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央行大動作,宣佈修訂M1統計口徑
中國基金報記者 泰勒
兄弟姐妹們啊,央行行長潘功勝話音剛落,央行就宣佈明年啟動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修訂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
據央行官網12月2日訊息,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統計2025年1月份資料起,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修訂後的M1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12月2日,2024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在京開幕,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最佳化貨幣供應量統計,將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這兩項流動性強的金融工具納入M1統計,並加強對M2等各層次貨幣供應量和社會流動性的監測。
以下是央行有關負責人就修訂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1.此次修訂工作的背景是什麼?
答:貨幣供應量是某一時點承擔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的總和,是金融統計和分析的重要指標。一直以來,人民銀行非常重視根據經濟金融發展和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變化對貨幣供應量口徑進行調整。例如,M2已從包括流通中貨幣、單位存款和個人存款的口徑逐步拓展,先後納入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貨幣市場基金份額等。近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和金融創新迅速發展,金融工具的流動性發生了重大變化,符合貨幣供應量特別是M1統計定義的金融產品範疇發生了演變,需要考慮對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進行動態完善。
2.此次修訂的主要內容和考慮是什麼?
答:此次M1統計口徑修訂,是在現行M1的基礎上,進一步納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目前包含在M2中,尚未包含在M1中。一是關於個人活期存款,在創設M1時,我國還沒有個人銀行卡,更無移動支付體系,個人活期存款無法用於即時轉賬支付,因此未包含在M1中。而隨著支付手段的快速發展,目前個人活期存款已具備轉賬支付功能,無需取現可隨時用於支付,與單位活期存款流動性相同,應將其計入M1。二是關於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可以直接用於支付或交易,具有較強的流動性,也應納入M1。從國際上看,主要經濟體M1統計口徑大都包含個人活期性質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動性的支付工具。
3.修訂後M1統計資料的釋出安排是什麼?
答:中國人民銀行將於2025年1月份資料起開始按修訂後口徑統計M1,預計將於2月上旬向社會公佈。在首次公佈的同時,還將公佈2024年1月份以來修訂後的M1餘額和增長速度資料。
影響有多大?
2024年10月,我國現有M1規模為62.82萬億元,居民活期存款餘額為39.87萬億元,支付機構備付金餘額為2.37萬億元。若將居民活期存款、客戶備付金納入後,2024年10月M1增速為-2.3%,較當前M1增速的-6.1%收窄了3.8個百分點。修訂前後的M1增速趨勢基本是一致的,但是修訂後的M1增速波動會變得更加穩定。
過去,我國央行先後4次調整了M2的統計口徑,但是對M1統計口徑還沒有大的修改。
第一次是2001年6月,央行將股票客戶保證金納入M2統計口徑。第二次是2002年1月,把在中國的外資、合資金融機構的人民幣存款業務,分別計入到不同層次的貨幣供應量中。第三次是2011年10月,央行在原有口徑中新納入了住房公積金存款和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第四次是2018年1月,央行將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納入M2統計。美國等發達國家也曾經多次修改M2和M1的口徑,但是對其M2和M1統計影響最大的並不是統計口徑本身的變化,而是金融創新和融資結構的改變。20世紀80年代之後,美國各種金融創新產品湧現,其中許多產品具有類存款的特徵,如貨幣市場基金、債權類公募基金。資產證券化等直接融資的發展進一步加速了金融產品創新。即使美國修改統計口徑也無法保持貨幣供應量統計的準確性和一致性。
中信證券研報稱,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M1和M2增速領先名義GDP和實際GDP增速半年左右。投資者普遍認為M1比M2增速更能反映企業經營活躍度,即使用M1-M2增速剪刀差來代表企業經營活躍度。這是因為房地產銷售與M1-M2增速剪刀差高度相關,地產銷售好時M1-M2增速剪刀差會擴大。另外,企業家信心等也會對M1-M2增速剪刀差有一定影響。據中信證券預測,在M1口徑調整後,M1增速可能依然與地產銷售高度相關。屆時M1增速將可以更準確地反映經濟狀態。
歷史上來看,M1-M2剪刀差與滬深300指數走勢相關度較高。尤其是2005—2013年和2018年以來這兩段時期的M1-M2剪刀差與滬深300指數基本同方向變動。將股票定價拆分成企業盈利和估值兩個部分,M1-M2剪刀差主要反映企業盈利變化,但是和估值(利率)相關度不高。
頁面製作:泰勒
責任編輯:趙新亮
稽核釋出:許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