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博團隊
今天一大早,就看到了《經濟日報》的一篇重要評論——“極限壓價提升不了車企競爭力 ”,不點名地批評了一批車企。
文章一上來就說:
最近,一封落款為國內某車企負責人的郵件引發關注。郵件要求供應商自2025年開始將所供產品降價10%,收到郵件的供應商則表示“強烈不滿”。
這裡說的某車企,顯然是指比亞迪,當然也可能還包含對供應商提出了類似要求的、也被媒體報道出來的“上汽大通”。
文章接著闡述了兩個重要觀點:
《經濟日報》是重要的央媒,經濟類媒體的一哥。
經濟日報在汽車行業新一輪價格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候發聲,非常值得關注。
7月3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提出了一個重要命題: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為什麼要提出“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因為我們很多產業都存在“過剩+地方補貼”,企業們卷完國內市場、卷國際市場,卷完對手、卷產業鏈上的夥伴,引發了不少負面效應。
為了讓中國製造更健康,讓中國跟主要貿易伙伴做長遠生意,有必要提出反內卷的概念。
反內卷不是不要競爭,而是要良性競爭。以汽車行業為例,之所以越來越卷,是因為很多車企背後有地方政府撐腰,可以拿到官方的投資、各種補貼,所以才能不怕虧損。
地方政府之所以深度介入汽車行業,為的是拉動GDP、出政績。但無奈這個行業已經是紅海,未來大部分車企必須退場。
7月30日的政治局會議還有一句重要的表述:“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後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站在企業的角度,價格競爭的手段當然重要,但競爭的合規、符合商業道德更重要。
尤其是頭部企業、領軍企業,如果“勝之不武”,肯定會影響自己的“企業人設”、“產品人設”。
比逼迫供應商“極限降價”還惡劣的,是長期佔用供應商的資金,遲遲不給供應商結賬,或者使用金融工具來延長賬期。
供應商絕大多數是中小民企,很難獲得融資,搞不好就會造成欠薪、降薪、甚至企業倒逼,最終把惡果傳遞給社會。
下面這張圖裡的資料,來自Wind,援引自“第一財經”的報道,是主要車企應付賬款週轉天數:
根據Wind系統的釋義,應付賬款週轉天數又稱平均付現期,是衡量公司需要多長時間付清供應商欠款的一個指標。Wind提供的應付賬款週轉天數是根據應付賬款週轉率計算得出,而應付賬款週轉率=(2*營業成本)÷(期初應付賬款+期末應付賬款)。
正如經濟日報的評論指出的那樣,這個資料可能失真,因為部分車企會使用銀行匯票、企業商業匯票等金融工具,供貨商拿到真金白銀的時間可能比表格裡的資料還要長一些。
小鵬、海馬、零跑、蔚來、理想等車企,今年三季度的應付賬款週轉天數要麼接近200天,要麼超過了200天!跟去年相比,都有了顯著的增加。
兩家龍頭企業——特斯拉和比亞迪的應付賬款週轉天數(今年三季),分別為64.2天和146.5天。
下圖是比亞迪2024年中報披露的應付賬款資料(單位為千元):
特斯拉是主要車企裡,給供應商結賬最快的。其次是廣汽、塞力斯、小米、長城、長安等。
正因為如此,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近日在社交媒體上宣佈,特斯拉對供應商的付款週期再次壓縮,現在只需要90天左右。
陶琳說的90天左右,跟Wind系統提供的資料64天有一些差距,或許陶琳是想留有餘地吧。
總之,其他車企在付款週期上偏長,讓特斯拉自豪了一把。這同時也意味著,特斯拉在供應商中口碑肯定會更好一些。
有沒有欺負供應商,肯定會影響企業的口碑,最終影響到產品的“人設”。
有第三方研究機構統計,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包括外資企業、合資企業、民企、國企在內的14家主要車企,一共欠了供貨商貨款超過1萬億。這反過來說明,做汽車行業供貨商,壓力有多大。
現在,重要官媒批評了車企對供貨商“極限壓價”和佔用資金(支付貨款賬期太長)兩大惡習,這是一個重要的訊號。值得車企反思自己,在踐行商業德道、維護良性競爭上做得更好。