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銀行忙追債,雖足額計提減值準備不會對利潤造成重大影響,但企業聲譽受損
《中國科技投資》張婷 龍秋月
日前,(601577.SH)釋出訴訟事項進展公告稱,其作為渤海國際信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渤海信託” )的委託人,與宜華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宜華生活” )等多名被告存在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今年9月,法院一審判決,被告宜華生活償還借款本金5.9億元及利息、罰息。因不服一審判決,宜華生活已向法院提起上訴並獲受理。長沙銀行表示,已對該筆貸款足額計提了減值準備,預計本次訴訟事項不會對銀行的本期利潤或期後利潤造成重大影響。
與2023年78.52億元淨利潤相比,長沙銀行計提5.9億元並不算一筆大數目。近年來,長沙銀行接二連三 “踩雷” 湖南金旺鉍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旺鉍業”)、 (以下簡稱“恒大汽車”)、新華聯(000620.SZ)。上述案件給銀行帶來一定的壞賬風險,長沙銀行亦在多則訴訟事項公告中強調 “足額計提減值準備,不會對本期或期後利潤造成重大影響” 。正因如此,長沙銀行在信貸管理方面的風控能力引起了市場質疑。
多筆追債恐難收回
長沙銀行與宜華生活的案件可追溯至四年前。2020年1月7日,長沙銀行作為渤海·長銀第4期單一資金信託計劃的委託人/受益人向渤海信託(信託計劃受託人)交付了5.9億元信託資金,由渤海信託向宜華生活發放信託貸款本金5.9億元,貸款期限為三年。後因宜華生活本息逾期,渤海信託作為原告向法院提起訴訟。
2024年9月27日,長沙銀行釋出訴訟進展公告稱,法院判決宜華生活於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還原告渤海信託借款本金5.9億元及利息、罰息。日前,宜華生活等被告方不服一審結果,已向法院提起上訴並獲受理。對於該案的影響,長沙銀行表示已對該筆貸款足額計提了減值準備,預計本次訴訟事項不會對銀行的本期利潤或期後利潤造成重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起,宜華生活的經營業績已出現惡化苗頭。2018-2020年,宜華生活的營業收入分別同比下滑7.73%、29.15%、92.01%;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下滑48.62%、147.92%、1495.89%。對應時間節點,長沙銀行在2020年1月向渤海信託交付信託資金;2020年4月,宜華生活因涉嫌信披違規收到證監會的立案調查通知書。
2021年,證監會對宜華生活及19名責任人員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指出該公司在2016年至2019年定期報告存在虛增營業收入及利潤。2016-2020年,宜華生活分別虛增營業收入22.98億元、21.4億元、20.12億元、6.41億元,分別佔當期披露營業收入的40.32%、26.68%、27.18%和12.22%;分別虛增利潤7.73億元、8.68億元、9.06億元、2.31億元,分別佔當期披露利潤總額(按絕對值計算)的88.24%、98.67%、192.78%和99.37%。2021年3月,宜華生活從A股退市。長沙銀行作為出資方,因在貸後管理環節未能關注到宜華生活財務資料的異常受到市場質疑。
記者梳理發現,長沙銀行踩雷宜華生活並非孤例,此前也曾踩雷恒大汽車、金旺鉍業、。
2022年4月,長沙銀行廣州分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長沙銀行廣州分行曾向恒大汽車提供15億元授信額度,截至2022年立案日,恒大汽車在長沙銀行的貸款本金餘額合計約14億元。當時,長沙銀行在公告中表示,本次訴訟尚未開庭審理,目前本案對銀行利潤尚未發生實質性影響。據可查公開資訊,該起案件未有新進展。
2022年12月,長沙銀行釋出的訴訟事項公告顯示,2018年8月3日至2019年6月26日,該行與借款人金旺鉍業簽訂了多份《人民幣借款合同》,並依約向其發放貸款,截至2021年1月17日,金旺鉍業已欠該行貸款本息合計為9.1億元。目前,因借款人金旺鉍業被法院裁定破產重整,無法保障貸款本息清償。2023年12月,該起案件迎來一審判決,吳某、胡某在9.06億元範圍內對金旺鉍業欠付長沙銀行貸款本金8.71億元及利息罰息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吳某、胡某履行清償義務後,可以要求金旺鉍業向其轉付已申報債權的長沙銀行在破產程式中應得清償部分。長沙銀行在公告中表示,本次訴訟尚未執行,該行已將訴訟所涉貸款進行了核銷處理,預計本次訴訟事項不會對銀行的本期利潤或期後利潤造成重大影響。
新華聯及其關聯公司曾為長沙銀行第二大股東, 但因深陷債務危機,不斷出售金融資產。2024年7月,新華聯已退出長沙銀行股東行列,而長沙銀行向新華聯發放的關聯貸款能否收回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財報披露,2020-2023年,長沙銀行為新華聯及關聯企業提供的授信餘額分別為8.6億元、8.4億元、8.39億元、2.23億元。
《商業銀行授信工作盡職指引》第二十四條規定,商業銀行應認真評估客戶的財務報表,對影響客戶財務狀況的各項因素進行分析評價,預測客戶未來的財務和經營情況。必要時應進行利率、匯率等的敏感度分析。
信貸風險引關注
2020-2023年,長沙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1%、1.2%、1.16%、1.15%,不良貸款餘額分別為38.13億元、44.23億元、49.37億元、55.97億元。2024年上半年,長沙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16%,但不良貸款餘額則升至61.8億元。居高不下的不良貸款餘額讓長沙銀行面臨不小的風險處置壓力。
相似的是,長沙銀行的關注類貸款餘額亦呈回升趨勢。2020-2023年,該行關注類貸款餘額分別為85.38億元、73.22億元、63.03億元、88.68億元,在2023年出現40.71%的增幅。進入到2024年三季度末,長沙銀行關注類貸款增長至134.67億元,較年初增長51.86%。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向《中國科技投資》記者表示,長沙銀行頻現“踩雷” 業務,表明其信貸管理和風險控制能力存在不足。長沙銀行的資產質量指標也從側面反映了其信貸管理的不足。銀行需要加強內部的風險控制體系, 提高對市場變化的敏感度,以及對客戶財務狀況的持續監控能力。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碩士生企業導師支培元向記者表示,長沙銀行近年來一系列信貸糾紛,屢次遭遇貸款回收難題,引發了對其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機制的深刻探討。這些事件表明,無論是對單一客戶信用評級的有效性,還是整體貸款組合的質量把控,都存有明顯的疏漏。信貸風險管理鏈條中各個環節的薄弱,從貸前稽核至貸後監督,均顯示出制度執行力不足。針對金旺鉍業、宜華生活等貸款案例,長沙銀行的盡職調查顯然未達到應有的審慎標準。事後的緊急補救措施,如足額計提減值準備,雖然減輕了賬面損失,卻未能阻止實際資本耗損,且長期聲譽傷害難以估量。
“即使在當前司法程式中,長沙銀行採取積極姿態,尋求透過法律途徑挽回損失,但仍難掩其在多次重大貸款爭議中扮演的角色,給外界留下了銀行風控不嚴的印象。這對於吸引新客戶、維持現有客戶基礎以及投資者關係均構成威脅,長遠看來,將影響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支培元進一步補充分析道。
針對長沙銀行信貸業務及資產質量等問題,記者致函長沙銀行,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