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衝到香港開店的人,已經集體撤退了。
一年前,香港是下一個掘金點,雖然遊客光環不比以前,但也被內地各種餐飲網紅店瘋狂盯上,集體出動“橫掃”香港。
有的店還沒開業,就被一堆人圍繞在裝修圍擋拍照打卡,甚至被媒體比作,“內地餐飲的天堂”。
然而短短一年後,情況就大不一樣。
不少開在寸土寸金香港地標的店,不知何時起悄然關閉,連閉店告示都寫得如此潦草。
內地人氣烤肉店“西塔老太太”,去年9月正式開業,今年初便傳出欠租問題;"絕味鴨脖"在香港連關兩家店,炸雞店“德克士”在香港開了不到半年就迅速轉讓,據說換上一家蘭州拉麵的門頭。更有資料顯示,內地餐飲品牌去香港,平均營業時間不超過2年。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成了很多網紅店來香港的真實寫照。
內地網紅店扎堆來香港,也是有原因的。
畢竟,香港人北上成了新趨勢,大部分都是衝著內地的網紅餐飲品牌,帶火“反向代購”。
然而內地品牌一到香港,才發現現實和理想差距太大了,光靠香港顧客的喜歡可遠遠不夠。
曾經“席捲”香港人的網紅店們,為何一到香港就光環失靈了?
這還要跟香港顧客一個新改變有關。
內地人重新定義香港行:
0元遊、機場過夜
曾有媒體不完全統計,僅是在2023年,就共有17個餐飲品牌在香港開出首家門店。
剛開店,還有遊客排隊打卡的新鮮勁兒,然而時間長了,商家們迎來的不是報復性消費,而是報復性省錢。
很多內地遊客,開始重新定義香港行,發明出即日遊、軍訓遊、社群深遊,甚至0元遊......
這些遊的特點就是,花錢少甚至免費玩。“兩天一夜的旅行,總共花費僅為108元港幣”。
要知道,香港可是一瓶水都要7港幣的地方,眾所周知的高物價,為何還能0元遊?
在網上,許多博主分享低價攻略。酒店貴?那就去網咖租個電腦通宵,或者去免費過夜的避暑中心。
沒地方洗澡?那就去香港機場。這裡不僅設有免費的浴室,免費充電和飲用水,甚至還有洗浴液和吹風機,被很多人評為香港的最佳過夜地點。
就連2023年香港的跨年夜煙花表演,一向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跨年倒數”煙花秀,一般有超過20萬內地遊客,顯然能拉動巨大的消費。
香港本想靠表演拉動消費,結果沒想到遊客都是看完就走,根本沒想著過夜。
在遊客越來越“摳”的趨勢下,商家們想不到,打敗自己的不是同行,或許還有“窮鬼套餐“。
今年開始,兩餸飯開始風靡香港,它本來是香港大學食堂的“頹飯”,形容價格便宜的餐點,不僅有肉還有蔬菜,整整一大盒,還不是預製菜,一般售價在25至50港幣之間。
在香港的餐飲環境中,最低消費通常為80港元,價效比拉滿的香港窮鬼盒飯,也成為香港中產和白領們的心頭好。
連很多香港老字號都開始賣,敏華冰廳在香港和內地有多家分店,在香港推出價格為28元的雙菜飯套餐,很多網友驚呼,“比深圳的敏華還要便宜!”
一個更明顯的情況是,曾經被擠爆打卡的網紅店冷冷清清,而隔壁賣窮鬼套餐盒飯店的門前卻排起長隊。
不僅花的錢少了,內地來的人也更少了。
據政府提供的通關資料,2023年5月至2024年4月,經陸路口岸出境的港人逾7460萬人次,但同期內地訪港客只有2819萬人次,兩者相差4641萬人次。
一系列改變下,讓網紅店們直接傻眼。
倒閉3000家,
全體市民出動也難救
顧客們變了,第一波受衝擊的,就是香港本土品牌。
大量本地店鋪倒閉,甚至連香港老字號都頂不過去。
經營了70年的長髮面家,在去年10月底正式結業,賭王四太梁安琪、藝人佘詩曼、薛凱琪等名人也紛紛到店告別。
荃灣區內無人不曉的荃豐撈麵,也表示今年1月底要正式結業,後面又將結業時間延至了明年7月。
40年的老牌餐飲店“華輝餐廳”,在餐廳外貼出招租廣告,還要把餐廳內之前的的家居裝置通通賣掉,有的店一週內有2-3天完全沒有生意。
第二波受衝擊的,就是第一批來港的內地餐飲品牌。
去年年中至今,至少有42個內地餐飲品牌進駐香港,然而大部分店最長營業不過2年。
內地茶飲品牌檸濛濛,租約原本簽訂至2025年,在今年6月初卻提前關店。
內地湘西菜品牌“蘿蔔向南”,去年才入駐旺角,租約期為期三年,原定至2026年12月,也在最近結業。
連更出名的品牌都撐不過。奈雪的茶2019 年在太平山頂開設香港首店,但這家店已於 7 月關閉,僅剩下位於尖沙咀的唯一一間分店。
