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23年60家非上市壽險公司,虧損140億,利潤再度下降,25家盈利,35家虧損,其中泰康人壽盈利137億,綜合投資收益率6.68%,排名第一,有壽險企6家虧超10億,其中3家虧超30億。
2023年壽險企業保費的快速增長,但卻低於退保金和賠付支出的增長率,這是導致導致非上市壽險企業2023年年報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綜合所有資訊可以推測2023年非上市壽險企業的年報或不理想,如何做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定調的“防範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將是2024年壽險企的重點工作之一。
14家險企償付能力不達標
近期,已有143家險企釋出了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14家險企償付能力不達標。透過評級資料共整理出62家壽險險企,其中5家評級為AAA,8家評級為AA,5家評級為A,7家評級為BBB,18家評級為BB,12家評級為B,7家評級為C或者D,仍有剩餘問題險企的評級尚未披露。透過這些資料可以覆盤一下2023年非上市壽險公司的總體情況。
2020年6月11日中國銀保監會2020年第9次委務會議審議透過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中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評級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如下:一是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二是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三是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三項要求中任意一項不達標,為償付能力不達標公司。
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通俗來說就是賠付能力,保險公司對保單持有人履行賠付義務的能力,代表著保險公司持續運營和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除了償付能力這一指標外,險企的公司治理情況、投資收益率、高管人才、操作風險、歷史聲譽等因素都是吸引新資金進入並保持低退保率的重要因素。
不達標險企問題集中在關聯公司、公司監管與治理和投資風格等方面
其實從評級較高的5家AAA級公司可以看出,這五家險企都有著極其相似之處,相比於中國人壽,太保等壽險公司,可以說這5家險企的名氣並不算太大,且都是中外合資公司。中英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由英國英傑華集團與中國中糧資本投資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中荷人壽由北京銀行與法國巴黎保險集團合資經營;中意人壽是集團與義大利忠利集團合資組建的中國入世以來的首家合資保險公司;恆安標準人壽是由天津市泰達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英國安本集團成立的一家中英合資壽險公司;同方全球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是荷蘭全球人壽保險集團(Aegon)和同方股份有限公司(THTF)各出資50%建立的合資壽險。從實力上看,以上幾家出資的外資股東實力都很強大,且他們在國外對保險行業有多年涉足經驗,因此能夠在保險業新興的中國市場站穩腳跟。此外,以上幾家公司均在二十一世紀初入駐中國,截止目前,從規模層面,網店和業務規模已經拓展至中國主要的一二線城市和經濟圈;從業務層面,業務範圍包括重疾險、身故險、分紅險等,業務範圍廣泛;從償付能力層面,以上幾家公司連續獲得保持良好的評級,在業內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的口碑都是居前的。
反觀評級為C/D的公司,據公開資訊可知評級為C/D的公司,除長生人壽和合眾人壽有日本法人,其餘均是中資股東,甚至部分險企得到了地方政府支援。
評級為C/D的公司主要存在關聯公司、公司監管與治理和投資風格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險企的大股東或者母公司發生爆雷事件則會直接或間接得影響到險企自身。最典型的例子北大方正人壽,其母公司的破產直接影響到了子公司的運營。據公開披露資訊,北大方正人壽於2018年12月14日至2019年4月2日期間,投資五礦國際信託有限公司發行的“五礦信託·博雅投資4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投資金額共計4.5億元人民幣,公司原控股股東為該信託計劃提供本息全額無條件不可撤銷的連帶責任保證擔保。2020年2月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進入破產重整程式。根據《北大方正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2022年度財務報告》和《北大方正人壽保險有限公司 2022 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季度報告摘要》(2月 15 日正式對外公開披露)中對該資產的認定,該金融產品計提減值損失 3.2億元,造成公司2022年4季度償付能力大幅下降。
北大方正屬於北大的校辦企業,自成立之日起就存在固有的機制產權、管理層內鬥等問題,導致了高層更迭頻頻,管理理念不斷變化。據北大方正財務資料顯示,自2015年開始,方正集團淨利潤逐年下滑,2016年下滑至15億,2017年和2018年甚至為虧損狀態。後續又發生了“2017年搶奪公章的行動”、“ 2019年超短期融資券違約事件”等,導致方正集團資金危機爆發,母公司的資源重組使得作為子公司的北大方正人壽核心償付能力開始一路下滑, 從2022年的三季度開始,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均大幅下滑至監管紅線以下。
