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多次釋放利好資訊後,2月6日,A股集體低開後,三大股指快速轉漲,截至收盤,上證綜指漲3.23%,收於2789.49點;深證成指大漲6.22%,收於8460.38點;創業板指收於1667.45,大漲6.71%。
6日,中央匯金公司稱,已於近日擴大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增持範圍,並將持續加大增持力度、擴大增持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北向資金流入加速。截至2月6日中午,北向資金淨流入超120億元,其中滬股通淨流入超59億元,深股通淨流入超60億元。
不過,開年至今,A股陷入跌跌不休的陰影。根據Wind資料,截至6日發稿,年內上證指數累計下跌5.83%,深證成指累計下跌逾10%。
近期,部分受訪專家、機構認為入市時機已至,希望進一步完善中國版平準基金制度以提振市場信心。
清暉智庫創始人宋清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期市場大跌,已經把平準基金再次推到風口浪尖,平準基金入市時機已到。
“市場非理性下跌、跌停個股數量增長,都是市場的重要訊號,國家隊在此時點應加大救市力度。”一名業內人士表示,關鍵在於投資者信心的提振,如果市場預期明確,國家隊可以“四兩撥千斤”,用一定入市資金吸引多頭力量做多。
業內人士認為,平準基金入市需要擇時,同時需要速戰速決,甚至不惜規模。一旦戰線拉長,政策效果和信譽都會大打折扣。
機構熱議平準基金入市時機
本週,市場深度調整持續,波動加劇。
6日,A股集體低開,隨後三大股指快速轉漲,滬指漲超1%,創業板指和深成指更是一度漲超3.6%。而在前一日(2月5日),上證指數盤中一度下跌3.46%,創下近期調整的新低至2635點;深證成指盤中下跌4.61%。截至當日收盤,兩市跌幅收窄,上證指數報收2702.19點,下跌1.02%;深證成指報收7964.71點,下跌1.13%。
股市大幅波動下,市場對被動平倉擔憂不斷。Wind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2月2日,滬深兩市共披露大股東補充質押公告106單,較去年同期有一定增加。
而從控股股東質押情況看,兩市共有203餘家公司控股股東累計質押數佔其持有股份比例超過80%,其中54家公司控股股東處於滿倉質押狀態。這些高質押比例的企業近期股價不斷下跌,業績也承受一定壓力。
Choice資料顯示,在控股股東質押比例超過80%的203只個股中,僅有4家個股股價錄得上漲,其餘197只個股近1個月股價全線下跌。其中有7只個股跌幅在30%以上,343只個股跌幅超10%。上述個股最新業績也不理想,近半數個股去年三季報業績處於虧損狀態。ST泛海(000046.SZ)、*ST美尚(300495.SZ)等92只股票2023年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潤為負,佔比45.32%。
在此環境下,市場呼籲平準基金入場的討論再度升溫。
平準基金也被稱為干預基金,一般是政府透過特定的機構(如證券監管部門、財政部門等),以法定方式建立的一種證券投資基基金,目的是透過在股票二級市場的逆向操作,熨平非理性市場波動,從而穩定證券市場。
宋清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市場持續低迷、信心嚴重不足,亟需平準基金入市,為市場注入強大信心,一舉扭轉市場贏弱局面。
“伴隨著A股微觀流動性的日益惡化,市場出現非理性下跌的風險也在上升,平準基金入場救市的必要性不斷上升。”中信建投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陳果及其團隊稱,A股市場在經歷了2022~2023連續兩年的下跌後,上證綜指再度下探,成交逐步萎靡,市場增量資金持續不足,已經連續兩年呈現較大規模的資金淨流出。
“現在市場的非理性下跌可能已經觸發很多被動平倉盤,造成技術性的持續下跌。在這時當機立斷採取措施來穩住市場預期、改變投資者的恐慌情緒是至關重要的。”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建議,在市場非理性下跌的階段可成立上萬億元規模的平準基金,或者是現有國家隊的資金加大買入力度,並且給市場明確的預期。
多數機構認為,選好入市時機,快、準出手至關重要。“救市應在最關鍵的時候出手。市場具有羊群效應,在市場單邊下跌時恐慌情緒會逐步擴大,因此需要逆週期資金給資本市場注入強心劑。若類似中國臺灣的頻繁救市行為,對市場的影響也是逐漸式微。”德邦證券吳開達團隊指出。此前,中國臺灣設立的國家金融安定基金(下稱“安定基金”)頻繁入場,但受政策影響較大,效果不一。
東吳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陶川也持類似觀點。平準基金入市需要“門檻”和“擇時”,股票跌幅大、市場陷入非理性的資金外流惡性迴圈、其他常規政策效果有限,以及交易量低迷是出手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平準基金依舊只是過渡手段,務必速戰速決,甚至不惜規模,一旦戰線拉長,政策效果和信譽都會大打折扣。
“應在金融危機、股市低迷、估值最低位時推出,應在經濟衰退的末期推出,解決非經濟性因素的外部衝擊或影響。”中信建投CSC研究權益策略團隊認為。
資金從哪來、投什麼?
