨價格,期貨就產生了深貼水。同時,進來量化的資金多,市場風格積累的風險就越來越多,一旦有資金開始抽離,就會引發崩盤,中性、指數增強、DMA可以說都無處藏身。因而此前股指期貨極度深貼水,也是超額風險積累到極值的一個重要訊號。”
2月6日,資料也顯示,基差大幅收斂,這導致存量中性產品遭遇暴擊。至於基差的收斂會持續多久、到何種程度,某大型量化機構市場負責人告訴記者,“直到基差回到平均水平,按照今天(6日)的水平,大盤如果再像6日這樣大漲2個交易日,可能基差就會基本收斂,溫和的迴歸可能需要2周到1個月。到那時候,中性策略的對沖成本則又會趨於合理,又會重新開倉。”
中性策略是賣出套期保值,對於賣出套期保值,基差走闊意味著將獲得正收益,反之則為負收益。我們通常將股指期貨基差表示為期貨價格減去現貨指數價值。中國的股指期貨市場常年處於貼水狀態,主要是由於對沖工具有限,所以中性策略絕大多數都採用賣空股指期貨的方式對沖beta風險,賺取超額收益。基差擴大的過程,有利於存續中性產品淨值表現。而當基差收斂即貼水減弱,存續中性產品淨值回撤,這也就是當前出現的情況。
此外,2月6日,500、1000等指數增強產品亦表現出很強的反彈,儘管如此,這些量化策略亦面臨壓力,因為增強策略在當前的環境下幾乎很難跑贏指數,而且超額收益為負。
中國股市整體有望逐步企穩
整體而言,A股市場在經過了持續的回撥下,有望逐步企穩回升。北向資金在2月6日迴流超百億,香港恒生指數亦出現大幅反彈。
2月6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就“兩融”融券業務有關情況答記者問,提到關於加強融券業務監管等內容,包括暫停新增轉融券規模,以現轉融券餘額為上限,依法暫停新增證券公司轉融券規模,存量逐步了結等措施。同一天,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相應,表示將嚴格落實相關要求。
摩根士丹利基金當面對記者表示,A股市場短期非基本面問題,而是投資者信心問題,顯然情緒已經過度悲觀。
“我們認為這種非理性的下跌有望得到修正,短期是佈局優質公司的時機。自下而上的行業選擇和個股選擇更為重要,一方面對於未來經營穩健、經營現金流充裕、資本開支下降的公司值得重視,這類公司具備較強的回購能力,另一方面,前期市場系統性的下行帶來的一些細分行業龍頭公司被錯殺,這類公司已經具備很高的價效比。”
從中短期看,市場存在的壓力在於幾個方面——部分上市公司披露了年度業績預告,預喜率在42%左右,集中於美容、非銀、汽車、社服、公用事業等板塊,除汽車之外機構持倉均處於較低水平,投資者關注度也較低;部分領域如光伏矽片的公司首現單季度虧損,2024年1季報展望一般; 海外方面,美國勞工部公佈了1月份就業資料,新增非農就業人口增加35.3萬人,為2023年1月以來最大增幅,遠高於市場預期的18萬人,去年12月就業人數也從21.6萬大幅上修至33.3萬人。美國強勁的就業資料推升了美元指數和美債收益率的上行,美股並沒有因此受到壓制,科技股繼續大漲,但這對新興市場股市存在一定壓力。
不過,對於潛在刺激政策的預期亦有望使市場企穩回升。除了貨幣政策(降準降息)、財政政策的潛在預期,市場對平準基金的期待亦再度高漲。
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劉勁津及其團隊於2024年2月5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亦提及了平準基金。劉勁津提及,MSCI中國指數在2024年開年以來經歷了過山車之旅。由於市場對經濟增長和政策的擔憂情緒加劇,該指數在前16個交易日下滑16%。但受超預期降準及國家隊買入力度支援,MSCI中國指數隨後反彈8%。今年以來,MSCI中國指數及滬深300指數分別下跌10%和7%。“雖未經官方確認,自中國或將推出平準基金的預期出現以來,投資者報以極高的關注。”
高盛提及,國際上政府直接干預股票市場並不罕見。取決於干預規模和配套措施,在某些情況下也是行之有效的。至於需要多大的規模,高盛的預測是,過去一個月國家隊已買入約700億元A股,而能夠穩定市場的基本規模約為2000億元,相當於流通市值的0.8%左右。潛在資金來源比較豐富,例如國企現金、中央匯金和中投、保險及養老基金、外匯儲備以及央行。政府購買有助於打破股市螺旋式下跌,但高盛認為改革、政策一致性以及應對宏觀經濟結構性挑戰的計劃是中國股票估值回升的必要條件。此外,國家隊偏好板塊、寬基指數ETF高權重股、現金回報策略及優質中國國企更可能是落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