第二是公司內部監管問題顯著,公司經營、治理和戰略發展不明確會導致償付能力告急、評級低下。三峽人壽就是這一問題主要受害者。從企業治理層面來說,三峽人壽在股權質押、人事安排等方面面臨著嚴重問題。目前,三峽人壽的董事長、總經理仍處於空缺狀態。據鈦媒體APP瞭解,2021年8月,三峽人壽公告表示,黎已銘不再擔任公司董事長、董事職務,張潞閩擬任公司董事長;2021年12月,張潞閩便辭職離開後,三峽人壽董事長一職至今未有正式人選;據重慶市法院披露,2023年7月,原董事長黎已銘仍在打官司“討薪4220萬”。此外,三峽人壽的總經理一職也保持空缺狀態,自2018年末三峽人壽首任總經理安逸民任職半年便離開後,三峽人壽總經理一職便長期處於空缺狀態。三峽人壽曾先後指定黎已銘和徐永偉代行總經理職權,但由於臨時負責期滿,徐永偉自2022年2月起不再擔任臨時負責人。以上兩個職位都是公司領導層的核心成員,他們的長期缺位會給公司帶來多維度的影響。首先,管理層的確實會給外界“公司的發展戰略方向不明確”的訊號,並且長期缺乏此職位確實會導致公司缺乏明確決策“拍板人”而陷入戰略迷茫的狀態。其次,“最高掌權人”的缺失往往會導致公司內部派系分化與鬥爭,從而導致公司內部管理混亂,員工無法專精放在管理客戶資金和公司發展上。最後,董事長和總經理通常是公司的“門面”,許多重要會議需要他們的參與,長期的缺位可能會導致公司在業內品牌形象和聲譽受損。
第三是評級較低的險企投資風險偏好較高,因此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時,抗險能力明顯較低。房地產業一直是保險業熱衷投資的行業,可以說兩者是“忠實的夥伴”,在過去的二十年二者“如膠似漆”,保險業熱衷於將部分資金投資房地產業,房地產企業反過來也會直接或間接參股保險公司。如今房地產業景氣度大幅下降,導致不少險企出現資金爆雷現象和業績虧損。房地產對於合眾人壽而言可以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大股東中發實業集團旗下有永泰地產這種房地產背景的子公司,因此奠定了其熱衷於投資各類房地產的投資風格。2023年四個季度,合眾人壽實現淨利潤分別為-0.48億元、-1.25億元、4.9億元,-15億元,全年業績虧損額約12億元。2021年至2023年,該公司淨利潤分別為-6億元、-20億元、-12億元。2022年,合眾人壽與恒大地產集團相關的投資專案餘額仍高達122.3億元(含股權投資),遭遇這樣的踩雷事件以及市場遭遇股債雙殺等因素,其2022年淨虧損20.2億元,且連續8個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為C,償付能力不達標,導致其盤活業務的能力下降。2023年,所有險企都遇到了相同的問題,低利率環境下,權益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固收市場收益下滑,這對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為,相比於大型險企,在應對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小險企在資金配置和投資操作上所表現出的避險能力明視訊記憶體在短板。
壽險企業2023年業績整體不理想,2024年將開啟漫長的“自救之路”
2023年,壽險行業整體淨利潤下降,其核心原因追溯到投資端承壓,包括存款利率和固收市場利率下調、權益市場下半年下滑、融資市場保持低迷等。因此,多家險企短期內降本增效,以應對市場波動的挑戰;然而從長期來看,降本增效是不夠的,險企要轉變經營策略,採取更高效的經營模式以穿越週期,從而實現業績持續增長。
公司的股東以及母公司是公司建立之處所無法選擇的,因此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從以下三個角度提升公司的競爭力才是問題險企現階段應該做的事。第一,險企應該有“全球視野”,多維度配置資產,不僅僅將眼界侷限在中國的資產上,同時將目光放到海外資本市場,分散投資風險,此外中國險企應該多借鑑國際化險企的監管系統和治理策略。第二,開拓更優質的客戶資源,好的客戶口碑對提升公司聲譽和開拓新客源有著顯著影響。第三,提高自身產品質量並提高風險與收益的邊際效益,這一點才是問題險企能解決困境的內生動能,品牌效應篩選後,選擇中小險企的優質資金已“緊缺”,產品創新、營銷創新、模式創新才是中小險企以及問題險企的出路。
當然,當問題險企到達一定臨界值時,靠自救已是比較難的事,此時需要外部救援,然而“救不救?”、“怎麼救?”、“救哪個”成了社會難題。在經濟大環境復甦的背景下,這些因為資產負債配置不當和自身公司治理能力問題而導致困境和風險的險企無疑是拖累復甦程序的專案。因此為了不增加社會負擔,問題險企除風險排雷和自救之外,不能再“拆東牆補西牆”得製造新問題,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以時間換空間持續改善經營結構,努力整改做到讓市場和輿論重新接受。
鈦媒體APP整理市場公開資料發現,2023年60家非上市壽險公司,虧損140億,利潤再度下降,25家盈利,35家虧損,其中泰康人壽盈利137億,綜合投資收益率6.68%,排名第一,有壽險企6家虧超10億,其中3家虧超30億。抽樣調查發現,儘管2023年壽險企業保費的快速增長,但卻低於退保金和賠付支出的增長率,這是導致導致非上市壽險企業2023年年報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部分壽險企業特別是有銀行股東的險企,他們運用銀保渠道銷售產品為主要渠道,負債成本相對較高,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投資收益的下滑勢則可能產生連鎖虧損反應。
綜合已公開的資料可以預測2023年非上市壽險企業的年報“預期中的不理想”,盈利的險企應該思考2024年如何繼續做到盈利,而虧損的險企“日子就比較難過了”,他們面臨著虧損導致的淨資產大幅下降,甚至直接影響到經營,出現經營不善、盈利能力下降等事關企業經營的穩健性的風險,在本就敏感的外部環境下,投保者選擇意願將下降,怎麼做到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定調的“防範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2024年虧損的險企如何“自救”將是險企的重點工作之一。(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李婧瀅,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乾貨,請關注鈦媒體國際智庫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