設立平準基金呼聲漸起背後,資金如何籌集、投向哪裡也是業內討論的焦點。
結合多份最新券商研報看,各國的資金來源多是財政撥款、向金融機構貸款等。具體來看,日本和韓國股市平準基金主要源於財政部撥款、銀行業、證券業等。例如,1964年和1965年日本平準基金兩度成立。其中,共同證券基金由日本14家銀行和4家大型證券公司共同出資,此後日本大藏省和日本央行出手撥出特別融資額度。
中國香港則使用了存放於外匯基金的財政儲備金。1998年香港金融保衛戰期間,香港政府動用外匯儲備買入指數成分股穩定大盤,將恒生指數穩定在7800點上方。
從2015年A股救市階段看,彼時“國家隊”資金主要包括三類機構資金。第一是匯金賬戶,包含中央匯金、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第二是證金公司的11個賬戶及定製的10個資管計劃;第三則是外管局下設完全控股的梧桐樹投資平臺,梧桐樹又設兩家公司均直接入市。
據德邦證券研報統計,當時直接入市的體量可能在1.4萬億元左右,佔當時滬深流通市值的4%。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本次平準基金入場救市,在資金來源、成立方式上或將借鑑此前模式。
此前也有市場傳聞稱,有關部門計劃中的1萬億元救市基金或將主要來自中國國有企業在境外設立機構的資金,可能由滬港通、深港通投向A股市場。不過該訊息未被證實。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北向資金流入確有加速跡象。截至2月6日中午,北向資金淨流入超120億元,其中滬股通淨流入超59億元,深股通淨流入超60億元。
Choice資料顯示,1月30日以來,北向資金開始連續多日淨流入,在5個交易日中有4個交易日呈現淨流入狀態。
如果平準基金成立,如何投效果最大?國泰君安研究所主動配置首席分析師王大霽認為,平準基金傾向於購買能夠顯著影響市場情緒和指數的重要股票,尤其在市場非理性暴跌時期。此外,平準基金也會使用ETFs等其他金融工具來實現目標。平準基金的具體操作依賴於各國或各地區的經濟狀況、市場結構、政策目標等因素。
事實上,近期市場傳言稱“國家隊”已多次入場購入指數ETF產品。2024年1月18日,A股跌破2800點之後,滬深300ETF開啟放量大漲,上證50、科創50、創業板ETF、中證500ETF等寬基指數產品均有較大的成交量。6日午後開盤,部分資金開始做多,滬深等重要指數開始探底回升。同時,兩創、中小盤漲幅明顯,被業內認為是“國家隊”入場,並將穩定市場的重心階段性轉向了中小盤股。
2月6日,據中央匯金公司訊息,中央匯金公司充分認可當前A股市場配置價值,已於近日擴大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增持範圍,並將持續加大增持力度、擴大增持規模。當日上午,廣發、南方、華夏旗下3只中證1000ETF放量明顯,成交額領銜股票ETF市場。
不過,吳開達團隊認為,相較2015年,當前國家隊資金(匯金、國新)主要透過ETF、國有大行直接入市,央行並沒有直接授信,體量目前不高,對市場的定價權影響尚不大。
也有機構認為,未來還將有新的權益標的。中信建投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陳果及其團隊在最新研報中指出,平準基金等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需要尋找低估值、高質量、適合長期大量持有的權益標的。2024年1月2日正式釋出的中證A50指數選取50只各行業市值最大的證券作為指數樣本,兼具大市值屬性與行業表徵性,有望成為中長期投資的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