3月份,香港餐飲聯業協會的會長黃家和曾提到,香港已有3000家餐廳暫時關閉,而400家則已經永久結業。
為了“拯救”香港這波結業潮,連全體市民都開始出擊。
當地司機開始卷服務,大搞車內裝修,放著大量的皮卡丘玩偶,包括地毯、安全帶等。服務上也做到位,車上放置急救包,以便乘客不時之需,遇到熱情遊客時,還會贈送小禮物。
很多商家也沒有束手待斃,想方設法自救。
第一個方法,就是當網紅。
香港灣仔海濱藝遊坊一家攤檔學瑞幸,推出“醬香豆漿”。
一家燒鵝店的老闆娘,在網上展示店鋪的製作過程、分享獨特的菜品,也逐漸招攬一些人氣。
第二,就是打價格戰。
看到窮鬼套餐爆火,很多店也開始模仿內地的風格,紛紛展開價格戰。
香港旅發局前不久發放100元餐飲消費券,在香港上百家餐廳用,夠兩個人吃兩碗燒鴨飯、熱奶茶、冰檸檬四件套。
連服裝店都開始大打價效比牌,大約100元左右就能買到一件商品,也在網上爆火。
但內地有效的戰略,在香港未必行得通。
無論當網紅,還是搞價格戰,想要賺錢沒那麼容易,就像一位香港網友說的:
“不要以為薄利一定多銷,結果就是又虧房租又虧人工,但是香港人也不會花費幾百塊去吃一頓沒有日式光環的湯麵餐,總之,就是生意好難做。”
閉店潮依然在繼續,網上“全港店鋪執笠結業訊息關注組”從5000人增加到20.9萬人關注,有的香港商家甚至心灰意冷,想要轉戰深圳創業。
喊出“反攻深圳”背後,
不僅是香港濾鏡沒了
不過現實來看,去深圳創業更像是一種調侃。
不少餐飲店推出低價、特價,甚至喊出“反攻深圳”的旗號。
但眼下比起“反攻”,更重要的還是先活下來,香港人從上到下,都沒少操碎了心。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提議,香港餐飲要做數位轉型,發展電子支付以及提升服務水平等。
普通市民也心急如焚。有人在社交平臺呼籲市民留港消費,為社群做貢獻;有人建議,無論是零售還是餐飲店首先要延長夜晚經營時間,甚至還有人調侃,要引進大熊貓拯救香港。
但想要解決問題,不是靠表面工夫,而是要從根源治起。
困擾所有商家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在香港開店成本極高,可謂是真正的寸土寸金。
根據2023年公佈的《全球主要零售大街》,尖沙咀以每月呎(1呎=0.0929平方米)租970元,全球排名第三。
僅談租金一項,就比內地租金高5至20倍,而且香港一般要求“三按一付”,甚至2023年香港街鋪租金還在上漲。
在香港開店受阻的“檸濛濛”曾直言,在香港開店與內地差異太大,包括租金差異、註冊餐飲牌照費用、水電雜費、人工成本等,在香港開一家店隨隨便便就要花費3000萬港元。
其他人也不好過,有資料顯示,49平米的茶飲店,月租就高達12萬港元。
每天頂著如此高的房租壓力,自然也會把壓力進一步輸出到顧客。
奶蓋果茶動輒要近40港幣一杯,連價效比之王蜜雪冰城來到香港,一杯在內地售價為4元的檸檬水都要漲到10港幣,自然勸退內地顧客,最後也進一步形成惡性迴圈:顧客不想買,收入覆蓋不了租金,只能閉店。
有沒有破除成本高魔咒的內地品牌?也有,比如海底撈、太二、農耕記等,開出首店至今,人們消費熱至今不減,一到飯點依然會大排長龍,香港分店越開越多,但大部分餐飲同行顯然沒有複製這些潑天富貴。
成本高還是其次,更核心的問題根源,在於價值錨的轉移。
十幾年前,內地客南下香港爆買化妝品,十幾年後,港人蜂擁北上深圳過週末,內地徹底成為新一代的“購物天堂”,同時,很多人對香港不再有濾鏡,更別說香港餐飲。
而這種改變背後,是產業鏈優勢的深度轉移。
十年前內地餐飲還在野蠻生長,而香港餐飲彼時被封神,這些年,不少香港師傅被聘到外地,加上餐飲激烈競爭,供應鏈越來越成熟,雙方地位大逆轉,內地餐飲如今無論從服務、體驗、環境、產品上,都已經反殺香港餐飲。
認知的改變一旦發生,就很難再恢復。
沒了內地光環與環境優勢,哪怕網紅店們來香港,也無法百分百復刻成就,就如同曾經的香港老字號來內地一樣。
很多香港人意識到這一點,也如同十年前的內地一樣虛心學習。有人去香港玩,發現態度甚至比內地還誠懇,連幾十年不變的老字號都開始嘗試推新品。
但歸根結底,香港品牌想要活下來,表面靠低價和服務,本質還得是一整套配合到位的產業鏈支撐。
不從根本上改變,組團倒閉或許只是開始。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