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月18日起,北京市統計局連續8天推出《數說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成效系列報告》。2月19日釋出的“北京中心城區篇”報告顯示,2022年末,北京中心城區常住人口1094.5萬人,較2015年高點減少202.9萬人。
圖為北京地區航拍 資料圖
2022年,北京中心城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2023年達到3.2萬億元,較2013年增長1.1倍(按現價計算,下同)。
各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較2013年增長9成以上,東城、西城、朝陽和豐臺4個區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翻番。
中心城區拆違超8000萬平方米,騰退土地6000餘公頃
“疏解整治促提升”(以下簡稱“疏整促”)首先需要騰退出大量空間——由“一核”,即中心城區疏解至包括“兩翼”在內的京津冀其他區域。
疏解工作之一是北京市級機關的搬遷,這項工作開始於2019年1月,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此後,原坐落在中心城區的市級部門和單位分兩批遷入城市副中心辦公。
今年1月底,第二批市級機關搬遷完成。到目前,除履行維護首都安全穩定、保障城市執行、帶有屬地管理職能和麵向市民、企業、社會開展管理服務的單位外,其他北京市級機關均搬遷至北京城市副中心。
各區也與“兩翼”協作,實現區域產業對接。
如,朝陽區引導CBD等區域高階要素在通州集聚,截至2023年10月,共1739家企業遷往通州區,其中科技服務、商務服務及文化娛樂類企業佔比超7成。
豐臺區累計疏解一般性製造業企業360家、區域性批發市場216家,成立北京豐臺-滄州服務中心,與天津、河北“四地一市”政府對接,搭建疏解承接平臺,助力商戶二次創業。
石景山區累計疏解一般性製造業企業34家、商品交易市場74家,首鋼機電、京能熱電等多家企業搬遷至河北。
海淀區在“十三五”期間累計疏解一般製造業企業55家、有形市場51家,2020年6月成立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中關村智造大街與通州區政府共同打造通州硬科技產業示範基地,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正式揭牌運營,與天津市武清區建設運營“中國電信京津冀智慧算力中心”。
疏整促開展至今,北京中心城區清理、外遷和升級了一批區域性專業市場、區域性物流中心、一般製造業企業,累計拆除違法建設超8千萬平方米,騰退土地6千餘公頃。
北京中心城區第三產業比重超過9成
中心城區騰退出的空間開始轉型升級,批發市場“變身”現代寫字樓,舊商圈升級為潮流新地標,舊廠房產業轉型,騰退土地上建起城市公園。
原為服裝紡織品批發集散地的大紅門、動物園等區域的近60家批發市場、4萬餘商戶陸續遷移至河北、天津,取而代之的是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金科新區”)、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拔地而起。
曾經的朝外昆泰商場升級改造為THE BOX朝外|年輕力中心,引進40餘家北京首店,吸引大批年輕人“打卡”;隆福大廈轉型文創融合新空間,文化藝術生活方式類業態規劃佔比2成。
過去的舊廠房裡也有新故事發生,有些轉型為永豐產業基地、北重科技文化產業園等“高精尖”產業園區,另一些“變身”成黑莊戶音樂產業園、E9區創新工場、郎園Vintage等文化消費網紅打卡地。
騰退土地掀開覆蓋其上的綠網,從荒地變成公園。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常樂坊、嘉囿、久敬莊、塔院等城市公園,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等陸續建設,累計專項綠化總面積超1300公頃。
2023年,中心城區三次產業結構由2013年的0.03 : 10.12 : 89.85變化為0.01 : 6.56 : 93.42,第三產業比重超過9成。
中心城區的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金融業增加值規模較2013年分別增長3.3倍和1.7倍,年均增速分別為15.6%和10.5%,均高於全市,合計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3年的不足3成提高至近5成,批發和零售業、工業比重合計下降近1成。
記者/姜慧梓
編輯/劉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