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年度論壇(2024-2025)於11月30日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劉曉光代表課題組釋出《築底回穩的中國宏觀經濟》報告。
報告指出,要高度重視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所蘊含的大規模、大範圍“中高收入就業崗位創造型”投資驅動增長機制,對解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極端重要性。
報告表示,當前,國內流行的一些所謂共識是,中國包括產業投資和政府投資在內的投資已經全面過剩,不僅僅是多數產業產品領域出現了產能過剩現象,政府在各類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也發生了成本嚴重大於收益的要素邊際報酬遞減現象由此判斷,中國的投資驅動發展模式已經不可維繫,需要將政府財政資金轉向以發放大規模消費券為主要形式的消費刺激型政策舉措。
報告認為,一味強調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由投資驅動模式轉向消費驅動模式的判斷,是完全誤判了中國經濟當前所處的特定階段性特徵。需要高度認識到的一個基本事實是,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由創造中低收入水平就業崗位的舊動能,向大規模創造中高收入水平就業崗位的新動能的關鍵時期,要促進能夠創造大規模中高收入就業崗位的新產業、新動能、新模式在GDP比重逐步提高程序中,必然要依賴將大規模金融資金、社會資金和政府資金,引導進入和滿足到這些新產業、新動能、新模式培育和壯大所產生的鉅額外部融資需求。
報告指出,事實上,導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核心因素,表面上看是多數居民群體的消費能力不足問題,實質上是部分居民群體工資收入下滑以及中國中高收入就業崗位供給相對不足的深層次因素,因此,中國經濟短期和中長期均表現出來的突出問題是,如何儘快擺脫“中高就業崗位創造能力不足+消費擴張和消費結構最佳化升級能力不足+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的惡性迴圈機制。
基於上述分析,報告建議,全面將“中高收入就業崗位創造型”和“工資收入增進型”導向的投資刺激政策舉措,設定為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當前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核心舉措。
包括全面加大針對以促進全社會研發投入和先進生產裝置投資為導向的投資刺激政策範圍和力度。一方面,建議全方位深度推進鼓勵大規模裝置更新的投資刺激政策,可以考慮儘快進一步推出針對全領域先進生產裝置和科研裝置的、更大力度的稅收抵扣和財政補貼刺激計劃;另一方面,將強化全社會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以及企業部門的研發投入、工程化研究和商業化產業化研究投入,建議當前可以提高中央政府財政赤字率一個百分點,將之所釋放的財政資金,主要定向運用到對以上兩個重點領域的大範圍財政支援。
此外,建議儘快啟動實施以“中高收入就業崗位創造型”和“工資收入增進型”為導向的中國本土高科技企業培育計劃。具體目標是:儘快培育和打造 20家創造10萬個年收入60萬元以上研發就業崗位(再造20家“華為”計劃)、50家創造2萬個年收入40萬元以上研發就業崗位、100家創造1萬個年收入30萬元以上研發就業崗位、100家創造創造30萬個年收入20萬元以上高技術就業崗位、200家創造創造10萬個年收入15萬元以上高技術就業崗位、500家創造2萬個年收入10萬元以上高技術就業崗位為導向的中國高科技本土企業。
來源:新浪網、市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